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中政治课堂如何落实新课改的新目标

2021-05-30陈琳

南北桥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高中政治新课改

陈琳

【摘    要】政治作为一门研究国家活动、关系和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传统的应试教育出现了很多例如死记硬背、过分强调成绩为学生评价标准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就解决了这些相关的问题。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如何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7.006

新课改主要分为六个方面: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本文将着重围绕前五个方面以及良好的师生互动设想进行探讨。

一、高中政治课堂落实新课改新目标的具体方法

(一)课程目标的转变要向立体、多维的方向靠拢

以往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以追求高分的试卷成绩为主要目的,告诉学生一定要会背,一定要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由此提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要紧跟随素质教育要求的改变而改变。”

政治学科可以说是最能够体现教育体系改革的一门课程,它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主要研究国家政治行为、体制以及相关领域,狭义上理解即是研究国家的活动、关系和形式以及发展规律。在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四個部分对政治这门学科进行全面的掌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只是告诉学生某个政治观点是什么,却不告诉学生国家做出的这一重大决定是因为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矛盾导致的,学生对于知识点“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结果。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政治的教学目标应向立体、多维的方向靠拢,强调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要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参与学习环节,在实践的环节中体悟和感知书本上的内容。“政治课的特点体现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上,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性上,对于有些知识点,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而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1]

同时,教育作为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应该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公民意识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更高一层次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以民族繁荣振兴为己任、心系社会发展核心综合素养素质高、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质量人才。

(二)课程结构要向均衡性、选择性、综合性靠拢

过去传统的教学结构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这严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身心不断发展的学习个体,以“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关注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死知识”,但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死知识”,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自我修养,并且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将这些内在的能力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的、能够指导具体实践的操作指南。为了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门类过多、学科各交叉部分知识整合工作成效低”的现状,新课改提出了“新课程结构三个原则”,即“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1.“均衡性原则”指的是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的配比问题。传统的课程结构过分重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往往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该如何做到“均衡性原则”呢?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中的知识,同时还应联系生活,改变教学的模式,构建“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尽可能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进入良好运转模之后,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好培养,由此就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更好地凸显出来。”[2]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体系的互相联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虽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到位,可为什么在具体的知识检测中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这其中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强调单一模块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前后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组成的,教师在课堂中无意识地暗示学生知识体系的相互隔离,也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综合掌握的忽视。例如,高中政治学习的四个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四个板块固然没有必定的联系,在考试的过程中也不会出现交叉融合考察知识点的情况,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事情往往是多面性的,不会只往一个方向变化。

2.“选择性原则”关注的是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综合性原则”强调的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增设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修,那么对于政治这一学科来说,学校也应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选修的课程模式不应局限于单纯的讲授知识。比如,可以开设与“乡村建设”相关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户外的走访调查,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习领域和教育价值的统一。

(三)课程内容要摒弃传统的“繁杂难”,要向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转变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强调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向“精简、实用、普适、不断更新”的方向转变,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将课本内容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利用社会热点体现课程价值。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分配比例,政治作为一门紧跟社会政治发展的学科,是一门“活”的学科,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心系社会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当下的时政热点,积极联系课本知识点与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政治观点去评价社会政治热点。同时,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点评,做到从时某一特定的现实事件出发,最终回归课本,加深学生对与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对其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深入掌握教材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举一反三能够正确分析与之相关的事件,这种把社会热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将课本内容和时政热点相结合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求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3]

另外,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校的灵魂和使命,“德”是包含“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的三个方面。高中阶段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以课本材料为依托和载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深入挖掘课本材料的价值,并将这些价值转化为能够被学生吸收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精神财富。借助多媒体能够将声、形、意容于一体的优势,积极地创新教学的手段和形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能够被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的形式。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发现、质疑与理解事件的关键一环,在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来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和主动性。”[4]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入课堂教学,通过问题来导入知识点。利用提问的形式展开课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时还能够实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现场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能够通过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引发更深层次探讨的学习主体,这就体现了课程内容朝着“实用、普适”的方向转变。

(四)课程实施要以“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为中心

素质教育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转变成为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探讨和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学习,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们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解码和编码”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高人一等”的“知识传授”的角色。

课程实施是教师将已制订好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中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越贴近目标效果,那么这个课程实施的方法越好。但授课计划与课堂实践的期望不可能完全重合,所以这就要求在备课的环节中,要做好多面、详细的授课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一堂课下来教师一定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全局考虑。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可以加以引申发散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开拓的同时,也要及时的回归到本堂课的主题上,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有主次、详略之分,实现课程功能的协调化。

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在这里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创生取向。真正的课程一定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在授课计划的基础上,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开创适合于自身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实施是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一个结果。学生一定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授课计划将所学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那么在这之中必然存在一个如何更加高效地知识传授的方式的探讨,这个时候就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

(五)课程评价要多元化,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优劣

传统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看重的是学生的学科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依据,学生是不断在发展的人,教师不应该以某一阶段学生的表现来否定学生未来阶段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提到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成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当中,要从多方面、多主体入手,要明确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否定一个学生。高中学生处于人格完善和学科素质综合提高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于教师所做出的评价的反应不同于低年级阶段,他们有更多自我的认知和看法,所以单单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能单一局限于成绩。

二、良好的师生课堂互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无差别的鼓励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吝啬对于学生的表扬和赞美,同时这种鼓励所涉及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踩一捧一”,光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将成绩不好的学生作为反面例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教师的鼓励应该是“无差别、无对立”的,要让学生学习政治是因为自身兴趣使然,而不是为了考取高分而学习。假如某一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如意,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挖掘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例如学生的学科成绩只有57分,这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由于他答题的思路非常明确或者是上课能够积极地回应教师的良好表现,特意为他加上几分。这样不仅能够安慰学生考试失利之后的低落心情,还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这里以笔者班上的学生为例,一位男生平时在班上十分调皮,考试成绩也经常位居班级末尾,但是笔者发现这位学生仅仅是因为不想学习才导致的政治成绩不好。开始的时候笔者私底下请这位学生去办公室进行思想教育,但效果不佳。后来笔者发现这位男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就会经常请这位学生在课堂中给大家分享他的看法,而他的很多看法都是其他学生想不到的,并且往往都是一针见血,同时这位学生的观点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还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所以笔者积极引导班上其他的学生向他学习,同时自己也会在私底下与他沟通一些关于时政热点的看法,经常相互讨论。这位学生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发现政治学习并不像他想的那么枯燥,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久而久之,这位在班上同学心中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成为了大家钦慕和学习的对象,班上的学习的风气越来越好。笔者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经验:班上看起来调皮、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不是能力不足,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走到“聚光灯”下,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大家所关注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塑造一个良好向学的风气。

三、结束语

新课标改革旨在革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政治这一门紧跟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政治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意识”“立德树人”意识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更高质量、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伟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姜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11):130-131.

[2]纪春霞.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构建[J].语文课内外,2021(16):362.

[3]黄佑超.社会热点引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策略[J].电脑校园,2021(3):615.

[4]史荟琳.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J].下一代,2021(6):68-69.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高中政治新课改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