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喜图》《寒雀图》和《竹鸥图》窥崔白对宋代花鸟画的贡献
2021-06-02张犁
张犁
摘 要:造物活动之一的绘画,是反映出画者艺术性表现的载体,其自身的发展是继承和实践的产物。“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这一精神论崔白的作品,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发扬的。
关键词:崔白;花鸟画;继承;发展;启迪;意趣
谚云:“画若其人。”艺术作品是作者内心的反映,是作者面对所观察对象的心理诉求。绘画作为造物活动之一当然也不可能跳出这种关系的窠臼。然而最能反映出画者艺术性表现的载体莫过于作品本身,最能体现其内在美术元素也莫过于对画面的分析。
崔白作为一名职业画家主要活动于11世纪,但生卒年不详。《图画见闻志》载:“崔白字子西,濠梁人。工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作用疏通。虽以败荷凫雁得名,然于鬼神、山林人兽,无不精绝。凡临素,不用朽,复能不假直尺界笔为长弦挺有刃。熙宁初,命白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画垂拱殿御扆,鹤竹各一扇,而白为首出。后恩补图画院艺学。白自以性疏阔,度不能执事,固辞之。于是上命特免雷同差遣,非御前有旨毋召,出于恩异也,然白之才格有迈前修,但过恃主知,不能无颣。”①《式古堂书画汇考》记其作品《喧晴图》作于天圣二年,从成人年龄计算,大概生于真宗景德元年前后。也即崔白艺术活动大概在1024年至1068年前后。即为世人所知是恩补入图画院艺学后,因为官方平台可以造就更为广泛的传播性。
《宣和画谱》著录崔白作品241件②,其中为今人所熟知并认可为真迹的有3件,分别为《双喜图》轴(193.7厘米×103.4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寒雀图》卷(30厘米×69.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和《竹鸥图》轴(101.3厘米×40.4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3件均为绢本设色,基本能反映出崔白花鸟画的艺术成就。
1 “兼收并揽,广义博考”③,以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
南宋人赵希鹄在其《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崔白画法则“多用古格,作花鸟必先作圈线,劲力如铁丝,填以众彩逼真。”从这个描述上看,崔白工整规范的笔墨习性、周密不苟的形象刻画,显然是与黄体一脉相承的。对比崔白《双喜图》与黄居寀《山鹧棘雀图》,从中可以看出近乎相同或非常相近的美术技法元素。
一是荆棘画法非常近似(图1、图2)。荆棘画法在布局造型上采用中锋用笔完全是一次性写出,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但为了追求准确定位,从小杆的准确生长位置和方向上看,也不排除是事先用朽做好圈线后再勾出的结果。
二是荒草的表现方法同属一种类型(图3、图4),均采用双勾法完成,比较注重草叶之间的前后关系变化。叶片之间的遮挡关系表现清晰,同时结构转折处都做了相应的笔力关系的变化。
三是竹的处理方法较雷同(图5、图6),以柳叶描法双勾竹叶,正面以墨色分染着色,反面上石色,竹杆勾线挺拔有力度,分枝结构清晰,非因次要因素而随意写出。
四是造景形式相近,两图均表现荒野景致,人迹罕至。造景元素都不谋而合的采用了石、荆棘、竹、荒草和飞禽来搭配。这种布局组合是具有一定传承性质的,是表达野趣的惯用方法。
再拿崔白的《寒雀图》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作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崔白对禽鸟的描绘方法与黄筌对禽鸟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图7、图8),特别是对麻雀的表现,结构精准、动态合理、质感凸显,尤其是眼神的处理,瞳孔及眼白的刻画基本是采用相同的技法手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白所取得的花鸟画成就绝非与黄体对抗中获得的。传统的继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崔白吸取了黄体优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以一往情深的态度去拥抱万物、感受生活,体会和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性格特征,这就是崔白对待传统的态度。至于《图画见闻志》中说崔白作品所呈献出“体制清赡,作用疏通”的画面特点,同时技法上还可以做到“凡临素,不用朽,复能不假直尺界笔为长弦挺有刃”的能力。是否也继承过徐家野逸之风待考,徐家较黄家“二者犹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可范。”①在当时的影响致使后来名手间出,这种师承关系造成的后果崔白也不乏其中之一。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的艺术升腾
熙宁初,崔白被恩補入画院,成为一名官方职业画家。但在这之前崔白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生活实践和自己的艺术认识,加之进入画院后系统的创作实践,必能产生有别于院体画家既精微传神又体制清赡、作用疏通的另类作品。《图画见闻志》评价“白之才格有迈前修”确实是比较客观的。
2.1 笔墨表达更“活”,更具有生动性
我们再试着以《山鹧棘雀图》与《双喜图》作观察对比。首先可以发现,从整图范围内来看,崔图的用线更加丰富,变化更加明确,依据物体“质”的不同采用的“线”表达更加符合物体所呈献出的结构。如对禽鸟和野兔的刻画采用中锋行笔,用线就比较圆润,而对土石的表现采用侧锋行笔,用线就更富有变化。而在黄图中虽然用线也有变化,但多是中锋行笔加以提按处理。产生的对比感就弱得多,同时生动性也就被削弱了。仅从用线层面表达上看崔画就是一大突破。
同时再看用墨及渲染层面。黄图渲染工整规范,层层积墨和色,体感圆润。所呈献出山石厚重,树干硬强。而崔图坡石、枝干富有变化,清空跌宕,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更注重枝干的色泽与坡石色泽的关系,物体间的染与不染或染多还是染少处理得恰如其分。主次性更加清晰,对比关系下的灵动更加突出,一扫黄家画所呈献近乎呆板渲染表现(图9、图10)。
2.2 打破静态花鸟表现,逐渐走向动态场景开拓了意境的表达
“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是郭若虚对黄家的花鸟画比较客观的评价,也是黄家绘画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使花鸟画更具艺术表现能力并成为独立一门科目,最终走向成熟,不再是依附于山水画一角的局部表现。从《写生珍禽图》和《山鹧棘雀图》都可以看出所描绘的禽鸟结构准确、动态合理、质感突出,物态的把握已经基本成熟。然而如果将黄家画再与崔作对比研究则可以发现后者的艺术水准更胜一筹。
如果我们单独看画面中的单一形象,无论黄或崔的刻画表现都同样出色,完全是不分伯仲。但如果将画面所有元素综合来看,就可以发现崔画更擅于刻画出特定自然环境之下互相关联、动态中的花鸟形象,将近乎自然而合理的场景组织得更契合观者的心理印象。如《竹鷗图》中逆水行进的鸥鹭与竹叶受风力的反向映衬关系;《寒雀图》中相互依偎的麻雀的动态关系等都明显地体现了花鸟画中的动态意境,这些在此前的作品中是从未有过(图11)。
2.3 “尽精微,致广大”,工与意的结合表现,恰到好处
“致广大而尽精微”①,本是指研究学问既要达到广博的宏观境界,同时又要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而将这种思想运用到绘画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调和也非常恰当。最能体现这种“高明的和谐”莫过于在《双喜图》中,大笔侧锋直接写出的坡石,背阴结构处的山水皴法,及其自然的提炼并表达出土石相杂的地貌肌理特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立于坡上的野兔,采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层层渲染,笔笔丝毛递进,将动物皮毛感刻画得丝丝入扣,令观者为其细节而叹为观止。这种“放”与“收”的表达同时作用于画面之中,让作品的生动性凸显,气韵顿生。
3 风格化后对当代及后世的艺术影响,也是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后的第一个转型
沈括在《梦溪笔谈》论画中抑黄举熙,称“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②。不免言过其实。作为身处那个时代的崔白面对黄徐两派,看彻“春兰秋菊,各擅重名,下笔成珍,挥毫可范”的绘画精神必然是兼容并举,铸就成自己的绘画作风。虽不敢说是划时代地震式的大改变,但一定是有影响并慢慢被官方、行家和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一种风格的模式,以至对后面的文人画产生启迪。
3.1 被官方逐渐接受认可,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样式
《图画见闻志》中载崔白恩补图画院艺学后固辞之,但又有“上命特免雷同差遣,非御前有旨毋召”的恩惠。说明崔的作品也是比较符合官方口味的,否则定以“粗恶”不入格。《图画见闻志》中还载“尝见……等图多遇合作”,同样也说明崔的作品无论从绘画关系上讲还是从审美角度上论都是符合法度的。其作品也有与黄家样式分庭抗礼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宣和画谱》也有“祖宗以来,图画院之较艺者,必以黄筌父子笔法为程序,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遂变”的记载。③
3.2 对院内外画坛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
从院内专业画家到院外画家受其影响者颇众,明确可以列名者就有崔悫、吴元瑜、王冲隐、李永、王定国等。特别是吴元瑜,“师崔白,能变世俗之气所谓院体者。而素为院体之人,亦因元瑜革去故态,稍稍放笔墨以同胸臆。”培养了大批崔派传人。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人士也认可崔白的绘画,米芾就说到一些画“不及崔白辈”的论调,苏轼还专门赋诗赞过崔白作品《芦雁图》大轴。①邓椿收录多幅崔白作品为铭心绝品。②可见崔式画法在当代已经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手法而受到定论,其影响力广播远传。从绘画层面本身来说也是一种艺术发展的前进性。
3.3 启迪了新兴的文人画
说到文人画的情况首说王维,但其可考作品今不得见,不宜评。而次说苏轼,拿其《枯木怪石图》试与《寒雀图》中的枯木来比较看,笔墨意味浓厚,时露“飞白”。已经富于书法用笔,风格习性已经较为亲密。再如《宣和画谱》中载:“所画无不精绝,落笔动即成,不假于绳尺,曲直方圆,皆中法度。”③这种表现意识与之前黄家刻意求工已经发生变化。《宣和画谱》中还收录崔白墨竹或以水墨命名的作品六件,今虽真迹不得见,但从名称也可寻到是如同文人画的表现法式。可以看出崔白在造型表现过程中已经部分打破处处求精的“一贯”表现手法,已经将意象中的人格精神引入画中,能根据对象表现需要出发,将刻意“求精”与“意象”表现完美的结合。先于文人画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以至于引发后面文人画表现旨趣的产生是起到先驱作用的。尽管崔白的画风与文人画的审美意趣还有一定距离,但这种探索无疑是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范围,扩大了艺术审美性,对文人画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4 结语
以上通过对崔白作品的对比与分析,可以基本清晰崔白作品的特色及对花鸟画发展的贡献。也可以说崔白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后的第一个转型,它无形中扩大了花鸟画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花鸟画表现的生动性,使花鸟画语言变得更加多元。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启示:
①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总是在继承下经过实践的产物,绝非是绝去倚傍的凭空臆造。
②看待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要客观地以时代背景出发,同时站在当代的立场上,以对比、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③院画与文人画都是中国美学中的意趣表现,二者之间既有同渊源又互相渗透,决不能对立看待。
总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这一精神论崔白的作品,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