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图画里的故事
——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的小学低段绘本写话教学实践
2021-06-08浙江省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赵莉莉
◇浙江省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 赵莉莉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写话的正式起步安排在二年级,而且写话数量有所增加,以更好地衔接三年级的单元习作。但在实际教学中,以看图写话为主的低段写话教学依然是一块短板,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教学畏惧,需要引起关注。汪潮老师曾说:“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图比读文更有兴趣,也更为有效。学生观看图片,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为鲜明、深刻。所以,第一学段写话教学要很好地利用图形、图画和图表。”[汪潮.部编教材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的理据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7(9)]基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词句积累少,对于文字阅读能力偏弱的学情,又基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我认为图文并茂的绘本深受学生喜欢,其中精彩的图画具有强大的故事力,是学生发展想象、创意表达的优秀资源。如能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徜徉于精美图画中,尽情想象,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其写话能力,是有益的拓展延伸。
以《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这是一本经典绘本,书中图画精妙,故事感极强,精彩的图画藏着跌宕起伏的“秘密故事”,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出人意料的构思。文字的简洁平淡和画面的丰富有趣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补。文字的空白处,恰好成为孩子想象写话的方向,画面的丰盈又为孩子的写话提供了最佳的脚本,孩子们可以借此畅所欲言,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本次《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写话指导,针对第一学段的二年级学生展开教学,主要目标为:引导孩子细心观察图片,在情境中展开想象,根据图画创编故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读图中感受阅读和写话的乐趣。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起——看封面:猜测故事,激发兴趣
(二)承——看场景一:师生合作,形成范例
1.利用要素练句式,明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借助两大法宝写场景能具体:
法宝一:细观察
(1)连用动词,化静止为动态
①出示《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句子:“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体会连用动词能让画面动起来的好处。
②练习交流,注意连用动词,让画面动起来。
③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电脑输入,补充场景一内容。
(2)圈圈神态,让角色有表情
①学生圈一圈画中母鸡和狐狸的眼睛、嘴巴等,学着做做这些表情。
②继续交流角色表情,教师补充场景一内容。
法宝二:有想象
(3)角色换位,让无声变有声
①学生把自己当成图中的角色,想象母鸡或狐狸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②交流补充,形成“场景一”写话范例。
(三)转——看其他场景:借助法宝,学生练笔
1.选择感兴趣的场景,小组交流,补充完善。
2.借助法宝,个性创意写话其中一个场景。
(四)合——看场景全图,交流评价,合成故事
1.按图片顺序,学生交流,评价修改。
2.合成“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字故事。
(五)拓——后续再创编,用好法宝,更为生动
作业:狐狸还会不会再回来?回来后的狐狸与母鸡萝丝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用好法宝,故事更生动。
低年段学生还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天生的“图感”,使其能从精彩的图画中获得无穷的阅读乐趣。因此,当我在课堂上只是出示44字的简短文字,读给孩子听时,他们感到索然无趣的,但是当我把孩子们的目光引向封面图画时,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就充满了探究的兴趣,纷纷猜想故事的情节。
《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写话教学实践可谓一举多得,除了激发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还对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也恰好对应了“课标”精神,重在“激发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倡导写自己的话”“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一、由图到文,细节捕捉,提升观察力
绘本的图画是“会说话”的,那些藏在图画里的诸如角色表情动作、环境设置等细节往往会带给读者耐人寻味的乐趣。孩子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一经点拨,他们马上能搜寻到画面中精妙的细节,把画面读通、读透。
教学场景一“走过院子”时,在学生感知画面主要内容后,为引导孩子写具体,给出了第一个法宝“细观察”之学写神态。在观察图画时,学生常常会只关注他们做了什么,容易忽略角色的神态表情变化。于是,我引导学生拿出笔来,圈一圈母鸡或狐狸的眼睛、嘴巴等,想想表达了角色怎样的情绪。
经过细致捕捉,孩子们用语言文字把图画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眼睛瞪得大大的,发出喜悦的光芒;嘴巴微微张开,嘴角扬起,露出微笑;眼睛一亮;眉开眼笑;昂起头;半眯着小眼,很悠闲……孩子们传神地描绘了母鸡散步时的悠闲自得和狐狸的馋涎欲滴。孩子们捕捉到了细节,表达也兴味盎然。
绘本画面是文本内容的浓缩,是静止的直观。如何让画面动起来呢?需要聚焦角色的动作,尤其是连续动作。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小蝌蚪找妈妈》里,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表现吗?
(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师:这句话中用了哪些动词来写小蝌蚪奔向妈妈呢?
生:“蹬”“跳”“蹦”。
师:一下子用了三个连续的动词来描写。我们好像看到小青蛙跳跃的场景,写得多么生动啊。(请一生做做动作)
师:看来,用上连续的动词,可以让画面动起来。
师:瞧,母鸡萝丝正悠闲地在院子里散步。这只狐狸正虎视眈眈地藏在它身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也能试着用上连续的动词让这提心吊胆的场面动起来吗?
生:狐狸后腿一蹬,高高地跳起,扑向母鸡萝丝。
师:真棒!用上了三个连续动词,让画面动起来了。
…………
绘本的画面常常是最具表现力的动感描绘。借助绘本写话,能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捕捉细节,清晰生动地表达,让平面的纸张成为立体的舞台。这一切才是对儿童写作有益的观察。
二、由图到文,用心品读,提升想象力
图画是绘本的主体,它不仅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同时也蕴含了飞扬的想象。每个孩子通过想象畅所欲言,让精彩的图画变为精妙的文字。
教学中,给出第二法宝“有想象”后,我采取“换一换”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图中的角色——母鸡或狐狸,再次关注角色神态、动作,想象:我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样的角色置换,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揣摩图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写话变得更立体。
“绘本的图画,需要阅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主动去填补空白,在与图画和文字的交流中主动地建构意义,最终完成阅读和写作。”[隋成莲.绘本创意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5)]
想象是低段写话的翅膀。依托图片进行补白是引发学生想象的有效方法。母鸡和狐狸是怎么做的,它们会想什么?说什么?思维一下子就在孩子们脑海中被激活了,学生通过感官去品读画面,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自己脑海里的角色,并自然流露出有趣而恰当的表达。“哈哈,终于可以饱餐一顿啦!”“这一下,你这只肥肥的大母鸡就是我的口中之食了。”“今天可真是个好天气,溜达完一圈,我再回家美美地吃晚餐。”……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学生把想象中的情景,尽情地在语言描述中展现出来。
三、由图到文,尽情倾吐,提升表达力
教师引领孩子观察图画,想象情节,扮演角色,充分调用各种感官来丰富故事内涵,有效地点燃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有了“走过院子”的范例启迪,后续的故事场景徐徐展开,孩子们攥着“法宝”,循着方法,很自然地进行各个场景的故事创编。于是,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化为孩子笔下一段段精彩的文字。
母鸡萝丝走到池塘边,狐狸也悄悄跟了上来。这次狐狸小心翼翼地从地上跳起来,扑向母鸡。狐狸只顾着盯萝丝,没注意前面的池塘,结果“扑通”一声,掉进了池塘,连唱歌的青蛙都被它吓得跳了起来。而岸上的母鸡萝丝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哼着歌悠闲自在地向前走。
(黄煜昊)
母鸡萝丝安静自在地走着,她后面的狐狸刚才还在自驾他的“敞篷跑车”,“跑车”呼呼地开着,速度可快了。一不小心,他撞在了蜜蜂场里的蜂房上。蜜蜂成群结队地飞了出来,狐狸在前面跑,蜜蜂在后面追,不一会儿狐狸就被蜇得满身大包。母鸡远远地看见,笑了:“这只傻狐狸……”接着她继续散步了。
(吴月橤)
图片的观察与交流,展现了故事的现场感。在阅读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和体验不断积蓄,只需教师稍稍一点拨,精彩纷纷在笔尖流露,每一个孩子都是绝妙的绘本文字作者。
为了更好地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也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我将孩子们写的场景片段,和图片一一对应,合成一份份独具特色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图文故事。
对于这样大张旗鼓地“发表”,孩子们欣喜不已。
绘本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写作素材。以《母鸡萝丝去散步》绘本写话教学为契机,我会继续坚持将优秀的绘本资源引入课堂,作为统编语文教材的有效补充。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努力把路子走得更宽,除了借助图画补白文字之外,还可以借助绘本进行仿写,借助绘本进行创造性表达,借助绘本进行应用文写作等等。总之,绘本中图文的各种组合,能让写作实现多样的可能,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字表达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