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健康成长铸魂

2021-06-04柳夕浪

中国德育 2021年8期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革命传统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政治觉悟、革命斗争精神、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应深入探究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以革命传统教育夯实当代儿童青少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植入红色基因,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 要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是学校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风向标,必须强调素养导向,突出重大主题,坚持全程、全科覆盖,努力提升各门课程和教材的育人立意,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关键词 革命传统教育;革命文化资源;全学科覆盖

作者简介 柳夕浪,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对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安排、组织实施等进行了系统规划。

《指南》是学校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风向标,它的基本特点如下。

一、强化素养导向,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课程教材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学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不仅要回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明确“为什么教”“为谁教”。为什么要将革命传统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呢?对此,《指南》明确指出,使“课程教材在提升学生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摆在突出位置上,把它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宗旨,这首先是基于革命传统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精神,革命传统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观念,但它又不限于此,而是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结晶。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同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但革命传统还不宜过于泛化,而重在指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觉悟、英雄气概、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它本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政治资源。《指南》提出,革命传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涵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认为革命传统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建设和改革都是革命的延续,是宏观意义上革命的一部分。其次,这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爱国、爱社会主义与爱党是高度统一的。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然要求把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轴心。只要我们不是抽象意义上谈人性、谈培养人的问题,那就必须明确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在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性。

二、突出重大主题,挖掘中国共产党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从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一宗旨出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到底该优先考虑什么?对此,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多给孩子讲点革命英雄故事,多读点革命领袖的文章,多看点革命圣地、遗址,等等。曾经在某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某篇领袖故事不见了,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既反映了社会对革命传统教育的关注,也反映出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革命传统的内容及其素材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都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之中;不能因为某篇文章不见了,就认为中小学课程教材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被严重削弱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首要的是反映革命传统的重大主题,用重大主题去统整具体的内容素材,获得综合育人效应。

重大主题有哪些呢?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通过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青少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二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增强“四个自信”。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教育学生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四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革命斗争精神。使学生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学习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六是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是艰苦奋斗传统。引导学生弘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育自强不息的吃苦精神,历练敢于担当的奋斗精神。

上述七个方面的主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所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主要内容,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革命斗争精神是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品德、英雄气概在文化、心理形态上的具体呈现。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具号召力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奋斗的结果,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结果。

革命傳统主题内容是重大理论问题,至今未见中央关于这一问题的完整表述。《指南》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以及中央有关文件,参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报告,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立场等七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初步概括,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的初步挖掘。这一概括和挖掘不一定全面,它会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延续和拓展。进行这样的初步提炼和概括,旨在强调革命传统教育不应该是碎片化的、满足于个别篇目和言论的宣讲,而应该是主题统整性的,以获得应有的聚合效应;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而应该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围绕重大主题进行学习研讨,坚持真理,澄清是非,凝聚精神。

三、坚持全程、全科覆盖,提升各门课程

教材和教学的育人立意

关于若干重大主题内容具体进到哪里,《指南》作了两个方面的安排。

一是学段安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相应的教育要求,强调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初中阶段围绕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培养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要将革命传统教育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是学科安排。对中小学各学科纳入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载体形式作了具体设计,明确提出“3+1+N”的要求,即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为主,艺术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渗透,全面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既是关于革命传统教育在国家课程教材中的上位设计,也为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具体指导,还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其中,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课程,要注重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促进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语文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要注重选择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生平事迹、高尚品德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体会革命斗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学科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要注重使学生系统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历程,认识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四个自信”;艺术课程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做有骨气、有品位、有修养的中国人。各学科都要结合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融入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同唱一个主旋律。

学段安排注重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学科安排强调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合。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的总体布局。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学若干重大主题教育没有独立设课,革命传统教育也不例外,但这不等于说那些重大主题教育就缺乏系统安排。各学科课程教材可以围绕革命传统主题,以某学科为主,进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如高中语文设计“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组织学生精读一部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或一部反映革命传统的长篇文学作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深化对专集或作品的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有关革命家的生平事迹等进行实地考察。有时候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融入,可以收到专题设课无法取得的育人效果。如科学课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学,进行载人航天精神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结合开展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进行女排精神教育,可能比专门系统讲授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效果更好。如果中小学每门学科都能选择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