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自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伦敦雪》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2021-06-04龚德丹吴显友
龚德丹,吴显友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沙坪坝 401331)
罗伯特·布里吉斯(1844-1930),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与作家,1913年至1930年被推举为英国桂冠诗人。作品主要有《尤利西斯的归来》《爱之成长》等,其诗多以抒情短诗为主,诗风淳朴淡雅,反映其与世无争的个人生活。
《伦敦雪》作为其抒情诗之一,以三行连韵的特殊韵律描绘了伦敦雪景。本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了伦敦雪景,刻画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第二节描写雪后人们的生活,一场雪让人们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获得片刻幸福与宁静。本诗第一节9行为一句,共67个单词,其中15个动词以现在分词形式出现,出现频率占动词总数的93%。短短几行诗中现在分词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属于词汇失衡。失衡指某个或某类语言特征的出现频率超过预料出现的频率,强调“数量的”偏离。[1]34国内外对本诗的研究多是文学鉴赏,国外学者如Emma Baldwin, Nelson Kristin等分析了意象、修辞手段等。[2-3]国内学者常耀信从诗歌风格上来谈论该诗,认为简朴的风格呈现了自然的美好景致,与都市的灰暗色调形成对比。[4]Emma Baldwin、常耀信等依靠经验对本诗进行了评论,但他们没有从失衡角度对该诗做系统阐述。因此本文试图从及物性系统角度对该诗进行文体分析,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及物性结构失衡突出来体现诗歌的主题:向往自然、追求平等世界的理想。
一、诗歌中的动词过程及环境成分
(一) 动词过程分析
动词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重要部分,表示正在发生的事、正在做的事、感觉、状态等。”[1]116及物性系统包括动词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在及物性系统中共有六个动词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话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参与者根据动词过程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物质过程涉及到动作者和目标,而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行为者。环境成分一般用来解释过程的时间、地点等,通常由副词或介词短语充当。及物性在功能语法中是指整个小句的系统,因此及物性分析以小句为单位。而小句是以动词词组为中心的延伸,分为限定性小句和非限定性小句。《伦敦雪》第一节的现在分词则属于非限定性小句一类,分析诗中现在分词的及物过程,能够对诗歌文本的语言艺术和主题思想有更深的理解。Geoff Thompson认为,对一个小句作及物性分析,需要了解小句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5]
基于以上理论,本文选取体现主题意义的第一节进行及物性分析,包括动词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分析对象主要是15个现在分词,原文如下:
When men were all asleep the snow came flying,
In large white flakes falling on the city brown,
Stealthily and perpetually settling and loosely lying,
Hushing the latest traffic of the drowsy town;
Deadening, muffling, stifling its murmurs failing;
Lazily and incessantly floating down and down:
Silently sifting and veiling road, roof and railing;
Hiding difference, making unevenness even,
Into angles and crevices softly drifting and sailing.
该节出现在诗歌开头部分,仅含一个复合句,共67个词,而现在分词出现频率高达15次。笔者对15个现在分词的过程类型及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详见表1。
表1 动词过程类型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15个现在分词涉及四种物质过程,即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使用较多,分别占47%和33%,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只占20%。 “及物性结构的高频率出现是一种失衡性突出方式,在某些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对某类及物性结构的选择的频率特别高。当这种选择与表达讲话人的全部意义,即与交际的情景语境相关时,就会前景化。”[1]117表达物质过程的现在分词主要突出雪的生动活泼,揭示了工业革命对伦敦的消极影响;行为过程反映了雪后伦敦宁静和谐的状态,突出作者对自然的向往。足见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突出了诗歌主题,这种及物性结构失衡突出是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吴显友也认为:“读者/听话者在分析和阐释这种突出的语言现象时,一定要将对这种突出的语言现象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即把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意图紧密地结合起来。”[6]因此,下文将对表现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的两种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探究其如何体现诗歌主题。
表示物质过程的现在分词主要用于描绘降雪场景。一连串现在分词所描绘的集中而连贯的过程彰显雪的活力,“falling(飘落)、floating(飘落)、drifting(飘着)、sailing(飘浮)”四个物质过程将降雪场景动态化,降雪过程本是静悄悄的,四个动词使整个画面显得无声胜有声,刻画了雪生动活泼、充满生机的特点。Nelson Kristin认为,“这首诗以伦敦为背景。虽然没有指定时间段,但从诗中描写城市的词“棕色”以及轰隆隆的手推车可以推测这首诗歌创作的时期:19世纪末,当时英国城市因工业革命的烟雾而臭名昭著。这首诗对工人们毫无人情味的劳动感到恐惧,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7]此处描写与工业革命给伦敦环境造成的污染形成鲜明对比。物质过程的动作者为 “雪”,目标和环境成分为 “伦敦”。语义色彩上,雪白而纯洁,而伦敦这座城市却是棕色,两种颜色在视觉上形成反差。语义情感上,雪是动态的,而伦敦却昏昏欲睡,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将雪与毫无生气的伦敦形成了强烈对比,而富有生气的自然与死气沉沉的人类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除描写降雪过程的物质过程外,第一节中还使用了大量表示行为过程的现在分词,详见表2。表示行为过程的现在分词hushing, deadening等属于静态动词,用于描写雪后状态。词汇的选择必须与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语境契合,为渲染衬托语义服务。静态动词用于描写事物存在的状态,此处描写大雪纷飞后世界一片万籁俱寂、白雪皑皑,从而使宁静洁白的雪景和嘈杂昏暗的伦敦形成强烈反差。
表2 行为过程统计表
行为过程 “hushing,stifling”等和物质过程 “veiling”将雪拟人化,从听觉和视觉上描写了雪后的伦敦。从语义上看,表中的现在分词属于诗歌的语义变异。以上动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来描述人的行为动作,而在本诗中,诗人通过拟人赋予了雪生命。如“hushing”汉语为“使安静”,用来描述雪使得城市的交通声都消失了,雪像人一样,做了一个让车辆安静的动作,生动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拟人的运用属于词汇失协突出,[1]162这里涉及两个词汇集,一方是雪,另一方是关于人类动作的词汇集:hushing, stifling等。后者的某些特征被赋予前者,把“雪”比作人,将城市各种杂音都止息了,整个城市都安静下来。参与者从听觉词汇集“traffic, murmurs”到视觉词汇集“road, roof”,听觉和视觉结合,突出雪覆盖范围之广,雪让这个喧哗不断的城市获得了短暂的宁静。 “昏昏欲睡的城市里那最后的交通车也被催眠;那最后的低语也被掩盖隔绝,最终归于寂静”。[8]整个城市没有一丝声音,在这美好的雪景中,大自然将人类社会的一切声音都隔绝了,听不见一丝来自物质世界的嘈杂。诗人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该诗开篇通过物质过程将下雪的场景刻画得极富动感,雪花飘零的可感性加强, 其量的突出效果, 烘托并再现大雪纷飞的壮美场景。[9]观察视角全落在下雪这一过程。而在这里,诗人开始从听觉和视觉上写雪后宁静和谐的画面。
物质过程突出雪的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伦敦的暮气沉沉形成强烈对比。行为过程强调雪让喧哗的伦敦获得短暂的宁静,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景象。一静一动、一视一听,突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二)环境成分分析
诗人在选择副词和介词词组时也进行了一定的考虑。环境成分主要与过程所涉及的时间、空间、方式、程度等,环境成分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副词词组和介词短语。笔者对诗歌第一节中的环境成分进行统计,详见表3。
表3 环境成分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环境成分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补充雪之大、时间之久的副词;以及说明雪下落范围的两个介词词组。 “in large white flakes, down and down, perpetually”这些环境成分描述了雪落下时之大、时间之久。“stealthily, lazily, silently”等副词都是解释人的行为动作,诗人再一次将雪拟人化,进一步说明雪充满了活力。通过拟人这一失协突出手段,引发读者将雪与一个悠然自乐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再次暗示诗人眼中的这场雪不是普普通通的雪,它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思想,它的降临也是有目的的。“into to angles and crevices”描述雪落下的具体地点,在伦敦每一处角落和每一条裂缝里,厚厚的雪将崎岖不平之地变得一样平整,毫无差别。第一节诗歌中的环境成分不仅对动词过程进一步补充,同时对诗歌主题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二、 向往自然,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第一节最后两行“Hiding difference, making unevenness even, into angles and crevices softly drifting and sailing”(掩盖了世间的千差万别,抹平了世间的坎坷沟壑,轻柔地飘进每个角落,填满了每个缝隙)进一步解释主题,揭示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诗人希望借雪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接下来将对最后两行的现在分词进行及物性分析,以此来探究诗人如何通过丰富的现在分词表达主题思想。3个小句的及物性结构详见表4。
表4 3个小句的及物性结构分析
两行诗歌涉及两种动词过程,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第一个小句为物质过程。雪不能实施“藏”这个动作,因为只有人才能完成这样的动作。这一看似简单的物质过程其实违背了人类常规经验。从语义上看,物质过程的目标“difference”表面上是指伦敦中肉眼可见的一些不同之处,而深层次则暗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差距,这也是诗人在本诗中揭示出当时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普遍现象。“hiding”表明雪本身的洁白无暇让伦敦所有地方变得一片雪白,没有一处不同。实际上,诗人通过隐喻表达了希望有像雪一样的力量,能够真正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社会。隐喻从功能文体学角度上,属于词汇失协突出,隐喻的突出性表现在表达物质过程与目标的词汇不一致上,即hiding与difference分别属于不同的词汇集。前者属于具体动作词汇集,而difference属抽象词汇集。根据情景语境,我们可以知道:雪隐藏的不仅是表面可见的崎岖不平的沟壑,而是隐藏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沟壑,从而把社会不平等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抽象名词“unevenness”为载体的关系过程让读者更为清楚地理解雪对抒发诗歌主题的重要作用。“unevenness”和“difference”一样,表面上是写物质世界道路等的崎岖不平,诗人一语双关,喻指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如同崎岖不平的沟壑。第一节诗歌前几行物质过程的目标都是具体物体如车辆、路、屋顶等;而最后两行物质过程的目标则有所变化,从具体物转为抽象概念如“difference”。用词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变化,从关注外部物质世界到内部社会的问题,即不平等现象。关系过程的属性“even”一词为 “平坦的”,这一关系过程表达了诗人希望雪不仅能将物质世界的不平之处填平,更希望有像雪一样的力量来解决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以上3个小句表明诗人从关注外部物质世界到思考隐藏在表面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社会的不平等。“hiding”的目标是difference, “making”的载体是unevenness, 这两个过程不仅仅是指雪把不平之处都填平,使得一切差异都潜行遁迹,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写照,以及希望有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10]雪象征着一种能为贫困底层人民带来公平机遇的力量。雪在一夜之间覆盖了伦敦这座城市,掩盖了一切事物,大到整个城市,小到一个缝隙。白色是纯洁的象征,作者在这里用雪这种洁白无暇的自然之物来暗含希望整个社会能如雪后的伦敦,大家都生活在没有差距,人人平等的社会中,进一步抒发了自己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
结 语
运用及物性系统对《伦敦雪》第一节进行分析,旨在更深入挖掘诗歌的主题意义。Emma Baldwin,周向勤等对本诗做了印象式解读,本文通过及物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以上作者的分析结论。通过分析第一节中15个现在分词主要涉及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突出了雪充满生机的特点,与工业革命时期伦敦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形成强烈对比,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向往。通过行为过程和环境成分将雪拟人化,雪像一个有思想的人,她的到来能为伦敦人民带来短暂快乐。作者借雪表达内心的愿望,心系穷苦百姓,希望能有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另外,最后两行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诗人希望能有像雪一样的力量,解决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从而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