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与诊疗措施在88例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21-06-08林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2期
关键词:评量收缩压血压

林丽

(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 内一科,海南 东方)

0 引言

高血压是出现收缩压、舒张压增高的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征,同时伴有心脑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出现致残或死亡的风险[1-2]。为了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效果,加强对患者的心理与诊疗护理,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手段,实验具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对象基本介绍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来我院内科就诊的88例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实验组男22例,女22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上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②患者存在血脂异常的状况;③患者年龄为20~79岁;④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肝肾器官功能出现障碍的患者;②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有精神疾病或者认知障碍,无法与医生交流的患者。

此次研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已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高血压患者护理方式,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定时测量,直到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指导患者的饮食及情绪稳定等。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及诊疗护理,以下是护理体会内容。

①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临床表现通常伴有多种不良情绪,主要分为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常常因为对于疾病存在片面认识,从而产生的焦虑,对于自身的治疗没有康复信心,从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寻找情绪根源,进行针对性的开导,运用理智专业的思维帮助患者摆脱焦虑情绪,详细讲解疾病的产生、原因、并发症等,培养患者的积极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提高护理及治疗质量[3]。

②诊疗护理:急性高血压的护理:患者血压呈现突然且显著的升高,病情较急,变化较快,因此在患者出现头疼、恶心等不良反应时需要立即通知医生,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采用镇静剂,严格检测患者的心电、血压指标,按照医生的叮嘱进行针对性处理,避免血压出现骤降等的剧烈变化而导致的心血管负担[4]。

降压药的护理:降压药的服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优选长效的剂量,尽量保持一天的血压稳定,减少对于靶器官的损害,在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产生。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的服药剂量、用法等,强调患者不能自行的增减药物剂量,并指导患者一日三餐式的血压测量,如果不住院可采用家庭电子血压计,指导患者在家的正确测量方法。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需要进行观察的指标:血压指标以及心理指标。血压指标主要对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对比,血压越趋向于正常标准的,效果越理想。正常收缩压为90~140 mmHg,正常舒张压为60~90 mmHg。心理指标主要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数越高的,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后,发现实验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分)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s, 分)

组别 例数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实验组 44 45.25±5.24 42.28±5.46对照组 44 56.57±4.32 53.41±4.19 t 11.057 10.727 P 0.001 0.001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后,发现实验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趋向正常血压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实验组、对照组的血压水平对比(±s, mmHg)

表2 实验组、对照组的血压水平对比(±s, 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实验组 44 119.9±11.3 79.3±2.8对照组 44 127.4±10.5 87.4±1.7 t 3.225 16.403 P 0.018 0.001

3 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患者多集中在中老年及肥胖人群。如果对患者血压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治疗效果[5]。因为高血压的治疗病程较长,部分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用药物进行控制,不能达到彻底治疗,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患者的配合度不高,治疗与护理效果不佳,因此提高护理的有效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与诊疗双重护理干预。

常规的高血压护理模式主要对患者进行降压药物的服用以及稳定血压的护理,能够达到降压的目的,但是不能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对于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的心理因素没有进行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诊疗护理不到位,风险识别意识薄弱,从而导致患者的血压水平不稳定。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心理产生巨大的波动容易引起血压的升高,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内心情绪,进行针对性护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注意患者的身体与服用药物护理,注意身体与心理的结合护理,家庭中常备血压测量计,对血压进行严格把控,达到一个降血压的理想效果。在心理护理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化以及病情的变化程度进行优化与方案的调整,指导患者的科学进食、运动,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护理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里状况较好,同时实验组控制血压水平的效果更佳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由此可见,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及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骤升骤降,保持血压的稳定,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评量收缩压血压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最怕啥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