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创新与智库国际化
2021-06-01樊春良
樊春良
摘要:[目的/意义]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迫切需要加强智库国际化的发展,为支撑国家决策、搭建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做出贡献。[方法/过程]文章的论述以科技智库为主,一是根据智库的概念和历史发展考察智库国际化的含义和功能,二是分析全球性问题、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智库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三是总结分析中国智库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根据以上3个方面的考察,提出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设想。[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智库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研究议题的国际化和交往的国际化,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和促进科学技术的挑战提供新的思想源泉,为此,这篇论文提出了应加强10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智库 智库建设 智库的国际化 思想创新
分类号:G03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2.02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智库要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提出新的思想;另一方面,智库要更新观念,积极进取,更好发挥沟通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智库的国际化,国内学术界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主要涉及到智库国际化的含义[1-2]、影响因素[3]、国际化建设的主体、人才与路径选择[4-7]以及国外智库国际化的成功经验[8-11]等,这些研究大都从宏观层面论述智库国际化建设的需要和发展任务,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以科技智库为主,在考察智库国际化的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分析新形势变化对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的需求,概括和总结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应加强的10个方面工作。
1 智库的国际化含义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认识新形势下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首先需要对智库和智库国际化的基本思想做一考察。
1.1 智库的含义和功能
概括地说,智库就是公共政策研究机构[12]。学者们对智库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是麦甘恩和萨巴蒂尼给出的:智库是针对国内外问题,开展政策导向的研究分析以及提供咨询服务的组织,以促进决策者和公众能够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对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决策。智库可以是独立或附属的常设机构,但不是临时的委员会[12]。两位作者对有关智库研究的文献综述后指出,智库的定义过宽(能够提供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咨询的机构,这一定义包括政府部门内部政策机构)或过窄(独立于政府和大学的非营利政策研究组织,排除了大量其他公共和私营智库)都不恰当。因此,智库更准确的定义是政府与公司之外的高度自治的政策研究组织,这里自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按照这个定义,大多数智库是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解决方案。智库配有专业的人员和合法化资金,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活动,以内部政策建议、出版物、各类会议和研讨会等形式发挥其功能。我国学者薛澜和朱旭峰把智库界定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13]。智库在世界各国具有多样性,共性之外又有着不同的个性。
智库最初限于外交和国际政策领域,后来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热点各个方面。科技议题为主的智库可以称为科技智库。
智库的主要功能是影响政策的形成,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新思想和观点。
1.2 智库国际化的基本含义
关于智库的国际化,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朱旭峰和礼若竹以全球智库发展的趋势出发从4个方面探讨了智库的国际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交流活动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等[1]。任晓波提出,科技智库的国际化包括组织形式国际化、人才队伍国际化、传播和影响国际化[2]。任福兵提出,智库国际化的路径包括发展思路国际化、研究项目国际化、组织建设国际化、研究资源国际化以及管理方式国际化[4]。
本文首先对智库国际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做一简要考察,在此基础上概括和总结智库国际化的含义和特点。
通常认为,智库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以描述战争期间军方和战略计划组织的发展,典型的代表是兰德公司。自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智库主要在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智库开始在拉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兴起;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智库开始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增长,遍布到公共政策的各个领域:经济、健康、资源环境、教育、文化、科学技术、法律、安全与国际关系等[14]。
随着各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扩展,智库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和世界舞台,同时在自身的研究领域、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调整和建设,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智库的国际化开始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智库与国外智库、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面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跨国界难题以及相互关心的问题,智库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迅速,合作项目和研究产出不断增长,建立起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网络,解决共同的难题,扩大国际影响力。典型如日本智库,通过依托国际组织开展合作、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利用集团企业海外网点开展合作和与当地机构合作创立新机构、新组织等方式,传播日本的思想理念,推進双边合作[10]。日本智库还积极构建智库的区域和国际网络。自1997年开始,日本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了“全球ThinkNet”会议,通过日本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智库交流,促进双边和多边活动的政策导向的对话。在智库的国际化发展中,新型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智库网络应运而生,前者如欧盟环境政策研究所,后者如全球发展网络[15]。
智库与其他国家或国家的同行保持联系可以了解对方的工作,并透过这样的联系进一步了解所在国家的相关政策进展,把这些信息和知识用于本国的研究,并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思想。这样,智库网络依靠人的联系和通信基础设施,在全球和地方网络之间快速有效地传递新思想和政策方法。智库通过网络可能吸收更广泛的知识和专门技能来帮助提高自身的能力。智库国际联盟的建立,开拓了传播信息和建立资金的渠道。智库的国际网络和同盟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政策制定产生广泛的影响[15]。
根据上面简短考察,本文认为智库国际化的基本含义是研究议题的国际化和交往的国际化,组织、机构人员、资源以及影响的国际化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活动所布置和开展而产生的。研究议题的国际化是智库国际化的根本,是智库交往国际化的基础;而交往的国际化是研究产生影响的渠道,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3 智库研究议题和交往国际化的特点
1.3.1 研究议题和研究领域的布局 研究议题的国际化是指智库解决的是全球性问题、跨国界问题、国际合作问题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和国家应对的措施,这些问题需要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需要国际的视野和智力资源才能很好地解决,如环境、安全、贸易、可持续发展和新兴技术进展。
智库研究议题的国际化体现在智库研究议题的设置和研究领域的布局。以议程设置和研究选题产生极大国际影响力的典型智库是罗马俱乐部,它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三大原则:全球视角、长期的问题群和相互关联的问题群。它关注人类未来的宏大问题,选择世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资源消耗、人口增长、饥饿和气候变化等,以1972年发布第一篇经典报告《增长的极限》为代表,它的一系列报告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9]。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著名的智库面向国际化发展,首要是体现在研究议题和研究领域的布局上。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从一家主要关注美国本土的研究机构向国际化转型,2014年最大的支出是外交政策方面[11],并且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国际政策研究中心。新兴的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不仅致力于研究影响韩国和地区的问题,例如和平、安全和国家统一问题,同时也关注人类安全问题,例如环境、人权、自然资源和文化多样性等”[11]。
1.3.2 交往国际化的多样性功能 交往的国际化是指智库通过人员的学术交流、举办学术会议和国际倡导等形式开展国际交流互动。智库的国际交往活动具有多重功能:第一,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为学者、政策制定者、管理学者、商业人士和媒体提供接触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建立跨越国界的“以人为本的管道”(person-based pipelines)联系网络,有助于建造双边、区域和跨国的网络;第二,通过论坛、出版物等媒体的工作,塑造舆论走向;第三,提高公众对全球性和国际性议题的认识;第四,开展非官方的“二轨外交”或“一点半轨外交”;第五,培养下一代智库国际学者和实践者[16]。
智库国际交往的外交功能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智库的国际交往不仅具有较明确目标的公共外交功能,还有着更一般的促进相互了解、释放善意和维护友好关系的对外交往功能[17-18]。
智库交往的国际化十分重要,是智库国际化成果发表的重要渠道,是智库国际话语权建立、议程设置和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基础。
2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智库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进入一个激烈的变动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加大,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国内发展与国际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智库的国际化提出新的要求,主要有几个方面。
2.1 解决全球性问题紧迫
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紧迫,全球性共识已经形成,各主要国家都在采取措施,但实质性的合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共商新的合作机制。其他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自然和能源等方面的挑战也日益紧迫。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企业和社会力量并肩战斗,取得很大的成就。要完全战胜新疫情、应对下一次可能的全球传染病流行,需要全球加强合作。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影响,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都在提醒建设一个可持续、平等和弹性的世界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对促进这样的转型十分重要。
2.2 国际关系的变化
自美国上届特朗普政府开始,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大的转折和变化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全面进入紧张和竞争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拜登新政府上台之后,明确把中国作為竞争对手,会延续上届政府的做法,甚至建立国际同盟,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中美关系面临两国建交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2.3 新兴科学技术的进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兴生物技术以及量子科技等发展和广泛使用的速度正在加快,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发展新兴技术,竞争与合作并存。各主要国家在新兴技术发展中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相容的全球框架。各国在价值导向和核心利益方面存在差异,会带来摩擦和冲突,但又有共同的利益,特别是新兴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和社会伦理问题,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发展,各国密切合作,共同治理。
2.4 中国科技发展的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环境之下,自立自强是与国际视野和国际环境分不开的,更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
综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对智库国际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强智库国际化的发展。
3 中国智库国际化的成就和问题
3.1 中国智库国际化的成就
智库的国际化在中国的智库建设中被赋予了一个重要的位置。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
近年来,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第一,中国智库在国际上的地位上升。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美国以2,203家的数量排名第1,中国以1,413家位居第2,比上一年增加了906家。在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榜单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化智库、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8家中国智库连续3年入选全球百强智库榜单[20]。
第二,参与全球治理,发挥重要影响。例如,众多智库参与到中国主办的G20杭州峰会的过程中,发表了大量的咨询报告,并在国外举办了数十场大规模国际会议,对设置G20议题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诸多智库专家在世界互联网大会、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场合积极提出中国观点、中国倡议[2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受邀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智库网络的发起单位,为应对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挑战、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言献策;参与协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支撑大会主论坛。
第三,开展双边活动,促进两国智库深入交流。如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美國智库开展“中美智库联合报告”项目研究,促进了两国智库深度交流。
第四,通过积极走出去,不断拓展智库交流网络,与世界各国智库建立密切的合作交流机制,为我国国际问题战略应对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倡议成立丝路国际智库网络,为推动国际智库间信息、知识和成果共享,深入开展智库间国际合作搭建重要平台[22]。
第五,与国外智库合作,对其他国家决策产生影响。如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俄罗斯远东研究所联合研究、撰写的《中俄关系年度报告》对俄决策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1]。
3.2 中国智库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智库在思想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上与发达国家智库的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思想上,缺乏原创性大的理念,如“软实力”“金砖国家”这样的思想和概念;在研究质量上,综合和评论类的研究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分析[23]。
第二,在研究议题和指向上,解读阐释性的研究多,预判引领类的研究少。多数智库学者的思想产品主要还在政策解读中,研究表明,中国社科学者对国家重大议题的深入研究进程,比国家政策、战略动态重大走向大约晚1~2年的时间[24]。着重在当前急需和短期问题研究,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的研究;被动地应对国际变化和他国措施的研究,缺乏主动、着眼于未来的分析。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关于中美科技冲突的研究,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是被动地应对美国人提出的思想和措施(如技术脱钩,“小院深墻”),缺乏对长远的、系统的国际战略和应对策略的探讨。
第三,在智库的国际交往方面,中国智库中有国际化视野、公共外交能力强的智库非常少,虽然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智库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思想对话、智库交流,但普遍停留在浅层次的调研、会议交流上[23]。
第四,在人才队伍上,缺乏在思想和交往方面都强的领军人才,年轻人才队伍不足。
第五,智库国际化的理论支撑和策略不足,如中国缺乏一套符合中国特点又被国际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
第六,在相关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政策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出国开会的一些规定。
4 新形势下促进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发展要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家间关系、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提供新的思想源泉,为国际竞争环境日益激烈背景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战略性引领和支撑,为中国建造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建议加强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4.1 研究制定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和长远规划
国际化发展是中国智库的建设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和探讨中国智库国际化的战略,制定长远规划,指导和引导全国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智库的国际化发展,建设一个有利于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
4.2 建设一个有利于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思想市场
智库的灵魂是产生新的思想。为此要建设一个有利于智库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思想市场(或政策分析市场),促进多种可选择的政策思想和政策方案产生和传播,促进更优的政策思想和政策方案的产生、传播和使用。
4.3 加强对全球性、国际性和未来导向的课题研究
加强对气候变化、传染疾病、资源和能源、人口增长等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参与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加强对前沿科学和新兴技术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生命科学与新兴生物技术等,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方向和战略重点,积极参与新兴技术的国际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4.4 加强对中国科学技术国际战略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战略是指在国际竞争与合作背景下国家的国际科技竞争战略、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科技国际化战略以及科技外交战略。科学技术国际战略要以中国自立自强为中心,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服务;面向世界,承担国际责任,应对全球挑战;与国际组织合作,与世界领先者既积极合作又公平竞争;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取得进步;面向未来,把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科研环境的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4.5 更新观念,构建国际交往的话语体系
智库的国际交往,应回归交往的基本原义。不管是论坛、研讨还是会议的形式,交往首先是相互了解、互相沟通,国际交往也是如此。要了解对方正在做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同时让对方了解我们想的是什么、正在做什么,寻求共同的议题和兴趣点,才有对话的基础和动力。如果不知道对方的想法,单说自己的话题,就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因此,构建国际交往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应该站在国际双方互动互通的情景之下,以相互理解、共增友谊的宗旨表达,不仅考虑我们“讲”的因素,而且要考察到对方“听”的因素。具体地说,要包含两个要素: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发展的特点,既要讲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中的受益以及中国与世界共同共通的地方,又要讲明中国自己发展的特点和对世界的贡献,这样国际上就容易认同、理解和接受。
4.6 充分认识智库国际交往的多种角色,释放民间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潜力
智库的国际交往不仅有助于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建造友好关系的功能,而且可以担负非官方“二轨外交”的功能,实现常规官方外交无法实现的目的。在当前中美竞争激烈的紧张情境下,要促进智库以及智库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往,创造多种形式和机制,保持中美科学家的对话。有针对性地开展“二轨外交”,积极促进对中美民间智库合作和科技合作的发展,为改善中美两国关系做贡献。
4.7 加强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的联系和合作
智库研究的思想创新,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学术界的思想,而我国学术界开展智库研究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加强智库研究与学术界研究的联系和合作,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和人员兼职等方面建立新的机制,形成两者互动的有效机制。
4.8 改革智库的评价机制,促进智库向国际化发展
坚持质量第一的智库评价标准,同时把研究议题国际化和交往国际化作为评价标准,激励和引导国家的智库建设把国际化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促进智库向国际化发展。
4.9 加强智库国际化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以研究议题和交往的国际化战略目标为指导,利用适合智库国际化发展的各种组织形式,加强智库国际化多学科、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后继的年轻人才队伍。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纳海外智库专家优秀人才。
4.10 改革对外交流的管理制度
2015年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改革簡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交流、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19]”如今,一些审批制度反而复杂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教授贾庆国在2021年两会提出《关于改进对专家学者对外交流管理工作的提案》,指出近年来,一些部门出于种种考虑,纷纷出台政策,加强了对专家学者对外交流的管理,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收回了部分单位举办国际会议的审批权限;二是强化了对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的审批要求;三是扩大了专家学者对外交流的审批范围;四是提高了专家学者对外交流的门槛和成本。上述做法大大增加了专家学者对外交流的难度,影响专家学者对国际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建议的质量,不利于专家学者讲好中国故事[25]。贾庆国建议下放国际会议审批权,纠正对专家学者对外交往工作的过度管理的做法,对专家学者对外交往实行区别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专家学者开展国际交流,以提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质量,更加便捷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6]。
参考文献:
[1] 朱旭峰, 礼若竹. 中国思想库的国际化建设[J]. 重庆社会科学, 2012(11): 101-108.
[2] 任晓波. 科技智库的国际化发展[J]. 竞争情报, 2020, 16(3): 51-56.
[3] 任福兵, 李玲玲. 智库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J]. 现代情报, 2017, 37(9): 3-8,15.
[4] 任福兵. 智库国际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 现代情报, 2017, 37(1): 13-19.
[5] 丁明磊. 科技创新智库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7(3): 16-19.
[6] 吴田. 中国智库国际化: 主体分析与路径选择[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05-23(2).
[7] 刘思妗. 中国智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3): 56-64.
[8] 柯银斌, 吕晓莉. 国外智库国际化成功经验及启示[J].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5): 48-55.
[9] 戴琦, 袁曦临. 议题设置推动智库国际化发展的实证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19, 40(3): 19-26.
[10] 胡薇. 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本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日本问题研究, 2019, 33(5): 74-80.
[11] 柯银斌, 吕晓莉. 智库是怎样炼成的·: 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12] 詹姆斯·麦甘恩, 理查德·萨巴蒂尼. 全球智库: 政策网络与治理[M]. 韩雪, 王小文, 译.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13] 薛澜, 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 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 科学学研究, 2006, 24(3): 321-327.
[14] STONE D. Think tanks and policy advice in countries in transition[EB/OL]. [2021-03-10]. https://www.adb.org/ 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156673/adbi-dp36.pdf.
[15] STONE D. Think tanks across nations: the new networks of knowledge[EB/OL]. [2021-03-10]. https://www.nira. or.jp/past/publ/review/2000winter/07stone.pdf.
[16] K·LLNER P. Think tanks: their development, global diversity and role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EB/OL].(2011-11-06)[2021-03-10]. https://www.files.ethz.ch/ isn/136573/gf_international_1106.pdf.
[17] 王莉丽. 从“智库公共外交”看智库多元功能[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4-11(A04).
[18] 周慎, 赵彦云, 朱旭峰. 智库外交及其行为实践: 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功能、角色与活动[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0, 5(5): 1-8.
[19] 新華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4): 4-8.
[20] 新京报. 《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国智库数量居世界第二[EB/OL]. [2021-02-01]. https://www.bjnews.com. cn/detail/161217725915343.html.
[21] 张骥, 方炯升. 中国外交安全智库国际话语权分析[J].国际展望, 2018, 10(5): 75-94, 160.
[22] 贾宇, 张胜, 王斯敏, 等. 立足高端 服务决策 引领发展[N]. 光明日报, 2016-12-01(16).
[23] 凤凰网评论. 王莉丽: 中国智库发展目前存在四大问题[EB/OL]. (2019-01-31)[2021-03-10]. https://pl.ifeng. com/c/7juNYVFTub2.
[24] 王文. 调动“百万大军”: 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1): 12-21.
[25] 北大教授两会提案呼吁: 过度管理带来危害,限制专家对外交流已超出合理范围[EB/OL]. (2021-03-07)[2021-03-17]. https://mp.weixin.qq.com/s/Qd21bCpDM46Gu7h5la_FZw.
[26] 北京大学统战之窗. 北京大学举办“聚时事·观热点”:全国两会精神解读报告会[EB/OL]. (2021-03-24)[2021-03-29]. https://tzb.pku.edu.cn/xwzx/tzdt/351979.htm.
Thought Innovation and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Fan Chunliang1,2
1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2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 t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so as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supporting n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nk tank. First, it examines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 Second, it analyzes the demand of global issues,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Chinese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Result/conclus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nk tanks a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topics and exchan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in task of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ink tanks is to provide a new thought source for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governance,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o promote the challen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en suggestions.
Keywords: think tank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ink t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thought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