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创新探索

2021-05-30王瑞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高等教育

王瑞

【摘    要】后疫情时代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推进给现阶段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将进行新一轮的创新和探索。本文聚焦于数字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运用以及数字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两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创新探索。

【关键词】数字化  高等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35

在地方普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贴近当下的数字化建设和时代背景,以思政结合为驱动,大数据分析为导向,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应用型人才。

一、数字化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一)以大数据分析为人才培养的导向

后疫情时代由于整体经济形势有所下滑,再加上中小微企业生存不易,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去思考更多、更有效的规划引导,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便是帮助学生思考职业规划的最初灯塔。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依然停留在课堂上,忽略了职业生涯的动态和发展性,这导致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仅放在课堂上,离了课堂也离了规划。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得到发展,而大数据在教育行业中的运用也愈渐普及。教师要以大数据分析为导向,从学生入校起就进行就业趋向的调查和分析,之后每一阶段都要对数据进行持续跟进。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先导,帮助大学生生涯职业规划课的教师把握每个分院、每个专业以及每个班级的特点,进行更为精准的教学和规划引导。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还可以作为就业指导的基石,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就业趋向的变化,及时调整指导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择业与就业。

(二)以“新工科”和“新文科”为课程建设的导向

2019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一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面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而地方综合类普通高校的建设侧重点一般聚焦于“新工科”和“新文科”,“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和新视野的融入,比起传统的工科和文科,更重实践。

“新文科”和“新工科”对课程建设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部分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也有着比以往更高的建设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与各类专业紧密相结合的课程,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所以这门课程的建设也需要基于“新文科”和“新工科”的建设进行拓展。“新”字同样适用于这门课程,“新视野”意味着这门课不能固步自封,应以思政为驱动,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当下时事对市场、国家甚至世界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当下形势。“新技术”更侧重实践,以更多样化的课堂取代传统课堂,采用大型翻转或新媒体让学生实地、实景地进一步了解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更科学、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和建设中,教师队伍的构建也极其重要,课程创新意味着对授课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达到“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四有好老师”标准;一方面也需要构建出一批素质精良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双师型”不单单指双证型教师,更多地应该侧重于专兼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面向所有专业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职业趋向进行教学,这也决定了授课教师应注重不同的行业以及职业知识进行规划指导。作为“双师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需要洞悉市场、行业、职业和岗位信息等知识,这样才能指导学生了解市场动态,拓宽学生规划事业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规划质量。

二、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单方面育人向多方协同育人转变

随着数字化中国建设的推进,单方面育人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十九大也提出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新格局,产教协同等育人模式也是这样孕育而生的。传统的育人模式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多方协同增加了企业和社会等在高校参与办学的程度,这也加速了高校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高校本科职业教育的先导课程,而“职业”二字也不能只停留在课程标题,而应该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当中。产教协同育人一方面可通过产业、企业扩大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以补足大部分学生对行业和职业了解的缺失;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理论教学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堂參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实用性。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产业和企业课堂的体验能够进行更为科学的职业规划。

(二)传统型人才培养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市场注入了多元的生机,与此同时对人才的需求也更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就要求高校需结合市场特征,培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指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德技兼备的人才,还指的是要培养有眼界、有创新潜力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除了多方协同育人,还可采用“赛学互促”的模式增加课程的实践性,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眼界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文书撰写等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妲.“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26):177-179.

[2]邢 晓 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教学的创新探索[J].郑州师范教育,2014,3(5):33-36.

猜你喜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高等教育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研究
探索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