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高校音乐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新探索

2021-05-31沈文韵

艺术评鉴 2021年7期
关键词:舞台实践课程创新室内乐

沈文韵

摘要: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使音乐实践课程的线上教学反映出实践平台的单调及云端资源的失衡,而以室内乐为首的音乐实践课程亟需重视音乐的技能实训及舞台呈现。面对过往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单一存在的内心听觉不丰满、演奏基础不扎实、课堂反思力不足、音乐作品社会传播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重新建构4个教学模式和2个舞台活动板块,以课堂教学良性交互舞台实践,以云端合奏新方式拓展室内乐演奏时空,或许可在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下充分达到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目的,发挥音乐实践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关键词:室内乐  舞台实践  云端合奏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94-07

室内乐是一种由几件乐器合作完成的传统合奏形式,少则两三人,多则几十人,因而,《世界大百科全书》对它的定义是:“为音乐家的小团组而写的一种音乐”。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的《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是为热爱音乐的同学量身定制的公共艺术实训选修课程,课程主体由课堂演奏与舞台实践等两部分构建而成。课程从基础训练出发,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演奏艺术修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和表演实训来提高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表达能力以及对其他声部的感知程度,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创新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热爱音乐艺术的实践者。

课程教学安排自2018年开课以来一直以理论性与技术性相融合为特点,采用任务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每个学期都设定非常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舞台实践计划,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分声部检测、合奏練习到舞台实践等。本文以该课程为研究对象,旨在重探后疫情时期音乐实践课程在“互联网+”趋势下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效,最终实现高校音乐实践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一、室内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活动模块

随着“互联网+”理念在高校教育范畴的不断渗透,在各高校音乐教师与业界音乐同仁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就室内乐这门实践性极强的音乐演奏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开辟出一条推陈出新、不断优化成长的音乐实践与教学之路。课程全力贯彻4个教学模式与2个活动板块,以实践为主体、以讲解为协助、以舞台代替讲台、以排练交替反思,努力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学生音乐涵养、审美情操、舞台实践的高效培养。

(一)《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注重学习态度 夯实演奏基础

室内乐演奏是个性转变为整体的艺术,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是室内乐合奏中每位演奏者追逐的目标。音乐本身是一门表演的艺术,而表演的最大优势是它物质或身体的参与方式——直接参与音乐生产而获得的深刻的整体感和自我感,整体感即是共性的表达,而自我感来源于个性的体悟。在课下独自练琴的过程中,个体会因技能程度、练琴习惯、风格把握等各种因素形成不会完全一致的演奏状态。而在合奏的课堂中,则需要全体演奏员集体对谱面音乐整齐划一,其中包括每一个音符的弓法与气口、每一个装饰音的时值、每一个力度的强弱幅度等等,这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点滴都需要全体课程学生通过不断练习、不断聆听从而最终实现音乐的平衡与统一。这就相当于独唱歌手与合唱歌手的区别,合唱艺术同样需要演唱者以最严谨的方式歌唱每一个音符,弱化个性的表达,才能达到作品所期许的整体性。若每位学生在练琴过程中保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并重视每一处细节的表现,就能获得更高的专注力和表演技能,因此,促使其表演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夯实演奏基础。

唯有严谨学习态度、夯实演奏基础,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整体演奏水平。这种教学相长、个体和团体携手并进的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个人乐器的演奏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整体的综合合奏能力。

2.加强音乐实践 增进合作意识

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利奥特非常在意音乐表达中实践的重要性,他曾阐述过音乐教育的实践观:“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是一种实践的艺术,任何音乐都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展现出来;如果没有表演,那就没有音乐的存在”。而《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就是这样一门强调音乐实践与舞台表演的课程,以室内乐演奏为载体的实践课堂,发挥了艺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性,让学生在器乐演奏中逐步感知美、陶冶心性;在体悟美的过程中重构音乐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音乐素养,最终达到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音乐实践并不等同于技能训练,它更承载着音乐审美、文化熏陶的培养目标。音乐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从夯实演奏基础升华到音乐情感的体验、表现,这强化了音乐实践过程中的音乐性。

此外,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要对群体和社会有责任感,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训练相结合,这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共识。室内乐课程发挥本校的传媒特色,采用音乐作品排练、演出的组合联动将各种艺术形式高效结合,乐器表演、音乐录音、播音主持、转播摄像、舞美灯光、新闻编辑等都能融合一体,学生积极承担舞台实践责任,并在合作中逐步完善素质教育。课程的舞台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增强了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创造能力。

3.拓展艺术思维 碰撞新型创作

音乐的演奏者与音乐指挥一样,是依托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乐谱,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在诠释音乐的过程中进行艺术性的修饰与加工,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在艺术实践中,理解、表现、再创造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影响、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为了提升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课程在演奏训练的基础上还会培养学生改编再创作的能力,即根据现有的编制条件,自由组合团队,鼓励他们对传统的音乐作品进行重新编配。比如2019年浙江传媒学院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混合室内乐作品《Adagio For Strings》就是学生思维碰撞后产生的优秀改编作品。原作是由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巴伯在1936年创作的弦乐作品,音乐风格如泣如诉,缠绵悱恻,而改编版本保留了原安魂曲的忧伤基调,副题部分在原作品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电子乐的元素,将乐曲逐渐推向最高点。高潮部分采用了现代渐进浩室(Progressive House)的舞曲风格加以重新演绎、递进、发展。3把小提琴和1把大提琴的舞台呈现,尽可能地还原了作品的古典原貌,同时又加入打击垫设备(Launchpad)以及电子鼓等现代MIDI乐器交融弦乐组进行现代诠释,乐曲最终以弦乐和经典的八位电子(8Bit)音色交错收尾,浓郁的现代电子音乐元素与严肃优雅的古典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合交织在一起,给听众带来了丰富享受。

混合室内乐作品《Adagio For Strings》的编曲者刘润达是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录音艺术专业18级的学生,谈到该作品的编曲时说:“我与音乐的缘分来自于我的少年时代。我自幼学习小提琴,在15岁因为机缘巧合接触电子音乐而开始了音乐创作的自学,这一切都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从小学琴的经历更让我能专注音乐的纯粹表达与传播的力量,给予我启迪与激励。我会一直把编曲这件事做下去,把更多的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

如此看来,学生通过自己改编、创作音乐作品的方式,是课程创新能力和思维拓展的综合体现,更强化了音乐实践中音乐素质的重要性。如何将学生的奇思妙想巧妙融于室内乐演奏中,树立拥有古典元素的室内乐演奏风格,这是课程教学未来的追逐目标。

4.落实实践互联 激发课堂反思

落实实践互联是《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的重要举措,比赛和演出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劲动力。多样化的音乐实践课程需要打破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应当包含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社会实践等,使之最终达成实践互联。课程除了给学生提供校内演出、校内外比赛的机会,还以一年一度新年音乐会的形式进行最终课程舞台实践的成果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展示自己,并在演出结束后通过视频回看的形式激发师生课堂反思。

课堂反思的方式是寻找舞台实践与课堂合奏的差异性,学生要有一个学习的反馈,老师要及时地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从舞台呈现中了解学生最真實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演奏技术上可以得到更多的完善与提高。舞台的表现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得到真实的检验与反馈,教学方式上则得到更大的交互与突破。较之传统音乐课程而言,“实践性”音乐课程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才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端正的学习态度及精雕细琢的教学实践,舞台实践交互课程反馈,演奏能力才能不断长进提升,这不仅造就了团队合作的精神,还加深了师生的教学互动,最终彻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课堂反思。

(二)《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的活动模块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1.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模块

作为一门强调舞台实践的音乐课程,《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不仅要夯实课堂教学,更要积极深入地加强舞台实践。舞台就是教学的检验标准,它既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更是教学内容如何设置的建议者。从课堂走向舞台,如何成熟展现舞台演奏风范,如何高效展示课程学习成果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模块中的重要内容。本模块设置了舞台实践环节,结合课程教学中音乐会礼仪的讲解与渗透,就舞台演出中的着装、进场、演奏、谢幕、返场等礼仪进行不断规范。课程还需在几个特定阶段完成以演出标准而设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校级新年音乐会、校园快闪、迎新晚会等,以此作为教学的阶段性考核成果。

2.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模块

《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不仅要将学习成果在校园内展现,传播校园文化,承担艺术使命,也同时应具备社会化、当下化的舞台实践能力。因此,走出课堂,面向大众并服务于社会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模块至关重要。这个模块建立在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模块反馈良好的基础之上,从而完成进入到社会范畴的舞台实践活动,它涵盖了高校之间的音乐交流演出、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器乐普及音乐会、讲座以及浙江传媒学院承担的各类艺术基金舞台活动展演等。通过完整多样的舞台实践,让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增强学生的演奏能力与舞台自信,提高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完善了课程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以上两种活动模块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做到在教学中注重舞台表达,在舞台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良性交互。

二、室内乐课程的云端教学模块新构

疫情期间,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依据教育部发布的《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浙江传媒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应急走上了全面的线上教学之路,为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催生出新的实践课程教育形态。面对实践平台的单调及云端资源的失衡带来的实践课线上教学的问题,《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在原有的4个教学模式与2个活动模块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云端建设,力图在教学模块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其形态体现在线上学习、公开专家演奏课、学习与交流群建设、作品在线收听、线上音乐会观看、在线答疑、云端合奏录制等功能。借助教育技术的进步,云端教学模块的重新建构,使线上线下教学领悟到了较好的互动学习方式,继而充实了音乐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块,达成了卓越音乐资源的共享,给予课程新的生机,最终让音乐奏响云端。

(一)线上预习

疫情期间的教学模式,就是要依托“互联网 +”技术,借助“超星学习通”等相关网络平台,建设“音乐资源库”。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与课程相关的多项作业,摆脱时空限制,多终端上传课程内容,教师再将有效资源归纳汇总,师生共建“课程资源库”,例如:

1.电子版本的音乐乐谱(总、分谱)

2.艺术家公益视频及网络直播课

3.音乐家、音乐作品相关的教学参考书、视频

4.音乐作品经典原版音、视频资料

5.指导教师的演奏示范视频

6.专业乐团线上音乐会

7.相关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例如打谱软件、音乐编辑软件、练琴软件、视频剪辑软件等

所有资料均实现师生共建、资源共享。线上预习以老师的示范视频、技巧说明以及对应的谱例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附加专业乐团线上音乐会综合提升音乐素养,让学生不仅能从优秀的示范中学习音乐技能,还能聆听音乐会滋养心性,提高艺术审美。“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与完善开发了更多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可能性,师生亦可随时补充扩建,所有资源均服务于学生的课程预习与回顾。

(二)线上面授与实践

传统的室内乐合奏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只能面对面地在排练教室交流,教学评价的机制也较为传统。疫情期间,依托“云”技术,师生可以在线上建立互动交流空间,通过微信、钉钉、腾讯会议、超星、一起练琴吧等云端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与实践。课程的主要授课模式是由老师先在线上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线下进行演奏训练后将录制的演奏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的云盘或互动空间,老师再针对视频进行纠错与综合提升,最终实现线上面授与实践答疑。课程最终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与交流等,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三)线上云合奏

完善线上视频的资源建设和线上面授的答疑解惑无法最终实现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疫情期间学生同样需要有展现自我的舞台。线上云合奏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开拓新思路,克服设备与距离的双重困难,推进作品的云端录制,在屏幕上搭建起新型舞台。为了保障疫情期间课程的顺利进行,课程组先行试验了室内乐重奏作品《祈祷》《欢乐颂》,也是希望通过云端合奏的方式,传达社会性的共同抗疫祈愿,期待音乐与爱重逢的时刻。线上云合奏需要每位演奏者在各自家中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够在内心深处感知到合奏的立体和声感,达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室内乐作品在规定相同速度的前提下,力求每一位学生都严格按照分谱要求录制各声部的演奏视频,再通过后期音画同步的方式剪辑、合成,最终呈现完整的线上云端合奏作品。一段仅几分钟的音乐作品视频,前后需要历经长达1个多月的沟通、录制、修改、再录制、剪辑、混音、合成等工作,实属不易。线上云合奏展现了师生克服困境、团结一致的意愿,也增进了课程师生的凝聚力,更拓展了课程云端教学舞台实践活动模块更多的可能性。

(四)移动微展示

移动终端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改变了音乐传播的速率与表达,也在影响着年轻学子的音乐审美观念。该模块旨在通过构建移动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广音乐艺术活动及相关信息,给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云端课程建设的四个教学模块均具有层层推进、相互牵引的作用,例如第三模块中制作完成的“云端合奏”录制视频,最终可上传移动终端,在云平台进行展示,而作品所获得的评价方式有自评、他评等多种,每位学生的评价伴随着课程的学习与视频的媒介推广,实现的是一个“动态”转变过程。

三、室内乐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创新

新冠肺炎的疫情突发推动了高校在线教学的发展,也促使着音乐实践课程教学的不断突破。得益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云平台的深度整合,科技与音乐教育相互交融,使得室内乐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得以创新,能更科学地处理好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毫无疑问,创新也是后疫情时期高校音乐实践课程的必经之路,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践课程利用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的拓展打开了舞台实践性课程的新思路。以室内乐为代表的音乐实践课程,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聆听到所学音乐作品专业、权威性的优秀演绎版本,学习乐器的基本演奏技法、作品音乐风格等,同时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观摩自己与其他同学上传的音乐视频,互相学习,良性比较。以上形式的互动增进了学生、老师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聆听优秀音乐会,达到课程学习的课外扩充,最终实现音乐美学价值观的丰满与完善。如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和“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举办的中央廣播电视总台《云端艺术季》云展演就是后疫情时期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课外学习内容的新渠道,也是搭建感知美的新媒体方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的获得震撼观赏体验,零距离接触全中国最优秀的乐团,直观感受音乐舞台艺术的精彩与魅力。

(二)云端合奏打破传统合奏形式

云端合奏是疫情出现后的新现象,也构成了疫情期间“没有演出的舞台艺术”新形态。疫情造成了校园及剧场演出、舞台活动的暂停,使得音乐表演课程暂时丢失了传统表达的实践媒介,这也促使课程开始主动寻求云端平台的分享与传播,实现课程作品的最终表达。疫情期间线上演奏视频的教学与录制,经过后期云录制时空重构出合奏作品,打破了传统点对点单一的音乐合奏形式,演奏者与聆听者均可在线上建立互动交流空间,这一举措提供了多样化的音乐体悟,拓展了室内乐演奏时空。

云端合奏的意义,是为课程教学方法带来了新机遇,激发了师生的学习潜能及合作创新意识,而优秀的抗疫作品就是这一特殊时期带来的教学形态产物。“以艺抗疫”,相约“云端”,课程让学生用音乐助力,屏前有情,屏后有爱,云端合奏不仅提升了学生审美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还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是一场心灵的洗涤,更是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也许未来云端合奏的形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舞台实践艺术,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音乐聆听中的仪式感来源于现场,它是在线播放无法获取的体悟。但是,疫情期间的云端合奏,充分折射出积极能动性的色调,课程师生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充满探索意义的形式也给予我们音乐实践课程丰盈的信念,去期待未来线上、线下舞台实践及演出的更多可行性。

(三)合理选择实践活动板块

随着网络直播的逐渐兴起与智能媒体的飞速成长,网络直播逐渐扎根于年轻一代的生活,成为他们不可或缺地感知社会的渠道。将网络直播与舞台实践结合是课程创新的新思路,此举把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模块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模块融会贯通,打破了传统音乐会的传播效能,同时也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场地、人数的限制,实现了更广泛的社会功能。课程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联动在线观看与回放功能,使之成为可循环的资源库,实现社会与教学的模式互联。此外,在舞台实践过程中选择课程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应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传统作品,促使教学内容时代化、当下化,符合时代与社会的共同需求。

就未来发展而看,侧重线上线下的教学交互体验是“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针对舞台实践性课程而言,可以利用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一个不可想象的舞台。例如《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2019年的汇报演出“浙江传媒学院交响乐团2019年新年音乐会”共有8万人次观赏演出,这是现场音乐会无法企及的,可见它的影响不可小觑。

(四)拓展演奏者内心听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如何培养学生在演奏作品时的内心听觉,一直是室内乐课程的最大难题。通常,在音乐演奏过程中,人们的听觉比较细腻,演奏者既要有主观上的情感投入,又要有理性客观的自我节制。在传统的合奏课中,每个学生课下只能学习自己声部的乐谱,很少能在私下练琴过程中建立起和声的概念。而室内乐演奏中的每个声部都各自独立,同时又互相融合,一个声部有时是主要的声部,有时又是次要的,这需要每位演奏者在内心构建起整体的音乐轮廓。回归到课堂中,学生在保证自身声部良好完成度的同时还需关注合奏中其他声部的音响,从而在合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技术及音响平衡。只有不断地统一彼此的速度、力度、音色、呼吸等,才能演绎出更完整、更丰满的音乐。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每位同学不仅可以反复聆听自己声部的音乐片段,也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下载他人声部的音、视频反复聆听,确保在合乐前进一步了解各声部之间的关系,感知音乐的整体性。这种学习方式是一个很好的转变,摆脱了平日单一的传统练琴模式,丰富了疫情期间线上音乐课程的课堂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内心听觉,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思维,也重启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与认知,高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听觉能力。

以上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均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经过了阶段性的努力,课程获得了如下的成绩:

1.社会影响力

自课程开课以来,每年在浙江传媒学院进行1-2场专场新年音乐会,持续拓展艺术实践舞台,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类舞台实践活动,如校毕业典礼、迎新晚会、社团联展演、社会实践分享晚会、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国家社科基金祠堂音乐汇、改革开放40周年“润乐”联合交响音乐会等演出,并于2020年在网易云平台发布了由课程全体学员演奏的浙江传媒学院新年音乐会专场专辑。课程采用两种活动模块积极展现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良性交互,让学生有更多接触社会、理解社会、融入社会、回馈社会的机遇,在融合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课程疫情期间完成的“云端抗疫”合奏作品收入浙江传媒学院“艺稻”青年艺术创想周——2020毕业嘉年华云尚展中,作品视频还发布在浙江传媒学院官微、浙江传媒学院交响乐团官微、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天目新闻、浙江新闻、浙江音乐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得到了更多媒体的极力推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有数以万计的点击播放率。音乐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用音乐实践表达了艺术精神,传播时代使命,发挥了艺术教育润人润心的作用,也实现了音乐实践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2.教学成果

随着《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的深入展开,研究团队多次获得校级和省、厅级研究项目的支持,先后参与了校级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云端合乐”在<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创新与探索》、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四课堂联动、五位一体”的公共艺术教育创新探索与实践》、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时空重构:高校公共艺术云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课程微课视频曾获得浙江传媒学院微课比赛二等奖,课程室内乐作品也曾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甲组二等奖。上述所获的教学成果,最终受益的是教学对象本身。作为高校的美育教师,应在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学习环境的同时,倡导主流价值观,突破传统的美学课堂,以交流团体等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提高交流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美学价值观的树立。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最终是为了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传媒类人才培養的重要阵地,推进新时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性艺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浙江传媒学院的《室内乐合奏与舞台实践》课程在4个教学模式与2个活动板块的教学实践互联基础上,结合疫情期间云端模块的新构,高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学生的学习为根基,以教师的讲解为协助、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以舞台代替讲台、以排练交替反思,积极拓展线上学习资源,为课程充实了教学储备,完善了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反复学习与思索、相互聆听与沟通、云端观摩与实践,达到学、思、悟的结合,最终实现音乐的云端奏响。云端合奏也打开了音乐实践课程的探索之门,为后疫情时期音乐舞台实践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互联网+”的模式已经在教育领域普遍运用,突发的疫情事件则加速了高校在线教学模式的发展,而室内乐这门强调音乐舞台实践的课程更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强大资源和共享优势得以发展。音乐教育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室内乐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加以总结,希望能为音乐舞台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规划输送新的研究养分,并对同类型实践课程的音乐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这不仅是对舞台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更是后疫情时期科技发展和文化教育相互交融后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1]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03):153-154.

[2]戴维·埃利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冯裁處.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94.

[4]王欢.论室内乐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J].中国音乐,2007(01):213-214.

[5]谢秉元,高扬.试析课程改革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管理与创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报),2013(01):158.

[6]解骏.民族室内乐课程“4+2”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33.

[7]张兆麟.互联网+舞台实践课程的创新思考[J].北方音乐,2020(04):249.

[8]卢懿.媒介美育概念创新与实践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4):72-76.

猜你喜欢

舞台实践课程创新室内乐
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我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分析
舞台实践对戏剧表演的重要性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论地方戏曲现状与人才培养
浅析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的舞台美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湖南花鼓戏曲表演对民族声乐舞台实践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