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戏曲现状与人才培养
2016-10-27宋子根
【摘 要】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戏曲艺术的主流历史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面对戏曲非遗的传承与延续,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仍是我们戏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课堂教学;舞台实践;口传心授;“教、学、演”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38-02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的国宝、国粹,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全国戏曲院团演出门庭冷落,而专门培养戏曲人才的学校也不容乐观,生源越来越少,戏曲艺术的主流历史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逐渐被多元化的各种艺术门类所排挤、所取代,成了艺术中的“弱势群体”。
一、戏曲的不景气和人才培养现状
豫剧是河南戏剧的第一大剧种,也是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它以河南话(中州语)为语言基础,具有浓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听,好学,好唱,剧情通俗易懂,可谓雅俗共赏,也正因此豫剧受到普遍欢迎。不仅在本省,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无论剧团数量、剧团分布,还是从演出人员、演出场次上来讲都一直是全国之最。而就是这样一门优秀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传统艺术,同样在这个经济迅速增长,意识形态飞速变化的时代慢慢被边缘化。
从豫剧团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来说,在我国剧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隶属于政府,一种属于民营。依靠政府的分为全供和差供两种;民营团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私立剧团。目前,原河南省一、二、三团统一合并为河南省豫剧院一、二、三团,后又成立了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近两年国家加大了扶持力度,经济效益尚好。可县、市级院团虽有政府扶持,但大多是差供单位并已推向市场,日子不太好过,民营剧团主要靠市场打拼,自负盈亏。但民营剧团虽然规模小、不成气候,却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演出团体。总体来说,大多数剧团的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
政府一直在戏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针、财政补贴等方面扶持剧团的发展,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推广戏曲,其中不乏有显著成效的。像近几年推出的由政府买单,剧团送戏下乡,既让广大农民辛苦劳作后欣赏到艺术家们的风采,又调动了剧团演职员工的积极性,工资基本有了保证。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推出,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高收视率繁荣了豫剧,为河南地方戏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过,表面上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是,戏曲从业者的命运似乎没有太明显的改变。
就戏曲的人才培养现状来说,更不容乐观!戏曲人才培养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受戏曲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各大戏剧院团资金不足、生存困难。培养戏曲专业人才、专为剧团输送学生的艺术学校,也因周期长、成本高、投入大、见效慢,使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生源逐年在萎缩。就河南省来说,原有二十余所艺术学校而今合并、撤销后仅剩几家坚持招收戏曲表演专业,报考的学生却是屈指可数。
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一直坚守戏曲人才培养的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崔派艺术为代表的崔兰田大师作为一面旗帜,其崔派艺术掌门人、全国十大名旦之首张宝英兼任学院名誉院长并被聘为客座教授;豫剧唐派艺术掌门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贾廷聚也常被邀来校讲学;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崔小田也为学校名誉校长,他们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更多的余热和能量。近几年,学校依托校企合作、互利共赢,以培养传承与创新的新一代戏曲演员为核心;以学校文化艺术部戏曲教师、豫剧唐派艺术传承人宋子根为责任人,筹集社会资金五十余万,成立了实验豫剧团;以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以师带徒,“教、学、演”为主要手段;以流派代表性经典剧目为纽带;积极构建戏曲人才成长规律与现代教育主张相契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戏曲人才“教、学、演”的培养模式
学校与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安阳市唐派艺术研究院等知名团体合作,签订培养、实践协议。以订单培养的形式将学校教育与师徒口传心授教育融合,共同探索戏曲人才“教、学、演”的培养模式。学校招生与收徒对应,共同选人;教学与实践对应,合作共育;力图通过合作,培养适应新时期戏曲传承与发展需求的表演人才。近几年为安阳市豫剧团订单培养演员、演奏员数十人,剧团加入了新生力量,填补了新老更替、青黄不接的窘况。这种师徒面对面、甚至一对一授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演出相得益彰,效果甚好。学校与安阳市唐派艺术研究院联合,由学校戏曲教师带领戏曲实验班参与实践演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与剧团、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若即若离,如有演出戏曲实验班即刻随团出发,结束演出即回课堂学习,这样师生同台献艺,边学边演,教学相长。
课程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过程要素。我们将学校原有的相对单一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每月剧场汇报,常年带团下乡为基层农民演出的“教、学、演”引入教学,强化了剧目课的实训中心地位,以大型剧目折子戏演出为主,带动基础功的训练,形成了以贯穿全程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了以“教、学、演”三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戏曲传承人承担着薪火相传、延续剧种血脉的文化职责和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在教改实践中,定期举办“戏曲艺术大讲堂”、“戏曲技术练兵月汇报”,特别邀请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逯兴才,著名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贾廷聚,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崔派艺术掌门人张宝英、崔小田等名家到学校传经送宝。选择戏曲活态传承不同风格的几个代表性人物,在守住传统与时代创新的意义上,完成非遗传承的共同使命与担当。通过戏曲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显性课程,以及剧目实践汇报展演的剧团文化等隐性课程的作用,开展以戏带功、学演结合、师徒传授、继承经典,使“教、学、演”三位一体相结合的戏曲教学初见成效。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成效
通过师生同台献艺“教、学、演”三结合新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找到了一条既有别于传统师徒授受的科班制,又不同于常规艺术教育模式的新路径。
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河南省戏曲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有良好的戏曲教育传统。以张宝英为代表的崔派艺术在流派传承上,成为河南戏曲的一大亮点。以唐派掌门人贾廷聚为代表的唐派艺术,更有“十生九唐”之艺术魅力。两位艺术家目前被聘为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豫剧团艺术顾问和名誉团长,其弟子宋子根又是唐派艺术第三代佼佼者,作为学校实验豫剧团团长,他也为传播戏曲、弘扬唐派、带徒学习、传授技艺,做着不懈努力。这样名人名团强强联合的优势有助于非遗剧种传承,更有助于学校豫剧传承的新一代戏曲人才培养。
通过流派继承,完成了原汁原味的剧种传承功能。通过《包青天》《寻儿记》《三哭殿》《辕门斩子》《大明惊雷》等剧目创作,丰富了传统剧种的时代特质,强化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审美。通过主教老师的口传心授、演出团队的整体作用和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传统戏曲基本技能的同时,涉猎流派以外的戏曲特征,强化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经过短短不足两年的探索,校团合作培养戏曲人才新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是,面对诸多不利于戏曲发展的因素,相信在国家政策对传统艺术加大扶持力度后,戏曲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面对戏曲非遗的传承与延续,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人才仍是我们戏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继续坚守与担当,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