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护理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康复及病情改善情况的影响
2021-06-06马林雨
马林雨
(福州市第一医院 儿科,福建 福州,350009)
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是由于感染了呼吸道病菌而诱发的一系列以支气管黏膜炎症为主的疾病[1]。在临床上常见症状通常有高热、咳嗽、咳痰及肺部啰音等,在治疗上以抗炎、抗病毒为主[2]。因为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故比成年人更容易感染病菌且更容易反复发作,如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容易逐渐转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或者肺炎,对患儿的肺功能、胃肠道功能及泌尿功能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加速恢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重中之重[3]。除了药物治疗外,护理措施也是促进康复的关键。有研究[4]证实,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级护理和责任划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率、改善病情和加快病情康复。为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预警护理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福州市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福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13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均经胸部X线片和血常规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支气管炎[5],患儿均有固定家属陪护;② 神志清,无休克表现;③ 研究内容已获得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 有先天性肺部疾病;② 有精神系统疾病;③ 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④ 有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⑤ 入组前进行了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⑥ 患儿家属对本研究不配合。将所有患儿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比例为32∶33;年龄1~3岁,平均(2.05±0.52)岁;观察组中,男、女性比例为31∶34;年龄1~3岁,平均(2.31±0.11)岁。2组患儿比较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进行常规生命体征检测,遵医嘱接受对症消炎、化痰、止咳治疗。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周期为7 d。入院后,责任护士协助患儿完成各项检查,统计患儿的一般资料、家族史、过敏史及手术史等。发放入院手册,宣传医院和病区规章制度,介绍病区环境。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在患儿及其家属有疑问和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1.2.2 预警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预警护理,护理周期为7 d。
1.2.2.1 预警分级 患儿入院6 h内根据科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3次预警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颜色标识和分级护理。0级预警(蓝色标识):患儿面色红润、呼吸平稳、意识正常;1级预警(蓝色标识):患儿面部无血色、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40次、意识清楚;2级预警(橙色标识):患儿面色发绀、呼吸频率每分钟大于45次、伴有三凹征阳性症状;3级预警(红色标识):患儿面色发灰、四肢湿冷、呼吸频率每分钟低于20次或者大于50次、处于昏迷或者昏睡状态伴有三凹征阳性症状。
1.2.2.2 分级护理 ① 蓝色预警:每隔1~2 h巡视1次。保证病房内空气流通和卫生清洁。遵医嘱定期排痰,向患儿家属进行用药和饮食指导,告知其多食高维生素和高热量食物,以及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需减少病房内人员的流动。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充足的睡眠。② 橙色预警:每小时巡视1次。需密切监测患儿的面色、神志情况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遵医嘱进行并发症预防,给予对症治疗。患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需严密注意滴注速度及导管固定情况,其他护理措施同蓝色预警。③ 红色预警:每隔30 min巡视1次并重点交班。遵医嘱行心电监护,抬高床头给予面罩吸氧,其他护理措施同橙色预警,在必要时遵医嘱进行吸痰并详细记录。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的治疗情况,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如患儿病情出现恶化情形,立即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并与重症监护室人员做好交接准备。经治疗后患儿病情得到缓解,可根据病情进行降级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情况评估 比较2组住院时长,以及咳嗽、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
1.3.2 肺功能及血氧饱和度评估 干预前及干预7 d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器测评2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以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水平。
1.3.3 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评估 干预前和干预7 d后,采集2组患儿空腹静脉血6 mL,通过离心法得到血清后进行分析;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析CRP,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白细胞计数水平。
1.3.4 心理状态评估 干预前和干预7 d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6]和焦虑自评量表(SAS)[7]评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SDS量表标准分值为53分,SAS量表标准分值为50分,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焦虑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
2.2 2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及SpO2比较
干预前,2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SpO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7 d后,2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SpO2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FEV1、FVC、PEF及Sp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及SpO2比较
2.3 2组患儿CRP指标和白细胞计数比较
干预前,2组的CRP、白细胞计数相比均无统计差异(P均>0.05);干预7 d后,2组CRP、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CRP、白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CRP指标和白细胞计数比较
2.4 2组患儿家属SDS评分、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的SDS、SAS评分对比,组间均无统计差异(P均>0.05);干预7 d后,2组家属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SDS、SAS评分均降低(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家属SDS、S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在春秋季节多发,发病初期的症状多为干咳,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咳嗽、咳痰,有些患儿还伴有发热、呕吐、咽痛和气喘等症状[8]。一旦耽误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甚至会发生败血症或肺气肿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9]。因此,普及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相关知识是避免这一严重后果的主要途径。
以往评估患儿病情的危急程度通常取决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非客观分辨患儿的病情,导致无法及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10]。预警护理实行责任制护理,先采用自制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轻重程度分级,并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将同一颜色标识的患儿安置于同一个病房,实施对应级别的护理措施。预警护理的优势在于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可根据颜色标识快速识别患儿的病情程度,以及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准确做出反应,避免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咳嗽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和 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均<0.05),证实观察组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推测是观察组采取预警护理后,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进行护理干预,能迅速明确护理工作内容的重点,避免了护理工作不足或者护理过度的情况,可有效促进患儿疾病恢复,加快其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干预后,观察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和Sp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CRP、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预警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儿肺功能恢复,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进行预警分级护理后,使护理工作更加流畅,能及时遵医嘱进行用药和治疗,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促进其身体各项指标水平恢复。本研究在比较2组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时发现,观察组患儿家属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预警护理能够缓解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推测与在预警护理时向家属详细介绍了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案有关,家属对患儿病情和护理重点较为了解,缓解了紧张、不安情绪。并且在施行责任制护理后,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和亲切感增加,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信心,缓解了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实施预警护理后,可有效促进疾病恢复,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家属负性情绪,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