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研究
2021-06-03王岩吴丽萍
王岩,吴丽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萧军(1907—1988)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人物。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现状,探寻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对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状况做一次全面的梳理。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资源中心提供的数据(http://u.osu.edu/mclc/bibliographies/lit/translationsaut/u-x/#X),目前已翻译出版的萧军作品都是由美国译者翻译的,包括伊万金、爱德加·斯诺和葛浩文等,其中伊万金翻译了《八月的乡村》、爱德加·斯诺翻译了《大连丸上》和《第三支枪》、葛浩文翻译了《五月的矿山》和《羊》。
1 萧军作品英译本在美国的藏书状况
图书馆的文学作品藏书既是学术研究的资源,也是普通读者的读物。藏有某作品的海外图书馆的数量可以用来衡量其译介效果[1]。调查端木蕻良作品在美国图书馆的藏书状况利用了WorldCat 数据库。WorldCat 是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的联机联合目录,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球图书馆联合目录,包含了OCLC 覆盖全球186 个国家和地区的8.5 万多所图书馆的馆藏信息。根据WorldCat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4—15日),萧军作品英译本在美国的藏书情况见表1。
萧军作品英译本包括文学选集收录和独立发行两种形式。排名前三的都是文学选集,藏书量占总量的67.58%,可见文学选集收录是萧军作品英译本的主要形式。虽然选集影响范围广,但是留给每一位作家的展示空间毕竟有限。从年代上看,萧军作品英译本藏书种类变化比较大。其英译本藏书种类在1930—1949 这20年里增长最为显著,共有9种,表明这一时期是萧军作品在美国译介活跃的时期;在1970—1989 这20年里次之,共有5 种;而在其他时期都没有英译本问世。美国图书馆对已经出版的萧军作品英译本悉数收藏。出版萧军作品英译本的出版社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 种)、柯林斯出版社(2 种)、雷纳尔和希柯克公司(2 种)、世界出版公司(2 种)、乔治·G·哈拉普公司(2 种)、格林伍德出版社(1 种)、亥伯龙出版社(1 种)、史密斯和达雷尔出版社 (1 种)、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种)。这些出版社在萧军作品的译介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萧军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状况
由于专业性较强,外国文学作品研究的读者不会多,但因这一读者群体是知识分子,其社会影响超过畅销书的普通读者[2]。海外学术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研究的成果数量,也可以用来衡量其译介效果。调查萧军作品在美国的研究状况利用了JSTOR 和PQDT两个数据库。JSTOR 全名为Journal Storage,是一个对过刊进行数字化的非营利性机构,于1995年8月成立于美国。该数据库提供超过2 千种期刊、7 万5千种图书的全文检索,主要聚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PQDT 全名为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学位论文数据库,该库收录了来自欧美国家2 000 余所知名大学的优秀博、硕士论文,目前可提供200 多万篇论文的全文,数据每年更新。
根据JSTOR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13—15日)和PQDT 数据(检索时间为2019年3月17—19日),萧军作品在美国的研究情况(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出版地均为美国)如下:论及萧军的图书1 种、期刊论文21 篇、期刊评论7 篇、学位论文(检索主题为“亚洲文学”)55 篇。学术书刊和学位论文论及萧军的成果在1990—2009 这20年里显著增加,分别占比44.83%和56.36%,这表明美国学术界在这一时期对萧军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出版论及萧军及其作品的图书、期刊论文和期刊评论的出版机构包括:(加州)世哲出版公司的《现代中国》(6 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随笔、论文、评论》(5 篇)、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5 篇)、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4 篇)、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现代中国文学通讯》(3 篇)、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国际评论》(2 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比较文学研究》(1篇)、亚洲研究协会出版的《亚洲研究杂志》(1篇)、韦尔斯利学院出版社的《女性书评》(1 篇)、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 种)。发表论及萧军的学位论文的出版机构包括:哥伦比亚大学(8 篇)、哈佛大学(6篇)、康奈尔大学(4 篇)、普林斯顿大学(3 篇)、斯坦福大学(3 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3 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3 篇)、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3 篇)、纽约大学(2 篇)、普渡大学(2 篇)、芝加哥大学(2 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 篇)、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2 篇)、华盛顿大学(2 篇)、南加州大学(2 篇)、耶鲁大学(2 篇)、加州大学(1 篇)、加州大学河滨分校(1 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 篇)、匹兹堡大学(1 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1 篇)。研究成果出版单位大都是开设有中文系的知名大学,汉学研究学术氛围浓厚。正是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持续关注使得这些大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成果展示的首选平台。
表1 萧军作品英译本在美国的藏书情况
3 萧军及其作品在美国的普遍关注度
美国普通民众主要是通过媒体和网络了解中国的,可以说媒体和网络是他们了解中国的眼睛。美国媒体对中国作家或作品报道的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美国普通民众的关注度,而以中国作家或作品为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关注度所具有的特点。调查美国普通民众对萧军作品的关注度利用了LexisNexis 数据库和谷歌趋势。LexisNexis 是1993年成立于美国的大型资讯资料库,收录来源包括:全球各地出版的近3 000 多种报纸;2000 多种杂志和期刊;600 多种新闻简报;多家主流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文字新闻稿;50 多家通讯社的服务等等。根据LexisNexis 数据 (检索时间为2019年6月1日),美国媒体没有对萧军及其作品的相关报道。谷歌趋势是谷歌推出的一款基于搜索日志分析的应用产品,它通过分析谷歌全球数以十亿计的搜索结果,告诉用户某一搜索关键词各个时期下在谷歌被搜索的频率和相关统计数据。谷歌趋势可以揭示出美国普通民众对萧军的关注度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具有的特点。关键词“萧军”(检索时间为2019年6月6日)在美国的搜索热度随时间变化趋势显示美国普通民众对萧军的关注度自2004年以来一直较低。峰值出现在2013—2014年间,虽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正值两部相关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的档期。
4 萧军作品在美国译介状况引发的思考
在译者的翻译、图书馆的馆藏和学术界的研究等合力的作用下,萧军作品是东北作家群作品中最早译介到美国,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美国普通民众对萧军的关注度很低。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还局限于学术层面,没有广泛的读者群体,译介效果有限。
通过全面调查和反思,笔者认为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萧军作品被翻译成英语的种类太少。
从20 世纪30年代以来,萧军的作品中被翻译成英语的只有《八月的乡村》《大连丸上》《第三支枪》《五月的矿山》和《羊》。萧军大量优秀的作品还没有“走出去”。
(2)萧军作品缺少美国媒体的关注与宣传。
在美国,萧军及其作品缺少美国媒体的宣传,已有的关注主要来自于那些开设中文系的大学,而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需要更多来自大学以外的目光。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好下面的功课。
(1)给予更多的翻译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译者更多致力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翻译,致使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不畅。所以,如果现代作家的作品不在译者们的日程表上,是否还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走向世界呢?当然,这里说的翻译关注应是政府、出版社和译者等多方面的关注,而不仅是译者个人的选择。
(2)注重中外译者的培养。
一方面,加强与国外知名译者的合作。根据胡志挥先生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来看, 中译英的主力军是国外的汉学家和华裔、华侨翻译家。他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更多的合作可以加快中国作家作品在欧美国家的译介进程。另一方面,注重国内译者的培养。中国译介史上,出现过萧乾、杨宪益、傅雷、朱生豪、叶君健、杨绛等中译外优秀的译者,时代呼唤更多这样的人才出现。
(3)增强海外的宣传力度。
首先,需要政策的扶持。定期的大型文学交流政策可以提高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增进国外学术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以激励在中译外文学作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外译者,吸引更多的优秀译者投身中国文学的译介事业。
其次,建立专业的海外版权代理人机制。中国目前缺乏一批专业海外版权代理人。一些作家自己充当代理人。比如,贾平凹以前在国外出版的十几种译本都是别人零碎找上门谈的,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找他们[4]。一些译者自己充当代理人。比如葛浩文曾坦言自己的抽屉里堆满了只译了50 页的书稿,大多数则成了无起死回生可能的废稿[5]。应该将作者和译者从代理人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作品中。
再次,加大宣传的力度。一些在中国文学界可能大名鼎鼎的汉学家,在西方读者界其实无人知晓,经由他们翻译介绍并在西方国家出版的中国作家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6]。根据中国作家或作品改编的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推动海外译介的有效手段。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 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使得1993年小说《红高粱》(葛浩文译)和作者莫言更顺利地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和认同。
最后,开展区域性合作。面对中国文学译介的现实,重点是利用和扶持传播中国文学的国际队伍。一方面,一些海外出版社有着出版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学术传统,应该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使得更多的翻译作品能很快进入西方的发行渠道,得到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美国图书馆的藏书、学术界的研究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度等方面都存在着热点区域,可以加强与这些热点区域的文学合作,提高文学作品传播的有效性。
5 结语
该文从翻译状况、藏书状况、研究状况和普通民众的关注度等方面对萧军作品在美国译介的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目前萧军的作品在美国还局限于学术层面,没有广泛的读者群体,译介效果很有限。针对译介过程中存在的翻译种类太少和缺少媒体宣传等问题,笔者提出了给予更多的翻译关注、注重中外译者的培养和加大宣传的力度等几点改进建议,希望能为东北作家萧军作品在美国的译介尽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