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5-30张晓琴
张晓琴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经职业病鉴定,对其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分析多排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58例,检出率为96.67%(58/60),与职业病鉴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病灶阴影情况,对病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为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职业性尘肺病;多排螺旋CT;临床价值
尘肺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也被称作“肺尘埃沉着病”。它是一种肺部存在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粉尘关系密切,多数尘肺病为职业性尘肺病[1]。职业性尘肺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阶段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治是十分必要的。尘肺病的主要影像学改变为斑块阴影及矽结节形成,多数患者存在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及肺气肿等病变。目前,诊断该疾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数字化X线摄影、CT等。其中,X线摄影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平片质量、投照条件等,漏诊与误诊风险较大,对尘肺病的准确诊断造成影响。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对职业性尘肺病采取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效果理想,该检查方式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避免耽误治疗[2]。基于此,本研究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1例为女性,其余全部患者均为男性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年龄区间34~58岁,平均(44.32±5.03)岁;接触粉尘时间7~13年,平均(11.82±2.06)年。患者均以咳嗽、咳痰症状就诊,多数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表现。纳入标准:具有明确的职业性生产粉尘接触病史;经职业病鉴定中心鉴定为矽肺患者。排除标准: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职业接触史不全。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多排螺旋CT检查方法:使用仪器为东软128层螺旋CT机(NeuViz 128精睿CT)。患者仰卧位,高举双手过头顶,屏气,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180ms,扫描的范围为肺尖部位到膈下,涵盖全部肺组织。
图像重建分析:将通过扫描得到的分辨率容积数据进行原始图像重建,层厚设置为5mm,得到肺窗、纵膈窗图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对数据采取高分辨率1mm层厚轴位、冠状位1mm多平面(MPR)重建成像。由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尘肺病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对病灶显示情况进行观察,同时与职业病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对最终所得结果进行统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多排螺旋CT与职业病鉴定结果。鉴定方法:专家组通过查阅诊疗资料,对患者进行问诊及补充相关特异性指标的检查,依据有关规定和职业病诊断标准,经充分合议后进行鉴定。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58例,检出率为96.67%(58/60),与职业病鉴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职业性尘肺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慢性病症,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工作环境特殊,长期吸入工作中的粉尘,粉尘在体内吸附,滞留于肺部。对其病理变化进行分析,主要为肺间质弥漫性粉尘沉积以及肺间质纤维化,病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发病早期阶段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随着疾病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发生,需要积极接受有效治疗并预防并发症,延缓疾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尘肺病治疗的重点在于预防与控制疾病发展,因此早期阶段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是预防与治疗尘肺病发生的关键。同时,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过往临床职业性尘肺病的主要诊断多依靠患者职业史、症状观察等,之后通过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进一步诊断,能够显示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肺部阴影情况,同时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是数字化X线摄影对该疾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X线检查难以清晰显示患者肺部病灶的细微特征,因此对职业性尘肺病的整体诊断效果并不理想[3]。现如今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排螺旋CT诊断方式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能够为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该检查方式主要对患者病灶位置进行多层薄层扫描,得到原始数据,再通过仪器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能够实现对病灶位置的三维立体显示[4]。三维重建后得到的CT图像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具备同向性特征与高对比度,能够有效减少伪影的影响,清晰显示病灶细节以及患者肺部组织密度差,诊断准确性较高。另外,多排螺旋CT扫描具有立体性,密度分辨率非常高,能够准确、直观显示胸部病灶、解剖结构。尤其是对早期尘肺病的检查,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的结果具有准确性与可靠性,能够实现对肺组织变化情况的全面检查,而X线检查在病灶密集度较小的情況下难以准确显示病变情况。同时,该方法对肺内合并症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多排螺旋CT对职业性尘肺病诊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胸膜增厚、肺门淋巴结肿大、肺气肿等准确分型,可以清晰、直观显示肺纹,对于疾病的判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58例,检出率为96.67%(58/60),与职业病鉴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该结果也说明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检查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1)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难点在于密集度观察,X线片检查极易受到肺外组织重叠的影响,存在伪影等不足,难以清晰显示病灶阴影情况。多排螺旋CT能够实现快速、无间隔扫描,清晰显示职业性尘肺病早期阴影密集程度,对于病灶阴影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同时能够显示微小结节,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病灶诊断的准确性[5]。另外,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职业性尘肺病的圆形小阴影结构十分清晰,形态明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十分清晰,因此病灶检出率较高,为临床医师观察病灶阴影情况提供巨大的便利。(2)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检查,仅需要进行一次扫描便可,并不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扫描耗时较多,效率较高,扫描获得数据为容积数据,该数据能够进行高分辨率任一层厚、层面的重建。同时,能够进行任意位置的MRP重建,清晰显示肺内细微结构,对肺内小阴影密集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明确其分布范围,进而提高对圆形小阴影、不规则小阴影病灶的检出率,保证诊断效果[6]。(3)多排螺旋CT是一种以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为基础的诊断方式,具备强大、先进的后期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的质量较高,为临床医师观察、分析肺部病变情况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同时能够清晰显示肺内结构、细小病变的三维空间。另外,其轴位成像有助于避免肺实质发生重叠,对于隐藏病灶也具有良好的检出效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7~8]。(4)多排螺旋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不但能够有效显示阴影情况,同时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结节情况以及尘肺病的圆形小阴影结构,帮助临床医师了解其形态以及和周围机构的关系,清晰观察阴影情况,正确诊断病情。总而言之,在职业尘肺病检查过程中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能够准确判断尘肺情况,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患者后期的诊疗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的不足在于选择病例数较少,得到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研究中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深入研究,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对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采取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清晰显示病灶阴影情况,对病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能够为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符乃方,董志超,李羡筠,等.职业性尘肺病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6,32(24):3452-3456.
[2]韩欢,徐绍德.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效果及准确率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8):64-65.
[3]马延玉.多排螺旋CT在职业性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6):305.
[4]陈至佳.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1):130,144.
[5]胡碧华,曹子文,陈丽琨,等.胸部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104-106.
[6]张柏林,雷益,纪祥.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价值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37(3):218-221.
[7]段鑫鑫,王永林.尘肺病临床表现以及胸部CT掃描影像学的表现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0):60-62.
[8]李亿廷.多排螺旋CT诊断职业性尘肺病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