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支撑问题研究
——以达州经济总量2025年破四千亿为例

2021-06-04傅忠贤易江莹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达州区域经济

傅忠贤,易江莹

(四川文理学院 财经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2020年1月达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要冲刺4000亿,全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怎样的产业支撑?这个问题迅速成为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大热点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支撑问题研究述评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发展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于区域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长期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仅从知网检索,2018-2019两年就有472篇相关文献。近年来学术研究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原理机制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配置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式类型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域比较问题、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保障问题等几个主要领域。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理论、区域产业集群理论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纵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发现学界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研究:一是探讨区域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发生机理、传递路径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从基础理论角度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支撑问题进行规范性研究,例如刘秉镰[1]等(2020)归纳梳理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生与演进的历史脉络,区分为区域计划均衡理论主导时期(1949-1977)、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导时期(1978-199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主导时期(2000-2011)、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主导时期(2012-至今)四个时期,提出在当下阶段国外区域经济理论以创新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世界城市理论和区域经济大数据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国内区域经济理论以产业集群理论、城市群理论的扩展运用、区域创新体系的运用、新型城镇化理论、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为主要理论基础。赵弘等[2](2019)从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角度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结构形成的支撑作用。二是探讨具体的一二三产业各行业以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从应用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支撑问题进行实证性研究。例如:刘朝刚等[3](2013)考察了专业镇和专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戴玉思[4](2013)以江西省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了区域物流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朱君[5](2014)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作为优秀企业代表的上市公司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黎春秋[6](2011)分析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阐述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型。

产业尤其是具有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一致共识。但针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针对西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研究产业支撑问题明显成为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达州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陕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是四川东部出川的重要通道和门户,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研究这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达州市区域经济总量破四千亿的现实背景和实践依据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区域现有实践基础,也要考虑区域内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观愿望,还要考虑实现全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时代期盼。只有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区域经济增长目标确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达州市区域经济总量破四千亿的现实背景

1.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需要。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赋予该区域“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第四增长极”的使命和职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达州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达州必须尽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才能有效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否则不但不能快速缩小与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南(充)泸(州)等区域的经济差距,还可能在四川新一轮快速发展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2.引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需要。万达开地处成渝地区腹地,建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能够有效助推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发展,避免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出现“中部塌陷”,增强成渝双核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实现成渝地区经济从“哑铃型经济”向“橄榄型经济”的历史跨越。在万达开区域,就现有幅员面积、GDP总量、总人口来看,达州分别是1.6591万平方公里、2041.5亿元GDP、658.94万人口,万州有0.3457万平方公里、920.9亿元GDP、173万人口,开州有0.3959万平方公里、505.59亿元GDP、168.6万人口,达州无疑是该区域的“核心和龙头”,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达州只有快速实现经济总量向四千亿跨越,才能长期巩固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现有“龙头地位”,确保作为极核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避免“三个和尚无水吃”的传统陷阱的出现。

3.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需要。2018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达州市、绵阳市、德阳市、宜宾市、南充市、泸州市、乐山市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这是四川省委为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极大激发了7个区域中心城市追赶跨越的竞争激情。但从现实情况看,达州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就2019年GDP看,达州在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仅比乐山市多出不足200亿元,排在第六位,而与其他五个中心城市呈现较大差距:落后绵阳815亿元,落后宜宾560亿元,落后德阳294亿元,落后南充280亿元。专家们预估经济总量突破四千亿将成为进入“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最低门槛。达州必须快速实现经济总量向四千亿跨越,才能在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新一轮比拼中“快速超车”,获得较好排名,也才能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表1 四川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比较(单位:亿元)

4.达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州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生活水平有较大提升,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到2020年底所辖三区一市四县能全部实现贫困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达州人民生活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达州只有尽快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四千亿,才能快速缩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下表所示:

表2 达州人民生活水平比较

(二)达州市区域经济总量破四千亿的实践基础

1.资源禀赋条件优越。达州天然气资源富集、拥有全国第一大海相气田和全国第一大天然气化工园区,享有“中国气都”之美誉,获批创建国内唯一的“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具备培育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资源基础;锂钾资源储量丰富、品质极佳,以锂钾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兼顾钠、溴、硼、铷、铯等副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支撑形成卤水锂钾综合开发长产业链;玄武岩纤维、微玻纤等新材料资源禀赋独特,围绕“双纤”模压、拉挤、纺织、注塑全产业链,具备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的资源支撑条件;巴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交织,有“巴人故里”之称谓,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优良,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发展生态产业的优势条件;气候资源宜人、降水丰沛、光照充足,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0%,具备发展康养产业、打造成成都、西安、重庆等中心城市“后花园”的自然资源支持条件。

2.产业基础积淀良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9年全市GDP204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0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0.4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6.8:34.6:48.6,较之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7%,第二产业下降了8.5%,第三产业增加了13.2%。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培育出“6+3”重点产业集群:“6”是指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3”指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建筑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明显。截止2019年末,净增规上企业100户,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4.2%和10%。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产业朝品牌化方向拓展。以天然气为标志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提档升级,以锂钾、钒钛、玻纤为代表的新材料开发如火如荼,以优质粮油、富硒茶叶、蜀宣花牛、苎麻加工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基本形成,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2家,年总产值260亿元,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0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1个,四川省名牌产品3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0个,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214个。

3.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升级提质、营商硬环境显著优化。高铁站、新机场加速推进,初步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模向“双三百”突破(城市规模3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0万人);海关、物流园区、保税仓建成投用,区域商贸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快速推进,信息交流渠道进一步畅通快捷。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软环境明显改善。修订《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窗口投诉处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印发《达州市市本级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2019年版)》,企业投资项目办理事项全部通过并联审批综合窗口实现“一窗进出、全程跟踪、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短到30个工作日以内,重大招商引资企业可实现“当日开业”,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清理或废止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涉黑涉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市场环境净化优化。

4.指标测算依据可靠。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惯性作用角度考察,达州实现第一个千亿目标用了62年,实现第二个千亿目标仅用了8年,按照现有发展趋势,再用6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的再翻番,到2025年冲刺4000亿是具有可能性的;从三次产业贡献率角度考察,据达州市统计局分析,以2018年为基础,一产业按3.5%速度计算,2025年可达到400亿;二产业按9.8%速度计算,2025年可达到1550亿;三产业按9%速度计算,2025年可达到2050亿;从重大项目培育和重点产业发展考察,达州正加速推进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伴随达州第二工业园区、铁路集装箱基地、达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秦巴快递分拨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达州经济总量2025年破四千亿就有可靠的产业基础。

三、达州市区域经济总量破四千亿的产业支撑难点分析

(一)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既不大更不强,区域主导产业还没有形成。重点产业、主导产业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达州虽然已经孵化和培育出“6+3”重点产业队伍,但是这些产业既不大也不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乏力。列举以下实例佐证:重庆直辖之前,达州和涪陵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同一个梯队,但到201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州人均GDP为35560元,涪陵人均GDP达到100814元,涪陵人均GDP是达州的2.8倍,涪陵人均GDP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涪陵榨菜、太极集团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影响更加强大。据统计,2019年达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502.1亿元,“6+3”重点产业中六大产业总产值1262.8亿元,即是说六大重点产业贡献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4%,但六大产业平均总产值仅210亿元。至2019年底,七个区域中心城市拥有上市公司数量为:绵阳12家,乐山5家、宜宾4家、南充4家、德阳4家、泸州3家,达州1家(川环科技)。据《达州日报》2020年9月29题刊载《2020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出炉》,达州仅有1家企业上榜(达州钢铁集团),排名第16位,较之2018年排名落后六位。在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入选2020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分别是:德阳7家、绵阳6家、泸州4家、宜宾4家、乐山3家、南充2家、达州1家。工业“排头兵”数量稀少、力量孱弱,难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强大支撑力。

(二)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包袱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弱。达州过去的主导产业集中在煤、电、冶、化、建等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一度高达80%,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压力巨大。经过多年探索逐步明晰了区域主导产业的选育方向,孵化和培育了“6+3”重点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区域支柱产业的培育有了初步基础和大致轮廓。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可以完成的。至目前达州传统产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成长为“四川民营企业500强”,更不要提进入“中国500强”和“全球500强”了。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例,达州历来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达州又是工业重镇、人口大市和川渝陕结合部商贸物流枢纽,具备把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成区域支柱产业的市场条件,但迄今为止,农产品加工产业仍比较弱小。至2019年底,全市涌现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134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分别是东柳醪糟、巴山雀舌和天王牧业。即使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规模仍很小、竞争力仍很弱。据调查,东柳醪糟公司现有员工455人,年产值4.5亿元;巴山雀舌公司现有员工330人,年产值1.5亿元;天王牧业公司现有员工300人,年产值3亿元。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晚、比较优势尚未充分体现。近年来达州非常重视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把它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特别是着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和以微玻纤、玄纤、锂钾综合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但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各省级中心城市,达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很弱小。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达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6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占当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收入1.9万亿元的比重仅为1.8%。在实践中部分干部群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尚没有完全理清,对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不明确。在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点布局的工业园区建设中,企业入住率不高、入住企业产业关联性不强,高新产业园区级别档次较低,只有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采用增长极发展、点轴发展、政府引导、地域产业综合体、梯度开发等多种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组织形式成熟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整体实力弱,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达州第三产业以餐饮、商务、仓储、修理、理发、银行、邮政、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以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业,以会计、审计、评估、咨询、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为代表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业,以大数据中心、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以康养文旅、生态环保、会展经济、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服务新产业发展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整体实力也很弱小。据统计,2019年底达州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远低于同期四川省52.6%和全国 59.4%的水平,康养文旅尚未涌现全国知名的公共品牌,本科高校仅有1所,职业技术教育园区还没有正式建成,离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科教文化旅游中心还有很大的距离。

(五)产业体系的科技装备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装备水平是构成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的物质技术基础。达州产业体系的科技装备水平不高,支撑产业科技进步的知识创新不足,是制约达州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19年,四川省获得国家专利11948项,比上一年增长了2.1%。其中,成都的专利最多,达9079项,占四川省专利数量的76%。其次是绵阳、攀枝花、德阳、自贡、乐山、宜宾。在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中达州排在第16位。[7]在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中,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共243项。其中,35项成果获一等奖,69项成果获二等奖,139项成果获三等奖。成都市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获奖项目共181项,获奖数量占全省的73.57%,其中一等奖31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93项,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绵阳优势突出,其次为南充、泸州、德阳、宜宾、乐山,达州垫底。[8]

表3 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七个区域中心城市比较

截止2019年底,达州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在全省249个中,占比仅为0.8%;企业技术合同登记额6161.44万元,仅占当年全省1216.2亿元的0.05%;全年共获专利授权1339件,占当年全省82066件的1.6%,这组数据与幅员面积占全省3.4%、人口占全省8.4%的达州市情相比是极为不协调的。

四、强化达州市区域经济总量破四千亿的产业支撑的对策建议

(一)紧紧抓住“融入成渝地区双域经济圈”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搞好产业规划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的重大国家战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幅员面积、总人口、经济总量、地理区位等要素考察,达州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应担当起“引领者”的角色和职责,这是历史赋予达州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达州要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中展示更大作为必须率先做强产业支撑,尤其要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搞好产业规划布局,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扶持做强第一产业。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为载体,以绿色、健康、可持续为指向,以生产“名、特、优、新”农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为路径,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生产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产品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变;围绕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涵盖流通和服务两大领域,涉及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维护公共安管和社会稳定服务的公共部门四个层次。前面三个层次是达州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第一层次中尤其要重视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产业,第二层次中生产性服务产业应成为发展的重点,第三层次中文化旅游、康养生态、教科咨询、中介服务、数字经济等应成为发展重点,还要重视传统服务业的品质提升、结构升级,着力构建区域商贸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文教中心、区域康养医疗旅游中心。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思路,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围绕“6+3”重点产业,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在经济学上,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概念混淆极易导致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比很重、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从区别来看,支柱产业更侧重数量占比,主导产业更关注带动引领作用;支柱产业侧重当下和眼前,关注近期或中期目标,主导产业侧重未来趋势,关注中长期目标;支柱产业更重视现实性和成熟性,主导产业更重视前瞻性和发展性。从联系看,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都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二者存在动态的替代关系,现有支柱产业很可能演变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当下的主导产业又可孕育孵化出未来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达州逐步培育出“6+3”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已经成为当前支撑达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这些支柱还很弱小,作为能够带动引领达州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尚在孕育之中。达州在扶持引导“6+3”重点产业发展中不能平均用力,而应突出重点。我们认为应着力把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其基本依据在于:第一,凸显比较优势。达州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资源富集,达州是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天然气储量丰沛,锂钾资源、微玻纤、玄武岩纤维、苎麻纤维优势突出。第二,产业关联性极强。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都具有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基础,具备形成庞大规模产业集群的产业支撑条件。第三,发展前景广阔。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是生活必需品,现代物流是经济生活便捷化的桥梁和纽带,新能源是能源革命的未来趋势,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市场前景。达州把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应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走“园区依托、项目驱动、龙头牵引、集群培育、产业链打造”的路子。

(三)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确立达州经济总量2025年破四千亿的产业支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越一二三产业三大产业系统的一篇大文章,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制约。达州必须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五大发展新理念既是指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原则,也是引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指向。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产业组织管理效能;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营销模式升级换代;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三是坚持走兼并重组、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产业协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架构;通过融合发展,围绕价值链形成产业集群,既降低改革成本,又减少改革阵痛。四是着力构建品牌经济模式。围绕“6+3”产业,推动品牌创建,扩大品牌项目库;设立品牌培育专项基金,分级(国家级、省级、市级)进行资金激励;确立品牌支持产业政策,在投资、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进行优先扶持。

(四)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高标准核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是体现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标志,产业园区建设是影响区域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达州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达州经开区建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迈进;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秦巴物流园区、西南职教园区、天然气化工园区、苎麻产业园区;加速推进锂钾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园区、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区、全国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园区、玄武岩纤维开发产业园区、智谷机电产业园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第二工业园区、万达开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达州在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还应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成投用率;二是切实提高企业入驻投产率,坚持外招、内引两条腿走路,紧盯“三类500强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招商,把产业园区变成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集聚地;三是鼓励引导园区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四是提供完善的产业政策支持,增强产业成长潜能。

(五)切实抓好“人才开发、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三大产业支撑工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竞争是产业竞争的根本。达州在产业人才开发中应把握四个重点:一是搞好人才开发规划,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川渝陕结合部人才集聚引领区建设规划(2019-2025)》,持续抓好“达州英才计划”、“星火工程”、“百千万工程”。二是实施特殊人才激励,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贡献奖励。三是制定实施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就业、医疗健康等方面的“绿色通道”;四是尽快启动大学城建设规划,大学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和人才开发的发动机,也是产业人才持续的供给基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成长的根本动力。达州在促进产业科技创新进程中应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推动构建“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市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二是创设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三是鼓励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营商环境是产业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达州在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方面应抓好三个重点: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流政务服务;二是优化商务环境,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确保优良的市场经济秩序;三是优化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企业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猜你喜欢

达州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吉尼斯世界纪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区域发展篇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