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益多师 自成一格
——黄独峰绘画艺术分析

2021-05-31奚小军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画派海派张大千

奚小军 , 王 平

(1.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杭州 310053;2.内江师范学院, 内江 641199)

黄独峰号榕园,又号五岭老人,广东揭阳人,岭南画派代表画家,大风堂传人,是近代十分突出的绘画大家。黄独峰一生转益多师,先后拜海派邝碧波、岭南画派高剑父、大风堂张大千为师,集三家艺术之大成,终成个人面貌。转益多师,自成一格。黄独峰在传承和创新中国画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对我们当代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较大启示。以下试就黄独峰的转益多师历程和绘画特点作简单的梳理和探析。

一、转益多师

(一)初入海派

黄独峰自幼喜爱绘画,但生在商贩之家,家庭并没有培养他绘画的意图,只希望他在“自己的小店里做伙计”,帮补家用。幼年的黄独峰只有“按自己的兴趣东涂西抹”,自学绘画。1929年,16岁的黄独峰因志于丹青,放弃家人望其从商的希望,拜揭阳同乡邝碧波为师,学习绘画,开始正式的学艺生涯。虽地处岭南揭阳,但邝碧波学习的是江南任伯年的艺术。任伯年是海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其绘画有浓郁的海派风格。海派是在鸦片战争后,因上海开埠经济发展后,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画家群体。他们以卖画为生,艺术风格受到商业化和大众化的影响,从观念到形式已经与“孤芳自赏”的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变化,世俗化倾向明显。为了贴近大众审美需求,以任伯年为代表的海派画家,注重吸收民间艺术、金石艺术甚至西方艺术所长,开创出了“雅俗共赏”的海派艺术,受到世人欢迎。可以说,海派艺术比起传统文人画,更加贴近大众生活。在邝师的引导启蒙下,黄独峰主要对任伯年的花鸟画艺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将任伯年一路的海派艺术精华继承发展,奠定了他后来在创作上色彩名丽、题材广泛及造型娴熟的绘画功力。跟随邝师学习,黄独峰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绘画基础,塑造了较全面的绘画能力,山水、人物、花鸟无不兼善,其中尤以花鸟影响最大,也奠定了他日后以花鸟画闻名于世的基础。正如黄独峰自云:“对于花鸟画来说,我是比较得心应手,其他还在摸索中。”[1]黄独峰天资聪慧,不到两年就将老师的艺术精华学透,且青出于蓝。邝师心知弟子的艺术才情,鼓励黄独峰走出家乡,到省城去寻找更开阔的艺术天地。

(二)名扬岭南

1931年18岁的黄独峰带着个人作品,拜见他仰慕已久的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黄独峰作品中透出的天赋受到高剑父的赏识,他被破格招入春睡画院,正式成为岭南画派弟子。兴起于广东的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是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他们较早接收西方教育,反对“直追董巨、规抚倪黄”的“摹古”风气,强调作品要脱离传统束缚,表现时代精神,开创了有别于传统绘画的新画风。作为岭南画派的领袖高剑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在绘画上,他以开创“新中国画”为目标,有着改革中国画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其艺术主张一是国画的折衷思想,希望通过“折衷东西”,借鉴日本画和西方艺术来改良传统中国画;二是注重写生,希望用西画的写实方法来为摹古的中国画注入新的生命。黄独峰深受高剑父的影响,其创作融合中西,注重写生,从精神到技法都被烙下了深刻的岭南派印记。在写生方面,自进入岭南画派开始,黄独峰将写生作为自己一生的艺术行为,造就其出众的写生能力,曾被齐白石誉为“写生妙手”。在创作方面,黄独峰以岭南画派折衷思想为指导,去寻求艺术的突破。他追随高师的脚步,研习技法,留学日本,用折衷中西的新艺术去改良中国画。正如黄独峰所说:“我自去春睡画院后,再去日本,乃为吸取新的绘画艺术。”[1]44

跟随高剑父学艺,让黄独峰画艺大进,名扬画坛,并逐渐成为岭南画派的一名得力干将,与关山月、黎雄才并称“岭南画派新三杰”。但是,黄独峰也逐渐看到了岭南派的不足。他认为,岭南画派“创新有余,传统不足”,想要个人画艺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笔墨的学习。正如黄独峰与海派大家谢海燕谈艺时说道:“写实要像高剑父那样自如,用笔要如吴昌硕那样古拙,用色当如齐白石那样对比强烈,气魄当有徐悲鸿那样雄浑,凡能集天下之大成者,日后必能自成一家。”[2]这段话表达了黄独峰内心渴望跳出岭南画派的束缚,用厚实传统笔墨的功力以求艺术全面发展的愿望,为他日后师从“集绘画之大成”的传统派大师张大千埋下了伏笔。

(三)入室大风堂

1948 年,经著名书画家陆丹林的引见,黄独峰在上海结识了张大千,两人相见谈艺,一见如故。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1950年,37岁的黄独峰毅然做出了一个震惊艺坛的决定,拜师张大千,正式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黄独峰改换门庭之举,被不少人认为是“数典忘祖”,为此他遭受极大的压力和误解。黄独峰曾回忆说:“当时许多岭南师友表示惊异,认为我已入高剑父之门,且卓有成就,何必去拜西蜀张大千之门,丢了岭南派的脸?”[3]但黄独峰胸怀坦荡,他不是背叛师门,而是为了弥补岭南画派艺术的不足,为了艺术上的突破与追求,毅然拜传统派大师张大千作为自己艺术进步的导师。正如黄独峰所说:“我后来拜张大千先生为师,就是要掌握传统艺术。张师之藏画也富甲天下,对传统艺术造诣之渊博,皆为海内外所公认。‘复古’问题是掌握传统,掌握基础。”[1]44正是因为黄独峰这一次所谓的“有辱师门”之举,使他以后的作品弥补了从前的不足。

成为大风堂入室弟子后,黄独峰不仅能够跟随张大千学习传统,也有机会临摹大风堂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浸淫在古典的国画世界,这让他获益匪浅。“黄独峰成了张大千入室弟子之后,便潜心与大师学画。那时张大千住在九龙,如果没有事情,先生一天到晚都要挥毫不停。当时已在南方画坛小有名气的黄独峰很受大师的器重。每次先生作画,独峰立在一旁眼追心记,体会画中精妙所在。并且他有机会欣赏和抄写先生画稿,还大饱眼福,临摹了张大千先生收藏的不少唐、宋、元、明、清古代名画。他抚石涛、石溪,抚八大,抚半千、玄宰,抚青藤、老迟,更进而抚宋元院画、敦煌壁画,按双勾白描是岭南派所不注意的,尤痛下功夫,澄心静虑 ,手摹心追,线条墨色,皆得仿佛。”[4]黄独峰画风大变,艺事大进,其绘画艺术在感性上和理性上都有了极高的认识。技法上注重回归传统,注重线条和笔墨的表现力,不再局限于肤浅的技法和表面的视觉效果,而是善于挖掘绘画的内在精神美。张大千目睹其画艺进步后,曾说黄独峰“过去打少林拳,现在打太极拳。”这句不无幽默的比喻,恰当地说明了大风堂对黄独峰艺术的深刻影响。

二、自成一格

黄独峰转益多师,一生出入海派、岭南画派和大风堂,集三家艺术之长,最终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黄独峰的绘画艺术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色彩沉着鲜丽

色彩沉着鲜丽是黄独峰艺术最大的特色之一,这与他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关系。海派绘画吸收民间艺术和西画特色,注重色彩对比和运用。而岭南画派折衷中西,特别注重色彩的造型表现力。从海派、岭南画派开始,黄独峰就注重色彩的运用,追求色彩斑斓的世界,作品体现出色彩明丽的特征,留学日本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正如他对身边朋友与同学谈道:“我有一个时期,就是1938年左右,我向周围的艺术朋友与同学说:……用色应当和齐白石那样对比强烈。”[1]44齐白石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源于民间艺术的用色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与日本民间艺术浮世绘有着相似性,这给了黄独峰较大的启发。黄独峰绘画用色开始从早期的海派、岭南画派、日本画转向了向齐白石学习。这段历程直到黄独峰遇见张大千,他的色彩观再次发生重大转变。张大千从青绿山水,到敦煌壁画,探求中国绘画色彩的源流,将高古重色融入绘画创作中,被誉为“用色最成功的艺术大师”[5]。拜入大风堂后,黄独峰对色彩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更加重视渲染和重色的使用。“黄老在用色方面,把岭南、传统、海派以及西画的特点熔于一炉,再加以提炼”,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独具特色的个人用色风格,其色彩沉着明丽,善用重色,艳而不俗。中国画历来以用色沉着不俗为贵,黄独峰尤得其精髓。比如他的花鸟画创作,常在浓墨底色之上加上石青朱砂等矿物重色,使画面的色彩沉着明丽,浓而不俗,朴拙大方而无匠气之感;他的山水画创作也常在墨色或花青的底色上铺上石青石绿等重色,整个画面色彩自然,空灵透亮而富有变化。比如他1977年创作的《西沙海燕》(图1),用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创新图式,表现回归祖国的西沙珊瑚岛。该作品用色极具特色,白色的海燕、飘扬的五星红旗,绿色的西沙珊瑚岛和宝蓝色的南海,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呈现出了一片热烈的气氛。在用色上,为了更好地表现深邃美丽的中国南海,画家直接用矿物质的石青重色描绘大海,这在中国画中是前所未见的。整幅作品色彩强烈而和谐,用笔厚重而痛快,是黄独峰长期“转益多师,中得心源”的结果。

图1 黄独峰《西沙海燕》

(二)笔墨雄奇古拙

黄独峰重视中国画的笔墨,其笔墨功力深厚。他是岭南画派中笔墨功夫的佼佼者,也是大风堂弟子中深得张大千笔墨精髓的传人之一。在岭南画派时期,无论山水、人物,其绘画的笔墨成分就要比其他岭南画家大得多。“黄独峰之为画善用笔墨。高师每谓数年来得弟子,梅鹤得古朴,而独峰得浑雄。”高剑父对弟子传统笔墨功力极为认可和赞赏。在时代的新旧交替之际,多数画家重形式、轻笔墨,希望用“西方艺术改良中国画”之时,黄独峰看清了传统国画艺术发展的内在里路,就是要重视中国画的核心笔墨。他曾说,“中国画现在吸收外国的东西不少,然而有些是人家抛弃的,我们去捡。中国画特点不能丢,主要的是笔墨。”当年黄独峰拜入大风堂,正是看重张大千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张大千是传统派大师,而高剑父则是革新派领袖,两人艺术主张格格不入。黄独峰转拜张大千为师,正是意识到岭南画派笔墨不足,选择用传统绘画的笔墨内涵和能量,去矫正岭南画派的不足,改变个人以往的笔墨程式。通过在大风堂门下临摹传统的经历,黄独峰的笔墨功夫有了长足的进步。他融三家笔法,而自成一格,他的画用笔朴拙凝重,雄强奔放,气势不凡。用墨活脱潇洒,浑厚华兹,极具韵味,直抉传统绘画的笔墨本意。他的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都是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下的形象都是用笔“写”出,突出了笔墨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比如花鸟画作品《报春图》(图2)以书入画,枝干劲挺,花叶用书法笔墨写出,浓淡干湿,疏密得当,虚实相生处理巧妙,体现出黄独峰深厚的笔墨功力。

图2 黄独峰《报春图》

(三)题材广泛多样

黄独峰是绘画艺术的多面手,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绘画题材广泛而多样,“林林总总万千物象被收入他的画幅之中”。山水画他画过黄山、华山、雁荡山、巴山蜀水、桂林山水等祖国山水,也画过日本的富士山、泰国的英坦昂峰、湄公河畔等异域景象。人物画他画过工人、农民、老人,还有日本老人、印尼女郎和马来西亚渔民等各类人物。黄独峰尤其擅长的花鸟画领域更是题材广泛,不仅有常见的梅、兰、竹、菊等文人花鸟题材,也有菠萝、木瓜等充满海派大众趣味的花鸟题材,甚至还有很多前人未曾涉及的题材,均在其笔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如企鹅、热带鱼、斗鱼,罗汉果、风兰等,当然也有他享誉画坛、独树一帜的神仙鱼(图3)。正如黄格胜所说:“黄老应该是我所了解的中国现代画家中具有最全面才能的,他以花鸟画名世,各种花卉禽鸟在他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除了一般画家乐于表现的梅、兰、竹、菊、荷花、牡丹、孔雀 、老鹰 、麻雀、鸳鸯 、鸡、鸭之外 ,画家极少涉猎的龙虾、企鹅、热带植物等,只要他想画,就能画得像,就能画得好。”[6]从中国、日本到印尼、马来西亚等南亚诸国,黄独峰一生不停地寻找新的绘画题材,不断地写生来描绘各地风俗物种,创作了很多中国画从未有过的题材,成功的以中国笔墨开拓了国画的表现内容。由此,可见黄独峰题材的广泛多样性。

图3 黄独峰《神仙鱼》

(四)构图新颖奇趣

构图亦称章法,就是中国画古法中的经营位置。构图在中国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构图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准。黄独峰转益多师,深入研究了传统中国画的特点,在糅合海派、岭南画派和大风堂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西画元素,融贯传统与创新,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构图样式。他的构图能脱离传统窠臼,不为前人之法所拘束,构图手法新颖、奇趣、大胆、概括,极具特色。他非常善于用构图章法来布局画面的虚实、疏密、主从关系,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正如画家司徒奇所说,“(黄独峰)构图清新绝俗”。如黄独峰1957年在印尼写生创作的人物画《爪哇少女》(图4),画家采用西画的满幅截取式构图,人物侧身,半身近像特写,犹如摄影照片般捕捉特写瞬间,将爪哇少女的动态之美捕捉下来。作品构图新颖现代,完全脱离传统仕女画构图模式的束缚,充满着现代美感。而黄独峰1974年创作的花鸟画《红棉花开》(图5),其构图更是新颖奇趣。画面中,近景巨大的红色木棉花作为画面主体,占据画面超过一半以上,右侧的中景为高耸的电线杆和飞翔的燕子,远景则是群众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画家用创新的构图形式,大大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产生了远、中、近的纵深空间表达,使画面中树木、人物、花鸟的主从关系都分得极其清晰显著。黄独峰的构图布局新颖奇趣,不受传统固定模式束缚,极具现代性,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为中国画构图形式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图4 黄独峰《爪哇少女》

图5 黄独峰《红棉花开》

(五)富有生活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黄独峰的绘画来源于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与他转益多师有着深刻的关系。海派艺术迎合大众审美,让黄独峰早年的艺术就充满着世俗的气息;岭南高剑父的新中国画写生观则让黄独峰注重用画笔去关注生活,关心大众;而张大千“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则让黄独峰“笔墨随时代并行”,注重在高雅的笔墨之下,体现艺术的生活之美。因此,黄独峰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追求美的存在。黄独峰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写生,直接描绘生活景象,所以其作品充满着让观者亲近的生活之美。他笔下少有古典绘画的文人哀伤和笔墨游戏,而是充满艺术家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其作品渗透出强烈的生活气息。他的绘画走出了一条生活气息与时代风气并行的新道路。如黄独峰1957年创作的作品《印尼峇厘风情少女》(图6),这是他侨居印度尼西亚时的写生作品。画面中,两位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峇厘岛女郎,相依而靠,斜视前方,仿佛在害羞地避开画家的眼睛,人物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背景是东南亚特有的香蕉树。画家以岛民的生活场景为题材,写生创作,画面简洁明朗,动静相宜、主次分明、造型逼真,真切地描绘了当地的自然风情和乡土人情。这幅作品有着海派民间用色特点,也有着岭南的写生之美,更有着大风堂雅俗艺术观的精华,和张大千的《印度女郎》《尼泊尔汲水少女》(图7)等作品,有着相似的美感[7]。

图6 黄独峰《印尼峇厘风情少女》

图7 张大千《尼泊尔汲水少女》

三、结语

转益多师,集众家之学,成个人面貌,这是传承和发展中国画的优良学习途径,但是因为自古以来,门户之见这道障碍,又极大地限制了这种传承方式。黄独峰的艺术经历告诉我们,求艺术之真谛,须摒弃门户之见,采各家之长,避其长短,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艺术。正如黄独峰所说:“从事艺术,我认为不应该搞门户之见。各种艺术流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促进百花齐放。”[3]黄独峰转益多师,一生出入海派、岭南画派、大风堂,以求真的胸怀传承和发展中国画艺术,成就了自成一格的个人艺术风格,终成一代大家。黄独峰的艺术实践和成就,为我们当前绘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借鉴。黄独峰是海派传人,是“岭南画派新三杰”,是大风堂传人,是集三家艺术之长的中国画大家,也是中国画传承和创新的先驱之一。

猜你喜欢

画派海派张大千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传奇大师张大千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立体画派
我的最牛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