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元素的探索
2021-06-02吴怡王岚
吴怡,王岚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辽宁 沈阳11003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1]。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具体化、精准化和职业化的重要体现,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新时代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微生物学是从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及同传染病作斗争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是医学基础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其课程内容与人类健康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许多知识点具有德育的潜力和价值[2]。因此,在全世界爆发“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为载体开展医德教育,能够增加学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是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良好时机。本研究以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在分析医德教育内涵和医学微生物学开展医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组织教研室教师搭建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及师资培训,然后通过文献查阅,挖掘可进行医德教育的切入点,精心编写医德教育教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为医德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校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的1~6班和7~12班(每个教学班含有6个小班)共3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个教学班共计180人,作为试验组,另外一个教学班180人作为对照组。2组学生性别、年龄、入校成绩、学习课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元素,对照组授课内容未融入医德教育元素。2组授课教师相同。
1.2 方法
1.2.1 前期准备 认真学习医德教育的内涵、医学微生物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党和国家对医德教育的要求等,查阅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目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元素的教学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课程准备 (1)教材:选用张凤民等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第4版。 (2)课前准备:经课题组集体备课讨论,根据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所蕴含的医德教育元素,编写全部章节的医学微生物学思维导图,挖掘专业知识与医德教育内容的关联性和结合点。以“试讲” “说课” “集中听课”等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并设计统一的教学流程,2组授课大纲、教师、教材、学时、教学进度要求一致。其中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20学时。
1.2.3 课程实施 针对蕴含医德教育元素的专业知识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方式融入医德教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穿插医德教育。 (1)以时事政治为载体融入医德元素。讲解衣原体这一章时,介绍沙眼的病原体时,介绍汤飞凡教授的事迹。1955年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并加链霉素抑菌的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为了确认其为沙眼的病原体,他用自己做试验,将分离得到的衣原体接种到自己左眼,引起了典型的沙眼,最终明确了沙眼的病原体是“衣原体”。用汤飞凡教授对事业的无私付出、无悔奉献,面临抉择时胸怀大我、舍弃小我科学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弘扬红色文化,让广大医学生汲取无私奉献的力量。 (2)以新闻热点事件为载体融入医德元素。在讲授呼吸道病毒中的冠状病毒时,任课教师首先介绍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致病性以及所致疾病,进而大力弘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奔赴抗疫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的英雄壮举。使学生体会我国在此次疫情中展现的大国风范与担当,以及我国医护人员呈现的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让学生明白医生这个职业是伟大而富有挑战性的,教导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要具备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3]。 (3)以临床案例为载体融入医德元素。结核病作为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采取正确且有效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卡介苗接种是现今预防粟粒性肺结核和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最好选择。卡介苗在我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对象为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卡介苗的接种对象,我们引入了这样一个临床案例:2011年5月,浙江一名7个月大的儿童在接种卡介苗后出现肺部感染、播撒性卡介菌病及早衰等异常反应,导致全身萎缩,引发“卡介苗萎缩婴儿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恐慌,引起了家长们对疫苗的质疑。最终经专家分析和鉴定,证明卡介苗是安全的,该事件的发生与此儿童患有罕见的先天性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高IgE综合征有关。医学领域的个案屡见不鲜,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要人云亦云,要客观、科学地分析社会热点事件,并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大众揭开事实的真相,给出科学的研判。医学是关乎人生命安全的学科,这就要求医学生更加勤奋地学习,不断汲取前辈的行医经验,时刻关注先进技术,体现医者的担当和风范。(4)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融入医德元素。“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我们讲到肠道杆菌中必然提及的一句话,这类细菌主要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授课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如下的事例:曾经有这样一个厨师,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批伤寒病患者。这个厨师叫做玛丽·梅伦。她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是美国第1例被发现的伤寒健康带原者,因此被称为伤寒玛丽。玛丽·梅伦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在同一间隔离医院里,除了短暂的间歇,前前后后一共被关了27年。1938年11月11日玛丽·梅伦死于肺炎而非伤寒,验尸后发现她的胆囊中仍然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这个事例让我们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染源的防控成为了重中之重,“伤寒玛丽”提醒我们“无症状的带毒者”是防范和排查的难点。为此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职业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传染源;鼓励学生要尽自己所能投入到这场战役中,深刻体会医生这一职业的重要与光荣。
1.2.4 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效果及医德教育元素融入方式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价。 (1)学习效果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对2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内容包括你认为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理解、培养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培养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和增强医德医风意识是否有益处。问卷选项分“没有益处” “有益处”和“很有益处”3个等级。 (2)医德教育元素融入方式的认可度调查问卷:同样以不记名的方式,对试验组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在课堂教学中医德元素融入方式的评价,其内容包括:以时事政治、新闻热点事件、临床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为载体融入医德元素,评价哪种方式更被学生认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多数试验组学生认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医德教育元素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爱国主义与人文情怀等有益处(包括很有益处)。问卷调查的全部项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本组所采用教学法的效果评价[n(%)]
2.2 医德教育元素融入方式的认可度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探索医德教育元素融入的方式,对试验组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98.8%学生认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融入医德教育元素,95%学生认可以新闻热点事件为载体融入医德教育元素,91.5%学生认可以时事政治为载体融入医德教育元素,88.2%学生认可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融入医德教育元素。
图1 医德教育元素融入方式评价
3 讨论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许多环节都蕴含着医德教育的元素,本研究通过前期调研,精心设计医德教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契合点,在课堂中采用多种融入方式予以呈现,后期完善的评价体系,灵敏的反馈机制,将医德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3.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授课过程中渗透医德教育元素,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为了让专业知识点与医德教育元素契合得更好,选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事件、临床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为载体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活跃了课堂气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更为频繁,思维更加活跃。试验组的学生认为把医德教育元素融合于医学微生物课程当中,让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医德医风方面的内容,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助于医学生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2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热点事件以及采用大量医德案例分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探索。本研究中,大多数试验组学生认为融入医德教育元素的教学方式更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人文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品德和情怀。试验组认为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很有益处”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3 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及时融入鲜活案例,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医德。医德教育元素融入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在医德认识、医德情感、理想信念和医德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形成医德理论基础,并在思想上注重医德修养、服务理念的培养,加强“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为医学生走入医生的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质[4]。试验组认为本组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对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很有益处”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融入医德教育元素对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生职业道德具有一定优势。
3.4 学生更青睐于以临床案例为载体融入医德教育元素 医德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是新的教学改革探索,对于医学专业的高校教师是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设计了不同的融入方式,以求寻找到最适宜的方式。试验组学生反映,他们更喜欢在授课过程中,借助临床案例融入医德教育元素。他们认为临床案例的引入,既能使他们在早期阶段接触临床病例的分析思路及诊断过程,又能使他们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体会其中涉及的医德医风问题,增强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意识。
本研究通过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以多种方式融入医德教育元素,以专业课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在医德医风意识上得到启迪与升华。这一点对于我们医学院校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从事医学的人,自身必须得有温度,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5]。今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融入医德教育元素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值得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