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用于预防静脉炎及高危药物外渗的护理效果

2021-06-06黄湘琳曹芳邹星乐

关键词:磺酸外渗乳膏

黄湘琳, 曹芳, 邹星乐

(广州开发区医院 广州市黄埔区人民医院 内科,广东 广州,510730)

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无菌性炎症,主要由静脉输注强刺激性或高浓度药物所致,受药物影响,静脉血管内膜细胞损伤诱使血栓形成,同时也会引发整条浅静脉壁和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发红并伴有疼痛,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血管硬化[1]。研究[2]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为50%~80%,这不仅加重医护人员负担,还会加剧患者疼痛,不利于临床治疗。此外,化疗过程中高危药物外渗也可能导致局部软组织溃疡、感染和败血症等,危及患者生命[3]。因此,有必要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来预防及干预静脉炎与高危药物外渗的发生。本研究将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应用于86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期间预防静脉炎及高危药物外渗的护理中,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广州开发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开发区医院接受化疗的8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视力、听觉及语言功能正常;③ 入院后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④ 均已确诊为恶性肿瘤,化疗药物包含蒽环类、长春瑞滨等,均具有外周静脉毒性,易发生高危药物外渗;⑤ 均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排除标准:① 精神异常;② 置管时间<1周即拔管或死亡;③ 发生Ⅲ~Ⅳ级外渗;④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间>1周。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为(49.26±8.14)岁;疾病种类为9例肺癌患者、8例胃癌患者、22例乳腺癌患者、4例肠癌患者。对照组中,男20例,女23例;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为(49.32±8.19)岁;疾病种类为10例肺癌患者、6例胃癌患者、20例乳腺癌患者、7例肠癌患者。2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① 每周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素养;② 2组患者的化疗给药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完成;③ 合理选择弹性较好、管径粗直的静脉进行穿刺;④ 合理进行药物输注,高危药物和非高危药物交替静脉输注,对于需持续静脉输注的药物保留2条静脉通道,2~4 h更换1次输注位置;⑤ 穿刺前后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对医疗设备、病房等进行相关处理;⑥ 安排值班护士定时进行巡查(每隔30 min巡视1次),观察患者的静脉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外渗、肿胀,并关注患者的诉求;⑦ 发现静脉输液部位有发红、肿胀和疼痛等情况时,立即停止输液,回抽药物或血液3~5 mL,快速拔出输液管后沿血管方向轻轻按压5~10 min;⑧ 发现高危药液外渗时,立即停止静脉输液,保持针头在未拔出状态下连接无菌注射器抽吸药液,肿胀明显时使用无菌针头对患者表皮穿刺多个针孔进行减压,外渗严重造成溃疡、感染等时需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并给予患者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1.2.2 50%硫酸镁湿敷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50%硫酸镁湿敷护理。对肿胀、发红或高危药物外渗处采用热敷护理,使用蘸有50%硫酸镁溶液的纱布湿敷,沿血管延伸方向均匀铺开,尽量避免触破损处,防止发生感染,随后用大小适宜的保鲜膜覆盖于纱布上方,并用胶布固定位置,保鲜膜缠绕的松紧度以不对局部软组织形成压迫为宜,维持24 h后更换1次,持续护理1周。

1.2.3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护理 观察组患者加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商品名喜辽妥,德国Mobilat Produktions GmbH公司,40 g)均匀涂抹于红肿处,轻轻按摩皮肤直到药膏吸收完全。根据患者的个体体质、病情以及静脉炎严重程度,适当增减使用次数,但保证患者每日涂抹不少于2次,静脉炎Ⅲ级及以上患者涂抹多磺酸黏多糖乳膏4~5次/d,持续护理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静脉炎分级 于护理3 d后,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静脉炎标准[4]对患者进行分级,共分为4级:皮肤外观无改变,患者无临床症状为0级;静脉穿刺点附近皮肤泛红但不伴有肿胀和痛感为Ⅰ级;静脉穿刺点附近皮肤发红,伴有轻度疼痛或肿胀为Ⅱ级;静脉穿刺点附近皮肤发红,伴有中度疼痛或肿胀,静脉出现清晰“红线”为Ⅲ级;静脉穿刺点附近皮肤发红、肿胀和疼痛,静脉条索物清晰可见且长度≥2.5 cm,按压有脓液渗出为Ⅳ级。Ⅰ级、Ⅱ级、Ⅲ级计入静脉炎发生率。

1.3.2 疼痛程度 于护理3 d后,依据长海痛尺分级法[5]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级,共分为3级,无痛感为0级;轻度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和睡眠为Ⅰ级;中度疼痛,轻微影响正常生活和睡眠为Ⅱ级;重度疼痛,需要使用止痛药物为Ⅲ级。

1.3.3 护理疗效 于护理1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疗效。护理后皮肤红肿消退面积≥90%,发热、疼痛感觉消失为显效;疼痛感觉缓解,红肿面积减少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总有效率越高说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用于静脉炎及高危药物外渗的护理越有效。

1.3.4 患者满意度 于护理1周后,运用自制的护理满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评分,评分采用百分制,分数≥80分说明非常满意,60~79分说明基本满意,≤59分则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评分越高说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应用于静脉炎及高危药物外渗的护理效果越好。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3 d后,2组间静脉炎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3 d后,2组间疼痛等级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发生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1周后,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护理1周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由于静脉输注高渗透、高刺激性的药物或者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等原因,容易造成静脉炎发生,不仅加剧患者疼痛,还易引发患者对护理水平的质疑,引起医疗纠纷[6]。此外,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经常需要静脉注射高危药物,而由于患者本身体质较弱等易导致药物外渗,高危药物不良反应较强、药物反应迅速,若处理不及时、不规范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各种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7]。临床中对于静脉炎或高危药物外渗液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常使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护理,其可有效作用于表皮浅静脉,缓解患者肿胀,减轻炎症反应。但值得注意的是,50%硫酸镁溶液湿敷由于药物结晶、纱布易脱落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3 d后,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静脉炎严重程度和疼痛等级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静脉炎发生率,减少因静脉输注高危药物引发的疼痛,与张宏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50%硫酸镁溶液浓度高于组织液,局部湿敷产生的高渗透压可以消除局部组织肿胀,减轻水肿部位的损伤[10]。但50%硫酸镁溶液湿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硫酸镁溶液易挥发,结晶后易使纱布干硬,若不及时更换,在丧失疗效的同时也对皮肤产生刺激,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性,此外,保鲜膜和胶布固定不但影响护理人员查看皮肤情况,还容易对局部组织造成压迫,加大静脉炎发生风险[11]。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迅速穿透皮肤进入真皮组织发挥抗凝血酶、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结缔组织新陈代谢水平和修复皮肤屏障等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发生[12]。刘影等[13]的研究也发现,多磺酸黏多糖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免疫力。另外,静脉炎的发生也与临床护理水平密切相关,需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穿刺时尽量选择粗大的血管,严格按照无菌管理规范执行操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情况,尽量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1周后,观察组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0.70%,高于对照的74.42%(P<0.05),提示相比于传统50%硫酸镁溶液湿敷护理,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患者静脉炎及高危药物外渗护理效果良好,并且可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有助于避免发生医患纠纷。

综上所述,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红肿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磺酸外渗乳膏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配方筛选及工艺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白杨素在人小肠S9中磺酸化结合反应的代谢特性
生物质炭磺酸催化异丁醛环化反应
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联合超声电导仪治疗静脉炎30例
氯霉素氧化锌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标准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离子色谱法测定1,4-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中1,4-丁二磺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