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地区出土铜镜概述

2021-06-02王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7期
关键词:思想意识

王寒

摘 要: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大同地区出土了一批战国至清代铜镜,文章主要对大同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各时期铜镜作简要的梳理和介绍,以期理清大同地区铜镜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了解大同地区的铜镜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大同;出土铜镜;时代特色;思想意识

中国铜镜发明和使用的历史,不仅是铜器制作技术的历史,而且是当时人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的演变史。纵观几千年来铜镜的发展史,我们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从形状上来看,有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带柄铜镜等,从主题纹饰来看,有花卉镜、神兽镜、规矩镜、吉语镜、人物故事镜等。铜镜虽小,但它所影照的不仅是人们的容貌,还有千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记载着人文历史、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中上游,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北方之门户,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历来是多民族融合之地和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节点。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丰厚的人文积淀,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使得大同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聚积地,也是吸收和传播外来文化的沃土,创造了独特厚重的历史文化。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大同地区出土古代铜镜有200余面,时间跨度较大,从战国至清代均有发现。本文拟在全面收集大同地区出土铜镜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梳理各时期大同地区出土铜镜的整体发展脉络。

1 春秋战国时期

目前,大同地区出土最早的铜镜是战国时期铜镜,数量稀少,仅有两面。山西朔县秦汉墓M41∶1出土一面①,四山镜,仅存半面,羽状地纹,主题花纹为四“山”字纹,直径8.5厘米。另一面于大同市水泊寺公社马家堡村西沙场采集。此镜原残碎多块,后经修复,直径23.4厘米,圆形,圆纽,镜背纹饰由主纹和地纹组合而成。主纹为四个右旋的“山”字纹,地纹为羽纹,并配有枝叶、花瓣、棒槌状纹饰等,具有明显的楚式铜镜风格。此外,结合大同地区先秦时期的考古资料,如浑源县李裕村东周墓地②、怀仁县杨谷庄战国墓③、朔州市煤运公司战国墓④等,均未有铜镜出土以及出土铜器多为晋系和燕系风格的情况推测,战国时期大同地区并无铜镜铸造或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此时的铜镜可能为通过交换或其他方式从外地获得。

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大同市其余各县保存有众多的汉代城址和汉墓,现将业已发现和发掘出土的汉代铜镜统计如表1所示。

除业已发掘出土的铜镜外,大同市博物馆藏出土及采集的汉代铜镜有铭文镜、“东王公,西王母”铜镜、八乳神兽纹镜、家常富贵镜、昭明镜和四乳四兽镜等。根据发掘出土以及大同市博物馆藏的汉代铜镜来看,大同地区这个时期出土的汉代铜镜主要有星云纹镜、四乳禽兽镜、草叶纹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连弧纹镜等,根据发掘墓葬的时代及铜镜风格来看,铜镜时代主要集中在西汉中晚期。

3 魏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

魏晋南北朝初期政局动荡,大同地区成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放牧的场所。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大同,历经百年,大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同地区考古发掘了大量的北魏墓葬,但是出土铜镜极其稀少。从业已发掘的北魏墓葬来看,出土的铜镜仅有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54∶8①的七乳铭文镜以及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20∶6②的四乳四兽铜镜,出土铁镜明显要多于铜镜,如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233、M107、M92、M214等均出土了铁镜,在此不一一列举。从目前的铜镜出土情况来看,南北朝时期大同地区多使用铁镜,出土的铜镜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或为延用汉代铜镜,究其原因可能是当时战争比较频繁,北方地区铜镜铸造业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铜矿资源缺乏而铁矿资源较为丰富,以及铁器冶炼技术的发展成熟,更多地铸造铁镜以代替铜镜。

隋唐时期,大同地区作为防御突厥侵扰的边陲重地,战争频仍。五代时期,这一带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战场,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游牧部落,本地人口数量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呈现出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并重的特点。大同地区发现的唐代墓葬30余座。墓葬时代大部分集中于唐代中后期,铜镜出土数量偏少,铜镜形制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种类有瑞兽葡萄纹镜、卍字纹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镜、对鸟镜等。

4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是大同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期,辽重熙十三年(1044)大同升云州为西京,金、元时期仍设西京,历经百余年。来自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奔放豪爽的少数民族特质与内敛儒雅的中原汉族气质融合发展,衍生出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大同市发掘的辽金元墓葬有100余座,现将发掘出土的铜镜整理如表2所示。

另外,大同市博物馆馆藏有较多的窖藏出土和采集的辽金元时期铜镜。如1983年12月大同市南关南街路旁金代窖藏,出土花卉镜1面,素面镜1面,龙虎镜5面,神仙故事镜1面,海兽葡萄镜1面,“荆南郑家镜子”1面。大同市四排楼地下通道出土的辽代花卉纹铜镜及人物故事挂镜,此外馆藏还有较多此时期铜镜,在此不一一列舉。根据发掘出土以及大同市博物馆馆藏采集铜镜来看,这一时期大同地区的铜镜整体质量较高,铜镜风格多样,主要有缠枝花草镜、双鱼镜、神仙人物故事镜以及仿汉镜等,精致与质朴相互交融,既有宋代纤细纹样风格铜镜出土,又有大量的草原民族风格铜镜。在吸取中原纹样的同时,又创造出一些新的铜镜纹样,这些纹样所反映的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比较特殊的是,从大同地区双鱼镜的出土情况来看,该镜均出土于元代墓葬,比双鱼镜最为流行的金代有所延迟,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地域流行的滞后性或为元代人延用金代铜镜,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材料的证实。此外,墓葬中将铜镜镶嵌在墓顶的随葬方式,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5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大同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成为明清两代重要的军事和贸易重镇,尤其清代时伴随着“万里茶道”的兴盛和晋商的崛起,大同地区的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但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太少。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的明清时期铜镜,质地因铅锌成分的增加而呈黄铜色,主要有仙阁人物多宝镜、吉祥铭文镜、官私作坊铭文镜、仿汉代铜镜等,尤以多宝镜和吉祥铭文镜最多。到了清代,随着玻璃镜的普遍使用,铜镜走向衰落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出土铜镜中除个别比较精美外,大部分均质量较差。整体来看,明清两代,大同地区的铜镜多仿汉唐铜镜且普遍质量较差,此除个别制作较精美外,大部分均不如前代。

6 余论

本文根据大同地区出土及大同市博物馆藏的铜镜,就不同时期铜镜的类别和演变进行初步的讨论,大体勾画出了大同地区铜镜的发展史,由于大量的考古资料尚未发表及其他原因,我们所能收集的材料有限,这使我们的认识只能是粗浅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

纵观大同历代铜镜,我们可以看出大同地区铜镜最晚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在汉代时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此后历经北魏、隋唐,直到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铜镜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此时的铜镜制作精美,最能反映大同作为多民族融合之地的地方特色,在模仿宋代铜镜风格的同时,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尤以金代铜镜为甚。明清时期的铜镜制作逐步进入衰落期并最终消失。铜镜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同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对大同地区铜镜的系统整理,不仅有助于了解铜镜的兴衰演变历程,而且对于研究大同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人文、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也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思想意识
浅谈加强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
油田工会工作如何突出以人为本
陶瓷壁画与城市环境空间关系研究
试论党员管理对基层单位党组织建设的促进作用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从思想上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
浅析国有企业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
浅析当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树立的思想意识
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