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经历“开放探索”的过程

2021-05-31黄英俊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主体性

黄英俊

【摘要】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弱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成败,但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却是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开放探索”的训练,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下面笔者以“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为例整理成文,期盼得到大家宝贵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主体性;开放探索;数学改进

一、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是湘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的教学提高内容,它很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对该内容的教学,笔者大体上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1:设计2道填空题:由反比例函数(2道题的k值分别是6和-4)图像上的一点分别向坐标轴作垂线,则它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在此基础上,教师概括出一个结论,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设置2道例题精讲,4道练习巩固.

环节3:师生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堂结束后,从“练习巩固”“课后作业”的反馈来看,学生完成中档题的正确率较高,对此知识已经能够较好地掌握.

但是,在做“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时,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所求图形面积究竟是k,还是|k|?是|k|,还是|k|[]2?特别是不知道何时运用“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想.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的图形结构特征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二、教学改进后的课堂设计

再次讲授本节课时,笔者仍采用原有教学设计环节1的两个问题.

问题1:如图1,已知点A在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上,AB ⊥ y轴于点B,AC⊥x轴于点C,则阴影部分S矩形ABOC的面积为.

问题2:如图2,已知点A在反比例函数y=-4x的图像上,AB ⊥ y轴于点B,AC ⊥x轴于点C,则阴影部分S矩形ABOC的面积为.

在解决这2道填空题时,教师强调求解的中间关键过程,设A(a,b),S矩形ABOC=OC·AC=|a|·|b|=|ab|,其关键就是利用线段与点的坐标的关系.随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一般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你们能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提出:如果我们将解析式y=6x或y=-4[]x变化为一般式y=k[]x(k≠0),其结果有怎样的规律呢?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容易计算出结果并发现规律:由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的一点分别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均为|k|.由此引出课题.

教学到此,笔者并没有带领学生进入例题环节,而是提出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

(1)你能画出一个在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中的图形,并求出它的面积吗?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

(2)把各自画的图形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做一做,并说出你是怎样画出图形的,又是如何求出图形的面积的.然后选出本组认为最有代表性的图形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

(明确任务后,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等各小组组内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班级交流分享环节.

代表小组一:

学生1: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3.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1: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教师:你们是以哪一边为底?随便以哪一条边为底都可以吗?

学生1:我们是以AB或CD为底,以OB为高,而不是随便以哪条边为底.

代表小组二:

学生2: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4.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AB·OB=6.

代表小组三:

学生3: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5.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AD·OD=6.

代表小组四:

学生4: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6.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AD·OD=6.

代表小组五:

学生5: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7.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5:根据双曲线关于原点对称的性质可知,OA=OB,而△OBC与△AOC同底等高,故S△OBC=S△AOC,又根据S△AOC=|k|[]2=3,可知S△ABC=6.

代表小组六:

学生6:我们小组推选的图形如图8.

教师:说说你们的思路.

学生6:我们小组认为,根据双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可知,OA=OB,而△OBC与△AOC同底等高,故S△OBC=S△AOC,又根据S△BOC=|k|[]2=3,可知S△ABC=6.

显然,六个小组都运用了S矩形ABCD=|k|或S△AOC(或S△BOC)=|k|[]2求具有特殊條件的图形的面积.此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请大家分析以上4个代表小组所画的平行四边形中,到底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运用S矩形ABCD=|k|进行求面积.有了前面的操作讨论,学生的归纳总结会顺理成章.总结:这些平行四边形中有一组对边是平行于x轴且其中一边在x轴上,或有一组对边平行于y轴且其中一边在y轴上;还发现求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利用同底等高转化为图1所示矩形的面积.

继续探索,反比例函数图像中什么样的三角形的面积也等于|k|?

以上处理经历“开放探索”,明显比教师直接归纳的耗时要长,但学生比以往更加主动,更能积极思考,对这些特殊图形的特征结构更能深入理解,更能有效地化解难点.

三、前后教学实践的对比分析与反思

1.此前的教学,教师更习惯直接给出结论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对某些重要结论的教学,有些教师往往是快速给出结论,然后挤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更多的题目.像本案例中的教学环节1,师生一起计算2道填空题,然后很快总结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记忆.这样的做法,课堂组织很顺畅,效果也不错,但是,学生对知识只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中,对其本質没有深入理解,无法自主建构知识,从而造成在综合运用中难以熟练变通.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不断地被动接受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此前的教学,教师更多地“牵手”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如教师.所以,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在前面牵着学生走,带领学生一问一答去解决问题,这样做没有激发学生、助力学生,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教师时常发出“明明是讲过了,学生就是不会”的感慨与无奈,以致教师的身心付出换不回高效的教育效果.

3.本次教学,教师更注重结论的生成过程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努力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思知识的来龙去脉,说问题的逻辑推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研究精神;学生合作探究,优化思维过程;学生自主创造,提高学习能力.所谓注重结论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师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疑处,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生成过程不惜时、不惜力,从而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的理解性学习.

4.本次教学,教师更多地“放手”

数学教育“应给学生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亲自去发现”.所以,教师应当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完全可以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去创造,让学生经历“探—悟—再探—再悟”的循环过程,进而直达数学的本质、核心,使得知识、技能、方法得以落实,这样的过程,教师无须替代,只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次的数学活动组织成有“美丽看点”的旅行,激发学生“火热”的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生成数学智慧.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