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叉学科背景下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1-05-29刘战丽孙霞郭业民杨青青

科教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

刘战丽 孙霞 郭业民 杨青青

摘 要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导师团队制 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1.03.017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utor Team Syste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A case stud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and traceability innovation team

LIU Zhanli, SUN Xia, GUO Yemin, YANG Qingqing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Food Sci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disciplinary,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single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tutor team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d "knowledge imparting + ability training + quality improvement","team tutor + tutor + assistant tutor","intramural tutor + base tutor + management personnel". The effect was remarkable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utor team system;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0 前言

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截至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将突破300万,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时期的發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研究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培养,才能使研究生真正肩负起国家富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具备多维度知识和复合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1]

交叉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涉及较多传统学科,呈现多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等特点,被认为是产生科学和重大突破的新兴学科。[2-3]利用交叉学科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4]同时,学科交叉也是科研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极大制约了研究生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单导师制虽然具有研究方向延续性好,导师对研究生关注度高等优点,但单一导师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会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5]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模式能够体现团队合作培养的优势,发挥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导师的特长,高质量地培养研究生。[6]因此,基于导师团队,融合不同学科创新要素,对于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7]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主要依托我校农业工程“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拥有“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淄博市农产品安全追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运用食品科学、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门交叉学科,实现对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和致病微生物等食品中重要污染物的高效识别和快速检测。学科团队在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导师团队制协同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该成果将为省属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1导师团队制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

针对国家重点研究需求,瞄准科研关键领域与前沿技术,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单一导师制暴露的问题,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方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我们建立了导师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平台。团队依托优势学科、加强多学科交叉,构建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团队导师+导师+副导师”“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协同培养模式(图1),有效解决了研究生培养环节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1.1以知识传授和科研能力提升为基础,构建校内交叉学科导师团队

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团队现有教师1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科领域涉及食品科学、农业信息、化学、材料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传统学科,以农业工程、食品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导优势学科,多学科互相融合和渗透。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导师团队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和国家战略重要发展方向,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研究生选课、开题、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初审及预答辩等环节由导师团队共同完成。

在建立导师团队时,采用“老中青”梯队式组合。教授或学科带头人能够瞄准科学前沿,把握研究的方向;副教授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研究生在学科方向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研究;讲师和博士辅助副教授,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快速提升研究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

导师团队将研究生分成四个研究小组,每周进行一次组会,每位研究生汇报一周的研究工作,对阅读文献进行总结,与导师小组讨论,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同时,一个月召开一次全体导师和研究生的大组会,汇总各组的典型问题,形成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反馈机制,做到教学相长。

1.2 以产学研融合为牵引,构建校企/校校/校所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机制

团队依托山东省和淄博市共同建立“山东省蔬菜质量安全溯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淄博市农产品安全追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固定研究人员17人,其中,国家优青1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联合行业企业、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遍布全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共15家。

研究生可以依托培养基地的技术岗位和校企合作项目,确定论文选题,选派学术学位研究生到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这些措施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产学研融合过程中,实行“校内导师+基地导师+管理人员”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产业教授和校内导师团队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同时,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解决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相关问题。在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的过程中,团队既可以了解企业生产或研究方向的新动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又可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开展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研究,促成新知识和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真正实现“1+1>2”的合作效果,极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 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工作,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培养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8]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创新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推动研究生德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引导研究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备 “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同时把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篡改研究数据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学生不端行为。

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导师团队非常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人文知识,为研究生搭建学习平台。研究生在选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必须选修一门人文科学类的课程。经常性举行人文科学类的讲座,推荐学生阅读科学史或者思想史的书籍。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让研究生明白科学的认识会受到技术、方法以及思维的局限性的限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人的研究工作,不要盲目相信教材或者文献上的资料,要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定期举办团队学术交流会、学术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开阔学生视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导师团队分工合作,从论文结构,语言修改、论文投稿到专家意见回复等全过程指导。对于共性论文撰写问题,团队召开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参加的大组会,由论文撰写资深教师讲解,全员参与讨论,切实提高了研究生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同时,团队要求研究生全程参与导师的项目撰写,课题研究和项目结题等科研活动。这些活动让研究生对自己参与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科研實践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设想,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科研难题的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团队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引导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方向,具备国际视野。同时,更要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其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另外,导师团队还善于营造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环境,让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最终成长为具有高尚思想、渊博知识和高水平科研素养的人才。

1.4研究生教育质量成效显著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导师团队制模式显著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16-2020年期间,团队共培养研究生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已毕业研究生中,有10余人博士毕业后进入省部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截至目前,团队有13名研究生在学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7篇。另外,研究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应用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成绩斐然。

2结束语

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多学科导师团队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探索新时期下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打造一支专业背景多样、科研素质高和团队协作好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溯源创新团队在导师团队建设、交叉学科融合平台搭建和高素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成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研究成果可为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通讯作者:孙霞

参考文献

[1] 龚政,江朝华,张继生,等.“双一流”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58-160.

[2] 徐科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探析——以南京地区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1:9-11.

[3] 陈新军,田思泉,雷林,等.交叉学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以远洋渔业遥感与GIS技术为例[J].高教学刊,2020,20:31-33,37.

[4] 陈翠荣,杜美玲.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路径及趋势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22(2):75-81.

[5] 张广渊,赵峰,王国锋.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务国家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278-279.

[6] 尹小君,张小宾,苟贞珍.面向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构建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2020,29:61-62.

[7] 边晓,王飞,占春旺.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5-6.

[8]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8).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
ESI背景下材料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新模式的研究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