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体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05-29张开琳
张开琳
面对纷繁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党刊党报党网党台等主流舆论体系和机构,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传播体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为引导舆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传播体系现代化建设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粗放扩张缺少精品。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但众多的平台、账号缺乏精细的思维、管理和举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内容同质化,粗放式扩张。具有重大品牌影响力、融合传播力的精品平台和账号不多,融合传播纵深性和主流价值影响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受众思维依然被忽视。传统媒体的惯性思维方式、体制机制、生产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融合发展需要,不少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依赖传统“高举高打”的理念,从自身既有内容出发创制融媒体作品,对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规律把握不够,受众思维成为一块短板。
三是全媒体人才匮乏。受事业编制、管理模式等约束,职工待遇、晋升通道等成为制约全媒体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主要瓶颈。主流媒体难以引进高素质全媒体人才,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在与商业类大型传媒公司、网络巨头的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地位。
四是新媒体盈利模式不明晰。主流媒体推进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的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有的依靠传统媒体盈利艰难支撑,而新媒体有流量无效益的“叫好不叫座”成为尴尬现状,变现方式尚在探索之中,“烧钱不见钱”,融合发展的造血功能亟待增强。
以传播体系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要定根,坚持导向为魂。要从国家安全发展的高度领会和推动媒体融合战略,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作为生命线,坚守“党媒姓党”原则,强化导向意识和把关意识,在“流量恐慌”情势下更不能唯流量、唯点击量是尊。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忠实履行主流媒体职责、使命,不断强化广大受众“关键时刻看党媒”的媒体认知和接受预期。
二要固本,坚持内容为王。融合传播不是纸媒体的内容搬家,而是把受众“需要什么”与媒体“生产什么”高度契合起来,赋予内容更丰富、更多元、更具黏性的传播形态,增强内容的个性化、特色化。产品内容创制不能局限于“我有什么”,要善于设置议题,吸引受众积极参与内容生产、传播,提供更多观点鲜明的言论评论,不断丰富优质信息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三要控局,强化“一盘棋”思维。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个标准、一体管理,统筹推进和深化机构、队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傳统媒体的权威优势、办媒经验、主力队伍、优势资源向网络阵地倾斜,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四要担责,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媒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建设智库、开设舆情监督栏目等方式搭建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引导作用,澄清谣言、匡正谬误、引导认知、凝聚共识,把新闻舆论“四力”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助力社会治理的真本领与巩固舆论阵地的硬实力。
五要建制,坚持破立并举。现代化全媒体体系的构建需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与之匹配的体制机制为基础,政府有关部门要推动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制度机制、用人机制、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深化改革,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党媒探索新媒体盈利模式,推动媒体融合良性循环、行稳致远。
六要保障,党委政府坚定支持。在财政政策保底的同时,探索、建立和实行重大主题、专题专项激励政策支持,给予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频道长期税收减免。根据平台特点给予党务、政务服务政策支持,有序推进区域单位、机构在“总平台”的窗口化信息统筹接入、有效监管和开展常年技术支持有偿服务。
作者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