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止痛贴联合保和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临床观察∗

2021-06-07吴九思赵红霞欧亚娟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5期
关键词:次症食积主症

郭 堃 吴九思 赵红霞 欧亚娟

(甘肃省敦煌市医院,甘肃 敦煌 7362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发作时疼痛多呈痉挛性、阵发性,发作期间可伴随发热、食欲不振等,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1]。本病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学龄前7岁以下的儿童多见[2]。中医学将该病归为“腹痛”范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又不知自节,临卧喜食,易致乳食内停,郁积于胃肠,传导之令不行而致腹痛[3]。据此,本研究以健脾消积、行气散结为治疗原则,观察健脾止痛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西医诊断标准: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相关标准拟定。(1)以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阵发性疼痛为主症,查体无反跳痛;起病前可有发热、呕吐等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表现。(2)符合体表肿物彩超诊断标准[5]:同一区域的肠系膜有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10 mm,短轴>5 mm,纵横比≥2∶1。(3)排除其他可导致腹痛的疾病。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6]中腹痛病(乳食积滞证)拟定:腹痛,脐周尤甚,胀满不舒,不思乳食;或腹痛欲泻,大便秽臭,便后痛减;或伴呕吐,吐物酸馊,嗳腐吞酸;或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厚腻,脉沉滑,指纹紫滞。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儿能配合治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4)排除标准:伴有其他急腹症患儿;患有严重的造血系统及心、肝、肾系统疾病患儿,或精神病患儿;依从性差,不能合作者;对本中药贴剂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敦煌市医院中医儿科门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因不能坚持贴敷3例,未复诊1例,最终完成观察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1岁,平均(6.81±0.69)岁;病程4~15 d,平均(6.72±0.55)d。对照组因家属认为疗效不佳,自动退出4例,最终完成观察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10岁,平均(6.78±0.21)岁;病程 2~16 d,平均(6.68±0.79)d。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口服保和颗粒(兰州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62020022,4.5 g/袋)。用法用量:3~4岁、5~6岁、≥7岁儿童每次分别口服2.25、3、4.5 g(可根据患儿实际体质量等酌情加减),每日2次,连续7 d为1疗程。2)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止痛贴外敷治疗。健脾止痛贴由敦煌市医院药剂科提供,药物组成:炒鸡内金10 g,莱菔子10 g,延胡索15 g,川楝子6 g,陈皮6 g,枳壳6 g,夏枯草10 g,连翘10 g。将上述药物混合,碾粉过筛,经紫外线灯消毒后置于玻璃瓶瓶中。使用时用醋将其调成糊状,并压制成药饼置于内径2 cm防敏敷贴上,清洁腹部皮肤后,分别贴敷于神阙、天枢穴。每次贴敷4~6 h,连续1周为1个疗程。贴敷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皮疹等严重过敏者退出本次研究。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主症、次症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拟定,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1)主症。①腹痛:0分,无;2分,腹痛轻微;4分,疼痛明显;6分,疼痛难忍,甚则哭闹。②食欲减退:0分,无;2分,食量减少;4分,不思饮食;6分,拒食。(2)次症:①腹胀。0分,无;1分,轻微腹胀;2分,明显腹胀;3分,腹胀难忍。②恶心呕吐。0分,无;1分,少有;2分,偶有;3分,频繁。③嗳腐吞酸。0分,无;1分,偶有;2分,经常;3分,频发。④大便干结。0分,无;1分,干结,每日1行;2分,干结,2~3日1行;3分,干结,4~7日1行。2)行腹部B超,记录治疗前后最大淋巴结的长径、短径。3)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回访。

1.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6-7]痊愈:腹痛、食欲不振等基本消失,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证候总评分)减少≥95%;显效:腹痛、食欲不振等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减少≥70%;有效:腹痛、食欲不振等较治疗前好转,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减少≥30%;无效:腹痛、食欲不振等较治疗前未改善或加重,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减少<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治疗后2.83±2.66*△5.37±3.22*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治疗前11.07±4.14 10.80±3.49

2.3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各主症、次症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主症、次症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评分比较(分,±s)

次症评分组别 时间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症评分腹痛4.20±1.32 0.70±1.29*△4.07±1.43 1.40±1.30*食欲减退3.20±1.63 0.73±0.91*△3.27±1.62 1.33±1.09*腹胀0.83±0.75 0.23±0.43*△0.80±0.76 0.60±0.62*嗳腐吞酸0.43±0.63 0.03±0.18*△0.37±0.49 0.20±0.41*恶心呕吐1.13±0.82*0.50±0.57*△1.07±0.69 0.83±0.69*大便干结1.27±0.91*0.63±0.56*△1.23±0.82 1.00±0.74*

2.4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淋巴结径线测量值比较 见表4。治疗前两组腹部淋巴结长径、短径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长径、短径较同组治疗前均缩短(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淋巴结径线测量值比较(mm,±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淋巴结径线测量值比较(mm,±s)

组别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长径15.03±2.26 6.03±2.26*△14.90±2.34 9.62±2.32*短径8.98±2.13 2.93±1.96*△8.87±2.17 4.69±2.30*

2.5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见表5。停药1个月之后对两组患儿进行回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1.43%,低于对照组的58.33%(P<0.05)。

表5 两组复发率比较(n)

3 讨 论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免疫功能虽活跃,但尚未发育成熟,屏障功能相对较薄弱。因此当细菌、病毒等毒素经血液循环,通过肠系膜到达局部淋巴结时,激发机体迅速产生免疫应答,刺激周围淋巴结导致肿大[8]。而细菌病毒也往往因回盲部丰富的淋巴引流,加之回盲瓣的关闭作用,相对在此处停留较长时间,最终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导致患儿出现腹痛的症状[9]。但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也会因其免疫功能的逐步增强而趋于降低[10]。

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食”“痰”“热”密切相关[11]。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常虚,又神识未开,饮食不知自节,加之现今小儿常食膏粱之品,颐养过厚而又缺少活动,体质娇柔,喂养过度,食物易积滞于肠腑,而致腹痛,此为“食”。如《医宗金鉴》所载“若父母过爱,乳食无度,则宿滞不消而疾成矣”。若饮食无度、寒饮内伤,损伤脾胃,脾虚失运,气机运行不畅,运化水谷失职,湿聚凝之,结而形成痰核,留滞于肠道,而致腹痛,此为“痰”[12]。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冷暖不自知,若家长护理不当,更易感受外邪,邪气从热而化;又脾胃薄弱,饮食停滞,积而化热,导致胃肠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壅塞不通而致腹痛,此为“热”。总而言之,每当乳食无度、外邪触动,均可损伤脾胃,食积、痰核、热邪互结,停滞中焦,瘀阻肠道,气机失调,血运不畅,经脉滞涩,不通则痛,发为食积腹痛。正如《幼科发挥·积痛》指出“小儿腹痛,属食积者多”。由于致病各因素相辅相成.亦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故致腹痛反复发作。

本研究采用健脾止痛贴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药方具有消积导滞、行气止痛、健脾消痰、清热散结之功效。方中炒鸡内金有运脾之功,莱菔子消食化积、行滞除胀,如《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其共入脾、胃二经,为君药。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13],配川楝子共奏行气止痛之效,除脘腹胁肋疼痛,为臣药。陈皮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共助君、臣健脾理气消积,为佐药。《本草求真》曰“夏枯草,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能愈一切瘿瘤湿痹”配合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同为佐药。在取穴上,选择了神阙穴、天枢穴。神阙穴为经络之总枢,神气出入之道,元气归藏之根,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与全身脏腑经络密切相关[14]。正如《东医宝鉴》所言“脐者,齐也,身之本,正谓脐中也”。天枢穴属胃经,为大肠之募,亦为人体脾胃升降、肠腑传道、水道通调之转枢,对胃肠系疾病等有较好疗效[15]。将药物敷贴于神阙、天枢穴,药穴合用,诸药配伍,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使食得以消、痰得以化、热得以清、气得以畅,则通而不痛。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的发生,多责之于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但也与家长的喂养、调护不当密切相关[16]。《保婴撮要》曰“凡小儿积滞或作痛,皆由乳哺不节,过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滞中脘,久而成积。或因饱食即卧,脾失运化,留而成积”。因而本病多主张防治结合,并且强调防重于治。忍三分寒,吃七分饱,乳哺须节,忌过饱、过饥,则调脾养胃,否则损胃伤脾。

本研究结果证明,健脾止痛贴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乳食积滞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轻腹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大便不调等症状,缩小肿大的腹部淋巴结,降低复发率。且该法轻巧灵验,疗效稳定,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次症食积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小儿夜间湿咳多食积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小儿推拿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四十四)——小儿食积莫担心
食积病证治汇补❋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