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肥胖的成因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021-06-06何伟梅郭玉碧
文/何伟梅,郭玉碧
WHO将肥胖界定为一种全球流行病。同时,青少年肥胖率不断攀升,全世界近1/10青少年超重,其中1/4肥胖[1]。青少年肥胖已成为严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预防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发达国家改善公共卫生的一个优先事项。受肥胖率普遍上升影响,使其成为大众重点讨论问题,由此产生风险之一就是对肥胖者歧视和偏见。严重危及肥胖青少年身心健康,导致肥胖青少年自卑和幸福感下降[2]。年轻人自信与身体形态和体重密切相关,对身体形态关注越多,对身体形态不满就越多,肥胖青少年群体越沮丧,信心就越少。吸烟、酗酒和抑郁症在自卑、肥胖青少年中更为普遍,抑郁症反过来也可能导致肥胖,抑郁症和肥胖症是恶性循环的原因和后果[3]。本研究选取500例肥胖青少年分析其肥胖成因及肥胖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高州市市区四大中学的高学生进行调查,抽取肥胖青少年500例,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男性257例,女性243例。年龄13~18岁,平均(15.5±3.45)岁。纳入标准: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分类标准(kg/m2)。排除标准:无效的青少年调查问卷。
1.2 研究方法
(1)制定肥胖成因调查表,调查参与研究样本的:体质数、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遗传疾病、家庭习惯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设立4个预选答案调查青少年肥胖成因。
(2)制定心理健康调查表,调查参与研究样本的体质数、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遗传疾病、家庭习惯、是否自尊自卑等方面。
2 结果
2.1 肥胖成因
表1所示,在肥胖成因中运动、饮食因素占第1,为36.00%(180例)、家庭因素占第2,为34.80%(174例)、心理因素占第3,为16.80%(84例)。
表1 肥胖成因
2.2 肥胖对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2所示,肥胖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自尊因素占比第1,为43.20%(216例)、抑郁占比8.60%(43例)。肥胖对生理健康影响中:血压占比27.00%(135例)、血糖占比为21.20%(106例)。
表2 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 讨论
3.1 肥胖成因
(1)体力活动和饮食因素占36.00%(180例):食品结构加速肥胖,高脂肪、高能量和蛋白质丰富食品直接影响到青少年肥胖,西方快餐特点为高能量、高脂肪和低食物纤维,频繁摄入直接导致体内能量和脂肪增加,导致肥胖率上升[4]。汽水也会对青少年肥胖产生更大影响,甜味饮料则会提高肥胖率。不吃早餐也是导致肥胖和过重原因。此外,现阶段由于全国人均车拥有量增加和交通方式改变,导致青少年锻炼时间和运动时间较少,运动不足,体育活动减少,能量减少,增加肥胖率。
采取措施:社区和学校定期举办健康饮食情况介绍会,解释青少年饮食习惯不良原因。邀请肥胖青少年及家属到现场,制定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肥胖措施,发动全民进行合理饮食。以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控制体重,消耗大量热量是关键,因此,以合理和有效方式锻炼身体。学校和家长应鼓励学生使用远距离赛跑、自行车、滑冰、跳绳、步行等方式进行更简单、更容易的锻炼。加速青少年和青少年脂肪消耗,逐步锻炼,并更好地控制锻炼量,从少到多,从易到难,时间从短到长。注意锻炼全面,促进力、速度、敏感性、耐力、灵活性等能力发展,增加健康,预防肥胖。锻炼时间每周5次以上,每次30~60min,锻炼时要注意休息。
(2)家庭因素占第2,为34.80%(174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肥胖影响较大,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基础、父母教育水平、职业和观念等。肥胖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城市青少年和高收入家庭青少年肥胖发病率较高。父母教育水平和对健康饮食了解也对青少年和青少年肥胖产生较大影响。
采取措施:社会和学校加强青少年及其家属对肥胖的认识和教育,尤其提高肥胖对青少年影响的认识,提高青少年对肥胖危险和潜在疾病认识。开展长期、广泛和系统提高认识运动,定期向青少年家属通报学生身心状况,提高家属对肥胖的重视程度。青少年肥胖与父母从幼年起喂养子女方式密切相关,父母必须充分意识到肥胖危险,从幼年起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保持均衡饮食,为青少年创造良好饮食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吃得好心情、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心理因素:占第3,(84例)16.80%:肥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肥胖青少年情绪更为消极,如自卑、恐惧、压力、抑郁、缺乏沟通。尤其是女性青少年群体,对自身身体状况认识较轻,更为自卑,感到压力更大,通常被同伴嘲笑和拒绝,更严重社会障碍和自尊感降低。因此,学校和父母必须确保从幼年起培养其子女健康形态,具有崇高道德价值观、伟大理想、自我控制、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精神,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抵制“恶劣食物”诱惑,适当地鼓励和坚持。
3.2 肥胖对身心健康影响
(1)肥胖对精神健康的影响:①自尊因素占43.20%(216例):自尊是个人经验和生活质量核心。自尊作为个人固有特征,在不变外部环境中,在调节心理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石锦鸿等[5]认为个人对个体自身判断源自三方面:收到评价反馈、社会比较和自我分配。当一个人收到该团体其他成员所接受和尊重信息时,青少年可获得更多自信。肥胖青年自尊偏低下,在肥胖方面歧视与自尊密切相关,进一步证明肥胖和歧视危险。因此,自尊作为精神健康教育最高优先事项,青少年自尊应得到教育部门、家庭和教师以及家长普遍关注,应帮助学生获得良好自尊。②抑郁占比8.60%(43例):抑郁是指长时间存在消极情绪,同时减少或削弱个人心理或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缺乏兴趣、对未来失望、无能为力、精神疲劳、缺乏动机等消极表现。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杨云娟等[6]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肥胖人群出现抑郁情绪与受到歧视相关,主要为肥胖青少年被同龄人歧视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合群,产生抑郁情绪。抑郁会使患者以悲观和绝望态度看待未来[7]。因此,必须为青少年教育创造有利社会环境,使青少年能够保持健康、乐观和积极心态,并减少抑郁症发病率。
(2)肥胖对生理健康影响中:①血压影响占比27.00%(135例):血压与肥胖紧密相连,肥胖患者易患高血压,在青少年时期肥胖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到20~30岁时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是同龄人的5倍。最终导致心脏和肺衰竭。②血糖占比为21.20%(106例):肥胖通常是代谢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肥胖主要是由脂肪细胞积累引起,而内脏脂肪组织增加可导致脂肪对胰岛素抵抗力[8-9]。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糖还原激素,脂肪细胞产生胰腺抵抗性,从而增加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并增加胰腺岛细胞负担[10]。
综上所述,青少年肥胖对其心理健康有大量的不良影响,必须重视对青少年肥胖问题,加强身体锻炼,更换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整体增加青少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