2012-2018年重庆市心肌梗死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2021-06-09丁贤彬沈卓之毛德强
丁贤彬,焦 艳,许 杰,沈卓之,毛德强
(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所 400042)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首位的死因,“健康中国2030”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要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1]。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心血管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全国AMI病死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但近年来天津市AMI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3]。刘晓婷等[4]报道2010年我国AMI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为6.83年/1 000人。2016年重庆市心肌梗死早死率为0.79%,疾病负担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6]。DALYs是综合测量和评价疾病负担的指标,不仅考虑了伤残和死亡的健康危害效应,而且考虑了疾病造成伤残所带来的健康生命年损失及不同年龄和不同健康状况下个体的社会、经济价值等信息[7]。为了更好地评估重庆市AMI的流行形势和防治效果,作者对重庆市心肌梗死发病率、病死率、DALY率进行分析。本文利用2012-2018年重庆市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分析重庆市心肌梗死发病死亡趋势和疾病负担,为评估和完善相关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重庆市于2011年开始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2011-2014年采用电子表格进行填报,2015年后通过网络直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病例报告由38个区(县)和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所有的医疗机构填写报告卡后进行网上直报。各级各类具有心脑血管疾病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均为病例报告单位,包括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院、企业医院及部队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
1.2 方法
病例报告由负责接诊的临床医生填写报告卡或通过医院的HIS系统由专人负责核实上报。报告病例以发病28 d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 d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死亡补发报直接通过死因监测系统导入。2012-2018年重庆市AMI个案资料来源于历年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库。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进行疾病分类,AMI编码为I21-I22。人口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据。质量控制:医疗机构上报的AMI病例由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审核,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码剔除重卡,保证登记卡填写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并对疾病编码进行校对。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医疗机构的上报情况进行督导,减少漏报的发生。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核查数据,将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纳入考核,每年进行督查,通报监测报告的质量,对全市AMI报告数据进行质量评价。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国家心脑血管事件报告质量评估指标要求,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发病率不低于160/10万,对数据进行清理。按ICD-10统计分析心肌梗死发病率、病死率、标化发病率、标化病死率、年龄别发病率、年龄别病死率、DALYs、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年损失(YLDs)等指标[6]。率的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8]。APC=100×(eβ-1),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中获取β,对APC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AMI发病率与病死率及变化趋势
重庆市AMI发病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由2012年的29.86/10万、24.52/10万上升至2018年的52.67/10万、39.56/10万,APC分别为12.41%与11.18%,变化趋势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5.44,P<0.05)。2012年AMI病死率与标化病死率分别为 20.05/10万、16.37/10万,2018年AMI病死率与标化病死率分别为37.49/10万、27.73/10万,APC分别为10.08%、8.55%,变化趋势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1.87,P=0.09、0.12),见表1。
表1 2012-2018年重庆市AMI发病率与病死率变化趋势(/10万)
2.2 AMI的YLL率、YLD率与DALY率变化趋势
重庆市AMI的DALY率由2012年的4.42‰上升至2018年的7.34‰,APC为8.33%,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t=2.08,P>0.05),其中2015年DALY率最高,为9.48‰。YLL率由2012年的3.80‰上升至2018年6.29‰,APC为7.79%,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t=1.75,P>0.05),YLL率在DALY率中构成比介于83.42%~90.51%。YLD率由2012年的0.62‰上升至2018年的1.05‰,APC为11.63%,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t=6.72,P<0.05),见表2。
表2 2012-2018年重庆市AMI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2.3 AMI的DALY率年龄组变化趋势
重庆市AMI患者DALY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45岁前DALY率低于5.00‰,45岁后快速上升,80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高峰。比较各年龄组DALY率的变化趋势发现,15~<30岁年龄组DALY率以2.27%下降,3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DALY率变化不明显,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012-2018年重庆市AMI年龄别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3 讨 论
重庆市于2011年在全市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工作,本研究将2012-2018年报告的AMI发病死亡个案纳入统计分析,首次报告重庆市AMI发病死亡现状。本研究发现2013年重庆市AMI标化发病率(25.43/10万)低于2013年天津市AMI标化发病率(44.57/10万)[3]、2013-2016年深圳市南山区(男性标化发病率194.89/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为88.89/10万)[9]。重庆市AMI发病率以年均12.41%的比例上升,与全国的发病趋势一致[10],YLD率由2012年的0.62‰上升至2018年的1.05‰,均低于2010年全国AMI的YLD率(1.69‰)[4]。重庆市AMI患者YLD 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重庆市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低于全国的平均[11],并且重庆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地理优势,居民身体活动较多,身体活动不足的比例低[12]。重庆市AMI患者YLD率呈快速上升,可能与重庆市居民高吸烟率、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膳食高盐、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13-14],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有关[15-16]。根据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019年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的建议,要降低AMI发病率和YLD率,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从零级预防做好政策倡导、健康环境建设和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2)个体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充足的身体活动水平、戒烟限酒、健康体重;(3)及早地规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从而降低发生AMI的风险[17]。
重庆市AMI标化病死率介于16.37/10万至38.40/10万,病死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0,18],除2015年标化病死率(38.40/10万)外,其余均低于2013年厦门市(31.89/10万)[19]、天津市(48.62)[20]标化病死率。重庆市AMI病死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与全国的流行趋势一致[18],但2015年后AMI患者标化病死率有下降的趋势。重庆市AMI病死率低,变化不明显,可能与近年来重庆市加强胸痛中心的建设,提高了AMI的救治水平,降低了AMI的病死率有关[21]。YLL率在DALY率中的构成比超过80%,AMI疾病负担主要是AMI死亡导致的,2014年后重庆市YLL率高于2010年全国的平均水平(5.14‰)。由此可见,重庆市AMI病死率虽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有上升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全市胸痛中心及其网络建设,提升远郊区县的诊断治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完善的转诊体系,开展社区康复管理[21],降低再发的风险,从而降低因AMI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
重庆市AMI患者DALY率为4.42‰~9.48‰,低于2015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 576.5万人年)[7],与全国AMI患者DALY率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是重庆市DALY率以8.33%上升,2015年达到高峰,之后有下降的趋势,与AMI患者YLL率的流行趋势一致。2015年后 DALY率下降主要归功于全市胸痛中心及其网络体系的建设,开通了绿色救治通道,降低了因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21]。DALY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的趋势,但未见各年龄组明显的上升,未见AMI疾病负担年轻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重庆市AMI发病率和DALY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病死率与YLL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因此,降低AMI发病率,应加强心肌梗死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早期规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控制血压的健康管理,降低个体发病的风险。同时,应进一步完善胸痛中心及其网络建设,提升以县域为中心的AMI救治水平,完善转诊机制,以降低AMI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