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非遗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体态动律探究
2021-06-04崔维广王子言
崔维广,王子言
(四川文理学院 音乐与演艺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一、“翻山铰子”的初探
(一)与“翻山铰子”之缘
1.工作之缘
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四川东部,川东地区的巴渝民间乐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古代巴人的巴渝舞为主要源头,经过几千年沧桑,传承到现代,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较多民间乐舞形式。民间巴渝舞不仅流传时间长,表现内容、表演形式也丰富多样,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薅草锣鼓”“摆手舞”“金钱棍”等也是巴渝舞的延伸,以及在巴渝戏剧中也有较多印记。
2.创作之缘
为响应2019年四川省教育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四川文理学院特要求专业教师创作全新原创舞蹈作品,以少有院校创作的非遗汉族传统民间舞“翻山铰子”为素材的舞蹈创作,如研究对象,阐述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与理论。
(二)发展现状
1.理论研究
通过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对非遗汉族传统民间舞“翻山铰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发现对“翻山铰子”民间舞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检索知网搜索关键词“翻山铰子”,共计检索到6篇关于“翻山铰子”的期刊文章且都没有对其舞蹈动律进行研究,大都笼统的对“翻山铰子”进行了采风记录、音乐分析或传衍现状分析等。例如:王沪川发表的“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的文化源流与舞蹈特点”文章,对“翻山铰子”的来源及舞蹈的形态特点进行总结阐述,并未对动律进行研究。再如:王密发表的“生态美学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从翻山铰子说开去”一文,较好的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以“翻山铰子”为例进行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分析研究,[1]但也没有涉及到舞蹈动律的研究等。
2.创作展演
对院团以“翻山铰子”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进行调查,仅有作品《青青疙瘩柚飘香》采用了“翻山铰子”的道具挥舞方式创作,并未手执真铰子道具,且也没有关于其动律的突破。除专业院团作品外,其他创作展演的作品都以原生态的展现为主或仅为组舞形式,大都对原生态翻山铰子套路动作进行组合变换、或增加“翻山铰子”道具数量为创作手段,对舞蹈律动、体态也都没有进行研究,这也令我在其研究过程中一度困惑。
3.传承保护
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的增强,[2]全国各地对地方非遗项目都有各类措施,“翻山铰子”的衍传地较好的对其发展,源于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地。
(1)原生态传承稳健
“翻山铰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原生态传承,以四川省平昌县为例,除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已经打造成为“翻山铰子”文化示范县。多次有计划的组织实施非遗传承活动,对各镇文化站艺术工作者进行传承。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对传统师承关系的传承积极有效的进行。建设“翻山铰子”传习馆、“翻山铰子”校园传习基地等,保障原生态传承的广度。
(2)衍生态发展有效
全省多次组织非遗艺术文化活动,“翻山铰子”多次获奖,促进翻山铰子的衍生态健康发展,全省范围内成立多支“翻山铰子”民间艺术团体,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根据文化的进步有过较多的衍生态的改编,出现多支风格性较强的“翻山铰子”队伍,例如:最早以谭周发为代表的队,以动作准确、优美见长;以厥清太为代表的队,戴着面具表演,诙谐而风趣、以何树恒为代表的队,舞姿刚健,动作舒展,他的大铰子(直径约 20 厘米)表演尤为别致、而营山县以谢元照为代表的队,则以大方挺拔而另树一帜。[3]而现在以国家级“翻山铰子”非遗传承人吴华德为代表的吴派“翻山铰子”主要以高台铰子为特色,舞蹈风趣诙谐,技术难度高超,深受大家的喜爱。
(3)社会化传播与合作
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其他视讯媒体等多次拍摄专题片挖掘“翻山铰子”的文化,传播“翻山铰子”,例如CCTV 生活频道《寻找醉美乡音》栏目的第十期专题片《翻山铰子》、CCTV- 7 乡村大世界栏目“拥有 150 年历史大翻山铰子,您见过吗?”专题、CCTV 远方的家栏目 “石桥镇 民间技艺翻山铰子”专题片。CCTV 走进四川:“乡村大擂台——翻山铰子”专题 片、《欢乐游》栏目制作的“看翻山铰子”专题片等多部专题介绍“翻山铰子”的视讯,可见翻 山铰子的影响力。
(三)田野调查心得
自2018年至今,本人多次深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申报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及衍传地村寨进行田野调查。[4]对“翻山铰子”国家级传人吴华德、省级传承人郭登俊、平昌县前文化馆馆长蒋炳英、平昌县文化馆现任副馆长郭雄、平昌县政协干事,股长,四川作家何茂森、“翻山铰子”传承人岳茂盛等进行过多次专访。据田野调查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汉族传统民间舞“翻山铰子”,可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川东北达县(今达州市)石桥镇境内,流传于大巴山区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辖某些县、 乡,兴盛于巴中市平昌县西兴、龙岗镇等地区。 据说“铰子”原是俗称“端公”的平昌巫师跳绳驱鬼所使用的法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衍变后,才逐步由娱鬼神变为娱人 ,后才有“离了和尚不念经,离了铰子不成亲”的说法。通过深入探索“翻山铰子”的历史流变及舞蹈生态学视野下的翻山铰子,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其主要特点如下:
1.伴奏曲牌多
“翻山铰子”音乐曲艺多,地域风格性强, 现“翻山铰子”从单一的击铰,变成唢呐、锣鼓、箫、笛等组成合奏,这样一来,音乐的旋律加强了铰子的魅力,使这个民间舞蹈更加有魅力。 “翻山铰子”的伴奏曲牌较多,[5]其中经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丝瓜花”、“浪淘沙”、“长阴调”等,其余则用于烘托气氛。伴奏乐队一般由唢呐一至二支,小鼓、小镲、小锣各 一个组成,曲牌可任意变换或反复。打击乐无独立的曲牌,只配合唢呐敲击节奏。
2.套路多,技术难
“翻山铰子”的基本动作,根据铰绳的放长和收短而呈现的不同而分为“长绳铰子”和“短绳铰”两个类别,根据铰子表演的场地及道具又分为“高台铰子”和“平地铰子”两类,其中在“高台铰子”和“平台铰子”的表演中始终为长短绳铰子交替表演。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撵转、甩、扔、对击等几种方式构成,田野调查中发现大约现存有53个套路。大多数套路动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称,分别为: 童子拜观音、观音扫剑、鱼跃龙门、猛虎下山、展翅高飞、黄龙缠腰、黄狗钻裆、鸟儿回窝、青蛙晒肚、鸡公啄米、蜻蜓点水、双龙戴玉、雪花盖顶、祥云飞舞、犀牛望月、二龙抢宝、黄鹰展翅、老鹰捕食、仙女散花、空中彩虹、空中飞鸟、盘中献菜、李广射箭、和尚提水、和尚担水、开门大吉、老牛耕田、金鸡独立、云手 、河中冒水、欢天喜地、书生背剑(苏秦背剑)、鲤鱼魬子、乌龟晒壳、袢毽、太公钓鱼、乌龟钻洞、乌龟出洞、腾云驾雾、蚂蚁搬家、半边月、开山打石、跑马射箭、风吹杨柳、白鹤展翅、水中捞月、厨师打盘、足球进网、空中攀物、河中冒水、嫦娥奔月、服中挂衣、车轮滚滚等,这些套路的名称是铰子在民间的衍传中铰子艺人总结发明的。
3.师承关系脉络清晰。
“翻山铰子”在平昌县地区传承的师承关系脉络清晰,根据田野调查记录,关系图整理分析如(表1)。
表1 平昌县地区翻山铰子师承关系图
在田野调查时,跟“翻山铰子”省级传承人郭登俊及其徒弟学习打“翻山铰子”,郭登俊老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认真教我们,对于动作我们学习的很快,但在共同表演时发现我们表演的套路动作产生了“像而不是”的表现,仔细分析后发现,是因为没有将翻山铰子的特有的律动表现出来,尤其是在两个铰子相对击后引发身体的动作表现没有传承人身上的风格,这就更加肯定了我对翻山铰子特有律动研究的想法。
(四)创作的反思
2019年在“四川省教育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大学生艺术专场展演”的节目创作中,编创舞蹈《丰收铰响》,并获得此次展演专业组一等奖,2020年11月参加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专业乙组一等奖,并获省内专家同仁们的一致好评。本人大胆采用“翻山铰子”为素材进行舞蹈创作,根据“翻山铰子”原生态的舞蹈语汇特点及肢体的动作形态,结合道具铰子进行创意化结构,舞蹈主要表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寓意。把道具铜质铰子比作丰收的金果子,把铰子上的红绸带结合演员肢体造型比作吉祥树,对道具内涵化构想。作品进行去人物化设计,将演员比作植物,通过拟人化的构想进行舞蹈创作。作品第一段主要表现春雷惊醒、万物复苏的情景,第二段主要表现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的情景,第三段主要表现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作品虽然获得了奖项并得到了好评,但是在自己看来还并不满意,因为“翻山铰子”作为川东汉族传统民间舞应具有其独特的舞蹈律动及体态特征,但并没有较好的体现出来,而仅仅是对其动作语汇进行了再编创,结合创意结构共同完成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而已,前文讲到民族民间舞都应具有它们独特的动律及舞蹈体态,而在作品《丰收铰响》中恰恰缺乏对其特有动律的研究与编创,使其并没有表现出“翻山铰子”的艺术独特性,在后续的创作反思中“翻山铰子”的动律及体态研究成为了我要科研的重要目标。
二、“翻山铰子”体态动律的探索
通过对“翻山铰子”田野调查记录及再次深入“翻山铰子”衍传地再学习、再调查的过程总结分析出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动律特点,在舞蹈编创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编撰办法的指导下,[6]总结其如下:
(一)主要体态
“翻山铰子”民间舞以重心前倾向前约45度弯腰主要的体态特征。舞者在舞蹈时以腰为中轴膝盖在舞蹈中弯曲,上体前倾并向前45度弯腰为主要的体态,舞蹈过程中还根据其套路的变化身体呈现直立、侧弯腰、前倾前弯腰等变化。[7]
(二)“艮顿”动律
“翻山铰子”以舞蹈过程中两支铰子有节律的相互撞击为主要审美,在两支铰子相互撞击时被撞击的铰子因受持铰手的发力反推舞动来的铰子,形成撞击时的顿挫感,身随铰动,身体会因铰子的顿挫感而形成艮劲儿以维持身体左右对称的舞动,形成特有的“艮顿”动律。
(三)“坐胯”律动在艮顿动律中呈现
研究发现,在“翻山铰子”民间舞众多套路组合中“书生背剑”(苏秦背箭)的套路动作使用频率十分高,几乎成为“翻山铰子”的代表性动作,此动作在舞动中以左手持铰,手臂弯曲,左手手背紧贴后背,铰面向后,右手持长绳铰子,挥动铰子绕右肩向后甩动,右手铰子撞击左手铰子,身体在艮顿律动中胯部以坐胯反弹力结合右手发力将右手长绳铰子反向挥动,再在胸前与左手铰子相击,“坐胯的律动”成为维持此套路动作的往复舞动的核心。
(四)膝的“颤颠”动律
翻山铰子在还有一核心动律,我们为其取名为“颤颠”动律,其动律源于“翻山铰子”在舞动中双腿会以吸跳步进行左右交替,身体呈前倾前弯腰的体态,形成“翻山铰子”滑稽幽默的风格特点及达到娱人的效果。
(五)其他艺术特征
“翻山铰子”除上述艺术特征外,其动作还有对称性、单一套路动作往复性、音乐节律的单一性、原生态舞蹈时套路衔接的不确定性等。根据分析研究,“翻山铰子”是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为一体的综合性演出形式,其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舞蹈史中与汉代的百戏艺术极为相似,愿其根脉于此。
三、“翻山铰子”体态动律发掘的意义
(一)推动院校教材建设
地方民间舞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中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强化地方高校特色化办学及教学、科研的支撑,很多地方高校的舞蹈专业将其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进行教材开发,并融入在民族民间舞的课程建设当中,同时也通过舞蹈教学平台,促使对地方特色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8]对”翻山铰子“体态动律的发掘,有力的推动了其教材建设的研究。
(二)推动其理论的研究
“翻山铰子”体态动律的研究突破了对其理论研究的表象化,对“翻山铰子”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总结,有力地推动“翻山铰子”在代表性、表演性、风格性、基础性组合研究中的理论支撑。
(三)保护“翻山铰子”舞蹈的传承与合理创新
“翻山铰子”能够帮助大家在认识“翻山铰子”、研究“翻山铰子”、传承“翻山铰子”、创新“翻山铰子”时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大家掌握“翻山铰子”的核心审美内涵。
结 语
川东非遗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是具有独特的体态动律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9]通过田野调查、理论研究、作品创作、整合分析等步骤,总结出“翻山铰子”具有艮顿的独特律动及坐胯、颤颠的律动特征,通过律动的研究加速其未来在学院派教材建设中的进程,为有效的传承“翻山铰子”提供了较有辨识度的特征符号,为保护“翻山铰子”、创新发展“翻山铰子”提供了理论支撑,“翻山铰子”的健康发展也提升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丰富性及活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