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
2021-06-04李竹平
摘 要 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目的是让儿童在理解革命传统精神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成长为具有爱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公民。儿童具有自身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教育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就要基于儿童理解开发和实施课程,革命传统教育也不例外。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要用好联结策略,遵循儿童从感性向往到思辨践行的内化线索,将教育目标自然地融入核心素养发展框架。做到以上三点,革命传统教育才能呼应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儿童理解;革命传统教育;联结策略;内化线索;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李竹平,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师生正一起学习诗歌《我多想去看看》。年轻教师出示了一张用心准备的图片—山脚下,弯弯的小路、低矮的房屋、朴素的小朋友和母亲。教师想利用这张图片,让学生看到山村与大城市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图中小朋友对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向往之情。教师希望落实文本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爱国和爱党的情怀,所以想到了用对比突出大城市的壮观和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意识是值得肯定的,但这样的思路和设计是有待商榷和反思的。
只有基于儿童理解的革命传统教育,对儿童才是有意义的。其一,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一种新的事物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更容易沉淀到观念里。教师想当然地将向往大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环境设定为贫穷落后的山村,教室里的儿童就会觉得天山脚下的儿童都是穷苦的。其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确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但爱国情怀的激发,需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建立联结,儿童只有身处其中,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多想去看看》不能只停留在课文的两个“我”的视角,还要让教室里的儿童参与进来,思考“我们在哪里,我们是否也想去看看”。其三,儿童是当下的,也是未来的,教师在当下进行教育引导,要想象儿童的未来,要思考革命传统教育如何才能成为综合素养发展拼图中必不可少的一块。
无论什么时候,革命传统教育要深入儿童的心灵,都要立足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体验,都要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理解儿童是如何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并指导自己行动的,是教师有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根本依据和有力保障。首先,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能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建立起联结,理解就会更加深刻,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对认知和行动的影响就会更加直接。联结策略是保障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从与自身建立联结到在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结,再到与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生活建立联结,儿童在联结中不断实现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理解和内化。其次,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遵循由感性体验向理性判断,进而作出深思熟虑的选择和践行的发展路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先要在感性上下足功夫,然后进阶到理性思辨,最终让儿童笃定信念、坚定行动。最后,儿童的成长发展是一个不断与新的、完整的自我相遇和确认的过程,革命传统精神的理解、内化和践行,只有与儿童完整的道德判断和体验融为一体,才能转化为一致性的综合素养。
那么,回归儿童,回归革命传统教育的初心,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如何做到深度联结、认知进阶和综合发展呢?
一、构建以深度联结为基础的心理场域
在教室生活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和机会很多,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有学科教育的渗透,有班队或成长课的安排……途径和机会多,并不一定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任何教育要沉淀为一个人的精神信仰,都必须要促使受教育者积极自主地构建相应的心理场域,而要构建相应的心理场域,就需要让相关的教育内容目标之间,以及与儿童的生活体验等建立起深度联结。
怎样才算建立起深度联结呢?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种说教式、灌输式的革命传统教育之所以是苍白无力的,是因为虽然说教时教育者也会有意识联结儿童的生活或儿童“看见过”的生活,但不是儿童以主体身份深切体验的,联结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是易于淡忘的。而深度联结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联结时,儿童的主体意识是鲜明的;二是儿童无论是共情还是移情,情感是在场的;三是儿童不仅是情感的儿童,同时也是理性的儿童,他们能够参与评价,也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
以语文教育为例,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任务目标。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承载革命传统教育目标的文本。小学阶段,从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到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每册教材中都会有两三篇革命传统类的文本,再加上与革命传统精神一脉相承的爱国古诗词等,文本内容相当丰富。这些文本大多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故事中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人物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有艰苦奋斗的品质、大公无私的胸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儿童来说,这些人物是伟大的,是可敬的,但也似乎是遥远的,阅读这些文本时会心生景仰,可很快注意力就被童心更加关注的事物所吸引,伟大的精神和英雄的形象也容易被淡忘。而笔者童年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朱德、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草地上的老班长等,读过课文后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回想起来,除了故事本身和语文课堂激发了自身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还因为课下小伙伴们经常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大家争先恐后扮演英雄的角色,不知不觉中,我们在课文与游戏间建立起了关于革命英雄精神的联结。慢慢地,这样的联结就变成了一颗种子孕育心田。
可见,儿童阅读了温暖人心、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革命传统故事,如果没有建立深度联结的机会,故事也会很快被淡忘。这就提醒教师要在教室生活中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建立联结,让学生形成稳固的心理场域。
建立深度联结的方式有很多。第一,在同学科学习内容目标间建立联结。比如阅读《朱德的扁担》,联结《吃水不忘挖井人》;学习《金色的鱼钩》,联结《丰碑》;学习《少年中國说》,联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还要在文本故事内容与故事背景、人物的其他故事间建立联结。比如,阅读《朱德的扁担》,就要让学生知道朱德是谁;学习《军神》,不妨鼓励学生读一读《刘伯承传》;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要联结今天天山脚下新疆小朋友幸福的生活,这样才能让教室里的儿童更加为祖国感到自豪。第二,在学科间建立联结。比如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习内容与语文课文建立联结。第三,在活动中建立联结。研学活动、国旗下的讲话、合唱比赛、游戏活动等,都可以精心设计,与课文联结。第四,要重视教室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结。不能孤立地在学校教育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要让儿童时时处处在联结中丰富革命传统文化,认识和体验革命传统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浸润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