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

2021-06-06黄晓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3期
关键词:认知规律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

黄晓莲

【摘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離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教师要掌握并灵活运用思维启迪的“点金术”。本文从引趣、设疑、辨异、点拨、反证、探究等六个方面介绍了作者教学实践中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探索成效,并由此引发相应的认知规律性思考。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启迪;认知规律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维,使他们的形象思、抽象、直觉、灵感以及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而要启迪学生的多种思维,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掌握启发思维的“金点子”。

一、激情趣引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兴趣的催化剂。作为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环,动情激趣对于激发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direct motivation)具有重要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接受“道”,才能理解“业”,才能解决“惑”,产生求知欲。在动情引趣的学问里,情感教学是其本质要求,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前提,学生的情感熏陶是核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转化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依归。

二、设疑难巧引思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出自《学记》)学、思、疑是密切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创设情境,以问引思,以思解惑,提问法、故错法、演示法、案例法等等,从好奇心理去探究其所以然,学有所获。当然,教学实施中,教师设问不可随心所欲,一目了然的浅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都起不到引思的作用。设疑背后的思维方式也要讲究,要让学生明确归纳性演绎性思维的不同导向,明确分析与综合的不同要求,还要掌握一些辩证思维的原则性要求。这种教学法引申一步,必然要求培养学生自我设疑解难的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善于设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慧眼识路,穿针引线,启迪思路,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不断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活动中去,使学生的认识由事物的表层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如在市场经济相关常识问题的教学中,倘若按传统的方式从含义入手平铺直叙介绍这些基础知识,效果一定不佳。或许老师能够讲得很到位,学生对此类问题生活中也接触较多有不少感性认识,但理论层面上却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学生还未必有耐心听任老师的灌输呢。聪明的教师在处理这一系列知识点的教学问题上,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入手,引导学生算算经济账,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涵的经济学道理,而在设疑攻难的策略选择上,要力求环环相扣,层层分解,步步解码,纵横通透,不但全面系统掌握好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提升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三、辨异同明真理

辨异求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通常用的辨析题也是进行辨异求同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教学中,比较两个概念或两类事物的异同是最为典型的辨异求同。例如:分析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比较分析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异同等等。通过辨异求同,能使学生更好地梳理各单元模块的内在线索及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的知识网络,为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及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辨异求同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度的问题,辨析的问题之间要有很大的相关性,辨析的角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准确把握比较分析问题的层次,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两方面品质交汇的定位中准确把握思维的脉络,理清思路,明辨是非。还要注意不能为扯问题而兜圈圈,而必须关注辨析问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学术探讨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四、逆向反证破常规

思维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思维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可以相互佐证的,当然,这种内在联系是具体的特定的有条件的,而且,思维逻辑和相关现实问题是辩证统一的。有鉴于此,从反面来推敲,揭露思辨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也就成为我们逆向反证的思维利器。“上帝是否能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的命题就是这样一个经典例子:上帝若连这样一块石头也造不出来,还谈何“万能”?若造出了这样一块石头,既然搬不动它,上帝的力量又何足道哉!哲学教学中对列宁提出的“唯心主义是没有头脑的哲学”的命题,我们正是用这种逆向反证法来推敲的:唯心论者如果承认人是用头脑思维的,也就表明先有人脑后有思维,先有客观物质,后有主观意识,这就意味着和唯心论的根本主张产生悖论;如果他们顽固坚持人是可以不用头脑思维的,这就明显暴露了其反科学的真面目;最后只好狡辩了:“此意识并非我们常人的意识”。如要继续追问“这里的意识究竟是啥?”,那就只好托词枉称是“神的意志”、“绝对观念”等玩意儿了,反正是虚无缥缈查无对证的虚幻而已。总之,无论他们如何狡辩,总也逃不了理性的批判。这就使学生不仅仅掌握了该知识点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跨越,对逻辑思维规律的科学性的把握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它还培养了学生面对问题多层面分析与综合的思维习惯,并使他们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精准点拨悟迷津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精准点拨用画龙点睛之法,启动学生大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学生面对“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可行性”这一问题,往往只能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此刻,教师可适时点拨导向:“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学生的思维迅速走上正轨,很快获得了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纵横一体化的思维习惯。可见,教学中的点拨,要“点”要害,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点一处四面开花,所谓一点即通;“拨”疑难,排除障碍,疑生处,难自来,拨疑导思,难次第开。点拨的关键是开启思维,在思维导向上下功夫,思维的游离聚合,形神统一,全在这点拨的导向上见功底。在不断的点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拓展探究启思维

新课改主张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应对此进行大胆尝试。对此,老师要精选课题,课题要击中学生疑点,同时,也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贴近学生实际的课题供学生探索争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辅导,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究,在探究中锻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时,针对学生的思想疑虑,提出“责任是什么?”“责任来源于什么?”“责任有没有选择?可不可以不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可不可获得回报?承担责任是不是一定有回报?如果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时怎么办?老师布置你下课后为班级出好家长会的黑板报,你怎样处理?说说理由,这跟责任有关系吗?”等问题,探究问题点中学生的疑点,同学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讨论中争辩,妙语连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种探讨式教学活动,同学们对课本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到位,还使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紧张而愉悦的思维活动,是其智慧之花绽放的基本要素,它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师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巧妙运用思维启迪的“点金术”。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第二批“精品课题”“初中思品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课题编号:jpkt1502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猜你喜欢

认知规律道德与法治思维能力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