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冠修复后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6-06王建霞
王建霞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 淄博)
0 引言
牙体缺损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口腔内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牙体硬组织出现损坏诱发的牙体形态变化,最终影响患者咬合关系。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者出现咬合进食困难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易诱发牙龈萎缩、牙髓炎等并发症,以此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我国后牙牙体缺损病发率愈来愈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短冠修复在后牙牙体缺损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该疾病临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后牙牙体缺损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患者各50 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32~64 岁,平均(42.2±3.7)岁,平均体重(57.2±3.4)kg,男女比例5:5。对比组患者年龄30~65 岁,平均(42.5±3.5)岁,平均体重(57.5±3.2)kg,男女比例5: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接受牙体形态诊断且符合该疾病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2)妊娠期孕妇;(3)认知存在缺陷或障碍者。
1.2 方法
研究组行短冠修复治疗,治疗前患者均行咬合面牙体预备,随后清除无基釉,并保留牙釉质组织,确保牙体组织具有抗力性。清理患者牙体,采用塞拉格加聚硅橡胶取完整牙体模,随后对牙模进行专业处理,在去除患者临时冠后,使用氢氟酸对缺损组织进行酸蚀,待吹干后涂牙质粘连剂后给予患者试戴。患者接受治疗后给予其口腔健康知识宣传,叮嘱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和临床治疗的认知度。对比组行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常规咬合预备后将牙颌去除1.5 mm,短斜面制作取高嵌体边缘和轴面见最大距离,长度控制在2 mm 内,后期制作参考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牙龈萎缩、牙髓炎以及咬合创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严格参考临床资料,确保数据准确性。观察两组患者修复效果评价,以修复成功且无炎症发生为优,以修复成功但炎症病发为良,以修复没有成功,患者咀嚼功能下降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1,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牙龈萎缩、牙髓炎以及咬合创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修复效果对比
具体对比数据见下表2,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修复效果为优、良的比例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修复效果为差的比例低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修复效果对比[n(%)]
3 讨论
牙体缺损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的口腔疾病,该疾病病发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易诱发多种牙周牙髓病变症状。牙体缺损病因颇为驳杂,外伤、磨损、酸蚀以及发育不良均易导致病发,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牙髓刺激症,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牙髓坏死的症状。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填充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治愈性较高[4-7]。
传统的根管治疗后高嵌体修复是应用在后牙牙体缺损临床治疗中最广泛的治疗措施,但经过临床治疗发现,其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牙体缺损症状,但极易诱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以此导致患者后期康复效率减缓,治疗时间延长,而长期的治疗不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疾病。而短冠修复治疗通过对后牙牙列缺损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缺损牙体,提高患者临床康复效率,还不易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安全性极高。患者接受治疗后,邻牙颌面不会受到患牙的影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咀嚼功能,以此减小疾病或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8-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短冠修复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修复效果均优于对比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短冠修复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后牙牙列缺损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患者通过治疗能快速改善口腔咬合关系,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此外,短冠修复的应用还不易诱发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以此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