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2021-06-06王承兰沈星烨张玉娟
王承兰, 沈星烨, 张玉娟
(1. 南通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中心,江苏 盐城,224006;2. 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科教科,江苏 盐城,224003)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保障多项工作清洁、无菌的重要科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更高[1]。由于医院各科室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均由消毒供应室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等处理,最后再将无菌的医疗器械进行包装后发放至需要的科室,因此,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了来院就诊的患者是否会发生医源性病原菌感染[2]。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大、流程复杂,在整个工作环节中任一环节发生问题,均会影响医疗器械的灭菌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3]。因此,应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管理,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保障无菌医疗器械的安全。本研究对医院的消毒供应室采用了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于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期间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于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本院消毒供应室共有32名护理人员,其中男3名,女29名;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为(35.28±8.47)岁;文化程度:中专11名,大专18名,本科3名;职称:护士21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2名;工作年限2~23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35±3.16)年。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为期1年。主要包括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装、发放等;在清洗、消毒医疗器械时,佩戴防护用具,一方面防止感染,另一方面防止被刀、镊等刺伤;对于消毒、灭菌完毕的器械进行包装时,应认真检查物品的数量和规格;根据各科室的不同需求,将包装好的医疗器械发放至各科室。
1.2.2 分层护理管理模式 观察组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为期1年,具体如下。
1.2.2.1 成立分层护理管理小组 根据护理人员的文化程、职称、工作年限、性格特征等,进行分层(Ⅰ~Ⅳ)处理:Ⅰ级包括15名成员,由工作时间在3年以内的护士组成;Ⅱ级包括10名成员,由工作时间在3~5年的护士组成;Ⅲ级包括5名成员,由工作时间在5~10年、本科学历的护士组成;Ⅳ级包括2名成员,由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或主管护师及以上的资深护士组成。
1.2.2.2 明确责任 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Ⅰ级成员主要负责将循环利用的医疗器械从各科室回收回来,然后进行分类、清洗、消毒、包装,最后将包装好的器械发放至所需要的科室;Ⅱ级成员主要负责对Ⅰ级成员的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分类错误、有血渍、消毒不合格、包装不合格的器械进行登记,并督促Ⅰ级成员重新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等;Ⅲ级成员主要对Ⅰ级和Ⅱ级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并对其工作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Ⅳ级成员主要对消毒供应室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并制订培训计划,按照计划对消毒供应室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1.2.2.3 实施分层管理 根据Ⅳ级成员制订的培训计划,由Ⅲ级成员对Ⅰ、Ⅱ级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的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等,并定期对Ⅰ、Ⅱ级成员进行考核,评估其对医疗器械处理技能及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考核情况,调整培训计划,以便更好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给予Ⅰ、Ⅱ级成员充分的关心,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由Ⅳ级小组成员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及相关质量标准,并将这些文件粘贴于消毒供应室,以便护理人员能够随时翻阅、查看,进而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1.3.1 综合考核评分 于2019年3月1日实施前后,对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处理技能及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项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处理技能或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工作能力越强。
1.3.2 工作投入度 于2019年3月1日实施前后,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护理人员工作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差错防范意识。每项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人员的工作投入度越高。
1.3.3 管理质量和医源性感染率 于2019年3月1日实施前后,各随机抽取1000套医疗器械,比较2组医疗器械的合格率(包括正确分类、清洗干净、消毒合格、包装合规4个方面),合格率越高表示管理质量越好。同时各随机抽取100套医疗器械使用记录,统计患者发生医源性感染的情况。
1.3.4 工作满意度 向各科室发放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医疗器械的回收、供给、无菌保障及包装情况。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各科室对医疗器械管理各方面越满意,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综合考核评分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处理技能评分和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均<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综合考核评分比较分)
2.2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投入度比较
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差错防范意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均<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投入度比较分)
2.3 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和医源性感染率比较
实施后的医源性感染率为1.00%(1/100),低于实施前的7.00%(7/1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8,P=0.030)。实施后,医疗器械的各项管理质量(正确分类、清洗干净、消毒合格及包装合规)均高于实施前(P均<0.05),见表3。
表3 2组管理质量比较 [例(%)]
2.4 各科室对实施前后的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各科室对医疗器械回收、供给、无菌保障、包装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均<0.05),见表4。
表4 各科室对实施前后的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是各大医院的基础科室,为各科室提供可循环利用的医疗器械、敷料等医疗用品,在确保患者身体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医院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4]。由于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需要清洗、消毒等处理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导致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较大,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因此,医院的消毒供应室有必要实施科学且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一方面提高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5]。分层管理主要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划分,给予不同层次的人员相匹配的管理,实施分层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6]。
根据本院消毒供应室工作质量的不足,消毒供应室于2019年3月实行了管理模式变革,由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改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后,首先根据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级,并明确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通过细化流程、规范培训等,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7]。在以往的工作中,培训方式有着较大的弊端,如培训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带教过程不严谨等,难以满足护理人员的管理需求,且使高负荷的工作量增加。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设定不同培训内容,使各层级人群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8]。本研究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后,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处理技能评分和医源性感染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均升高(P均<0.05)。这提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不仅使护理人员的医疗器械处理技能得以提升,还能使其更好地掌握医源性感染的相关知识,与何柳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差错防范意识评分均较实施前升高(P均<0.05)。这可能是因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是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需求进行培训,有助于调动被培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习效率更好,对培训内容掌握更快,工作投入度更高。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医疗器械合格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后,医疗器械正确分类、清洗干净、消毒合格及包装合规的合格率均升高(P均<0.05)。这说明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由于医疗器械的无菌水平与院内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还考察了不同护理管理模式对医源性感染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后,医源性感染率明显降低(P<0.05)。这也说明了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合格率,医疗器械的无菌保障水平改善后,院内的医源性感染率随之降低[10]。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实行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满意度均升高(P均<0.05),说明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使工作满意度得到提高。由于护理人员在各个工作环节中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应工作,整体提升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故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升高。
综上所述,在医院的消毒供应室实施分层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的人员工作投入度和管理质量,降低医源性感染率,且提升整体工作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