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调查研究
2021-06-04田林
田 林
(四川文理学院 建筑旅游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相同年龄或者相近年龄的儿童在相互活动的过程中或者是在个体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关系。[1]55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对象更多的转向了他们的同伴。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同伴关系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但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建立,而且有助于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以及儿童社交技能的获得。[1]55幼儿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和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之间的交往行为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榜样,使幼儿学会许多新的交往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幼儿自己的行为提供反馈,让幼儿得知哪些行为在同伴中是受欢迎的,哪些则是不受欢迎的,从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于幼儿的同伴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一方面研究者们主要采用调查法及纵向追踪研究法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2]发展趋势、[3]以及影响因素[4]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主要采用实验法对普通幼儿同伴关系进行了干预研究,以帮助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如合作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5]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6]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培养研究[7]等;也有不少学者对特殊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对被忽视的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干预的个案研究、[8]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研究、[9]社会退缩幼儿的同伴关系研究;[10]还有不少对幼儿同伴关系和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如周杰对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进行了研究,[11]展宁宁发现了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和同伴关系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12]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忠诚在幼儿同伴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
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已有的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的城市地区,对西部农村地区的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的很少,尤其是对于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研究的几乎没有。农村留守幼儿由于其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巴中市平昌县某一地区大、中、小三个班的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农村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网络结构,了解不同年龄的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特征,并对交往网络中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的团体性特征及团队的凝聚性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有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合作性发展水平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也对幼儿个体中心度与幼儿合作性水平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此外,还运用conners教师用量表对幼儿的行为与幼儿同伴关系做了相关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选取巴中市平昌县某一农村幼儿园留守幼儿大班幼儿14名、中班幼儿12名、小班幼儿15名,其年龄在3—6岁之间。经调查这些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间断的一年以上不在家,属于留守幼儿。调查中的农村留守幼儿是指乡镇幼儿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一年以上不在家的幼儿。
(二)研究过程
调查过程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幼儿同伴关系提名。由调查者亲自询问幼儿 “如果要你选择3位玩伴,你会选择哪3位?”,在每位幼儿讲出其他3位幼儿的姓名时(少数幼儿只能说出2位玩伴的姓名),调查者记录结果。
接着是对幼儿社会交往合作能力进行评分,评分由该班的带班老师填写。评分采用5级评分,从1-5分别表示交往能力强、交往能力较强、交往能力一般、交往能力较弱以及交往能力弱。
为了进一步探究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我们还让幼儿教师针对被调查幼儿填写了幼儿合作性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和conners氏教师用量表。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和Pajek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网络分析。首先将朋友关系提名数据录入Pajek中(选择的幼儿为网络有向边的起点,被提名的幼儿为网络有向边的终点)。然后,通过中心度(centrality)和凝聚子群(cohesive subgroups)的相关参数分析来说明班级中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小、中、大班农村留守幼儿个体的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分为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种,其是对个体在社会交往网络中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还是边缘位置的描述。中心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个体在整个交往网络中地位的高低。该研究中的幼儿关系网络是有向网络,入度值越高表明该幼儿在该团体中越受欢迎。如图1中右边编号为10的幼儿有3位其他幼儿选择她,则其入度为3。
小班农村留守幼儿的个体中心度见图1:2号幼儿的入度值最大,其值为4;其次是3号、4号、10号、13号幼儿,他们的入度值都为3;8号、12号以及14号幼儿的入度值最小,其值为1。
图1 小班农村留守幼儿个体的入度
中班农村留守幼儿的个体中心度见图2:其中9号幼儿的入度值最大为5;其次是7号幼儿和11号幼儿的入度值为4;其余幼儿的入度值较小,基本上都为1和2。
大班农村留守幼儿的入度值从图3中可以看出:3号幼儿的入度值最大为7,其次是5号幼儿和14号幼儿,其入度值为6;7号幼儿的入度值为4;其余幼儿的入度值都较小,12号幼儿的入度值为0,没有幼儿选择和他一起玩耍,他处于班级中的边缘。
图2 中班农村留守幼儿个体的入度
图3 大班农村留守幼儿个体的入度
从上面3个图(图1、图2、图3)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农村留守幼儿的同伴交往逐渐呈现出以某几个幼儿为核心的交往模式。农村留守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从图1中可以看出,入度值为4的幼儿只有1个,入度为3的幼儿有4个,其他幼儿的入度值都差不多为1和2,这表明农村留守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以某个幼儿为核心的同伴交往网络,大家的交往都比较分散;农村留守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入度值为5,入度值为4的幼儿只有2个,其余幼儿的入度值较小,其差异比小班幼儿要大,但是差异还不是十分显著;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班幼儿基本上形成了以某几个幼儿为中心的同伴交往模式,3号、5号、14号幼儿的入度值就较大,他们在班级中处于核心位置。相反的是有的幼儿处于同伴交往的边缘,基本上没有幼儿选择他作为同伴,如12号幼儿,其入度值为0。
(二)小、中、大班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网络的小团体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使用关系数据依据图论进行凝聚子群即小团体的划分,其主要假设是小团体内的个体间关系要比小团体间的个体间关系更紧密(Alba,1973)。整个网络的凝聚性高低可以用所有顶点的平均点度来衡量。[14]此外,k核指的是团体中的所有顶点的入度值都不小于k的子网络,而网络中相同的具有较高K核值成员易形成关系较紧密的团体。
首先计算了3个网络图中所有顶点的平均点度及其密度值。图1中所有顶点的平均点度为4,其密度值为0.151,表明该网络的凝聚性较好。通过计算网络的K核值,发现其全部的K核值都为1,该网络不存在小团体,班级中幼儿的同伴交往水平没有较大差异;图2中所有顶点的平均点度为4,其密度值为0.189,表明该网络的凝聚性也较好。通过计算网络的K核值,发现其存在着以3号、7号及12号幼儿的2核网络,其余幼儿都为1核网络,表明网络中小团体也不明显;图3中所有顶点的平均点度为5,其密度值为0.203,表明该网络的凝聚性比小班和中班好。通过计算网络的K核值,发现其存在以3号、5号以及14号幼儿为核心的4核网络,其小团体特征比较明显。
(三)农村留守幼儿个体中心度与幼儿合作性发展水平及幼儿行为问卷之间的相关分析
将农村留守小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和合作性发展水平输入spss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相关系数R=0.395,P>0.05,相关不显著。农村留守幼儿个体中心度和幼儿行为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R=0.487,P>0.05,相关不显著;将农村留守中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与合作性水平以及中班幼儿行为问卷的得分输入spss求相关,发现他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9,P<0.05和R=0.437,P>0.05。这表明农村留守中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和合作性水平之间相关显著,但和幼儿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和大班幼儿的合作性水平以及幼儿行为问卷之间的相关,发现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合作性水平与大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之间相关非常显著其相关系数R=0.849,P<0.01,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行为问题和大班幼儿的个体中心度之间相关也显著,其相关系数R=0.873,P<0.01。
三、讨论
(一)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网络中个体中心度及小团体特征分析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得知,农村留守幼儿同伴交往关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和幼儿的游戏发展阶段相符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游戏类型由独自游戏过渡到平行游戏,最后过渡到合作游戏。农村留守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比较分散,幼儿基本上没有固定的玩耍同伴,他们是随机选择自己的交往同伴的,这和已有研究显示的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景性的特点是一致的。[15]农村留守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比农村留守小班幼儿有了更为固定的同伴关系,少数幼儿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幼儿作为自己的玩耍伙伴,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幼儿的同伴关系评价标注也由主观盲目向客观标准转变。农村留守中班幼儿基本上没有出现某些幼儿处于班级边缘的现象,没有幼儿在班级中被孤立,这是因为中班幼儿基本上已经学会了一些人际交往能力,他们能主动的发起交往关系,但是和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相比,农村留守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还是倾向于接受关系,中班幼儿的“我向性”比大班幼儿高,这和中班幼儿还没完全摆脱“自我中心性”的认知水平发展特点相关。中班幼儿大多在4岁左右,已有研究表明4岁幼儿限于社会活动能力和兴趣的发展,在选择同伴时比较刻板依据方便的交往原则,他们受“亲近”因素影响较大;[15]农村留守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小团体特征,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他们会选择一些幼儿作为他们的固定交往对象。某些幼儿可能会成为班级中被孤立的幼儿(如图3中的12号幼儿),没有其他幼儿会和他们一起玩耍,这是因为大班幼儿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选友标准,他们一般只会和与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幼儿一起玩耍,说明大班幼儿对友谊关系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萌芽。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是相一致的。[16]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帮助农村留守幼儿学习主动其他与小伙伴接触的策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的技巧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
(二)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农村留守幼儿中心度指标和其合作性发展水平以及行为问卷之间的相关分析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农村留守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其合作性水平以及行为之间相关不显著。这说明农村留守幼儿的合作性水平以及行为问题不是影响农村留守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具有随意性,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思维时期,他们还不懂得合作的意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在培养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时要注重强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分享的意义,帮助幼儿感受合作的快乐,增加其合作的意愿,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同伴交往中;农村留守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性水平相关显著,但与农村留守幼儿的行为问题相关不显著,这说明农村留守中班幼儿在选择好朋友时更加注重同伴在交往中的合伙性,如同伴是否能和其他人一起完成合作任务,而不是在乎同伴是否经常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看待友谊很简单,能在一起玩的便是自身的朋友,和朋友间发生矛盾能快速的忘却;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他们的合作性水平以及行为问题两者都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农村留守大班幼儿在选择自己的友伴时很注重同伴的合作性水平以及他们的行为友好性,这和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更多的在合作游戏中进行,合作游戏的伙伴往往会成为幼儿的固定朋友,因此合作游戏是幼儿建立友谊关系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表明合作性游戏训练有利于促进大班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幼儿高水平的社会规则认知能力也能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17]这些相关的研究结果也能说明为什么农村留守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和他们的合作性水平以及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鼓励幼儿发展同伴关系时,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温馨的游戏条件,增加幼儿同伴交往机会,提高同伴交往概率。
四、教育启示
研究选取巴中市一个地方的农村留守幼儿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相对狭窄,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对不同市如达州市、南充市、广安市等市区的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关系进行调查,以增强调查结果的信度;研究结合的相关问卷较少,在后续的研究中会增加对幼儿气质、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等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进行相关研究,以全面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