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展示古代人类遗骸的伦理性探讨

2021-05-29

新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莱斯特遗骸三世

刘 书 张 乔

一 法律与政策

人类遗骸是曾经生活过的人们在亲属关系、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的社会背景下的真实体现1Lambert, Patricia.“Ethics and Issues in the Use of Human Skeletal Remains in Paleopathology.” A Companion to Paleopathology,eds.Anne Grauer, Wiley-Blackwell, 2012, pp.17-33.。从古至今,人们如何面对因土地变化而不断浮现出来的前人遗体是一项重大的伦理问题。19世纪,英国通过《埋葬法》《废弃墓地法》等法律来保护被埋葬在神圣区域的人类遗骸以安抚教徒和亲属的情感2Licata, Marta, and Francesca Monza.“Ethical Issues in Paleopath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Experiences.” Acta bio-medica: Atenei Parmensis, vol.88, no.3,2017, pp.315-318.。在公开展示人类遗骸的过程中,这种矛盾尤其表现在文化信仰不同的地区和拥有明确血缘后裔的遗体上。即便在拥有强烈地缘性文化的欧洲,如何对待和展示遗体的决定也在不断反复。博思威利伯爵[Earl of Bothweli]——苏格兰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的第三任丈夫就是一个生动的基督教案例,他被流放丹麦成为犯人,死于1578年。死后被制成完整的干尸,一直陈列在丹麦法雷维吉尔教堂[Faravejle church]的玻璃柜中供人参观,1977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Queen Margarethe of Denmark]下令为其举行葬礼并更换成密闭的橡木棺材。直到最近十年,丹麦教会事务局才应要求将伯爵的遗体送回苏格兰归还给其直系后裔,并重新以基督教葬礼葬在苏格兰当地的天主教堂中3“Bothwell’s Descendants Call for Return of Earl’s Remains.” The Scotsman, 3 dec.2010, https://www.scotsman.com/news/bothwells-descendants-call-return-earls-remains-1693863/.。整个过程历时400 余年。由一个普通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博物馆语境中,各方由于利益和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展览遗骸的处理方式经常无法达到应有的平衡。

而与依教规教义归还遗体和重新埋葬不同,最早以法律形式适用于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所保存人类遗骸的是美国1990年通过的《美洲原住民坟墓保护和遣返法》[NAGPRA]。该法专门针对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信仰和宗教联系制定归还和发掘政策。这同时也标志着考古学的伦理巨变——在人类遗骸、坟墓物品和文化遗产方面,土著人民的利益首次在法律上被宣布超过考古学家或博物馆的利益。而在此之前,土著群体、有色人种及其他弱势群体对遗体的要求几乎不被考古学家和博物馆方考虑。世界考古大会在1990年也颁布了《第一伦理规范》[First Code of Ethics]。考古学领域开始尊重土著民族的伦理行为,博物馆与土著部落开启了大范围的针对博物馆藏或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所有权的谈判4McGill, Dru, et al.“Archaeological Ethics.”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 eds.Ruth Chadwick, Academic Press, 2012, pp.179-188.。英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专业人员行为规范》[Code of Conduct for Museum Professionals]建议在归还人类遗骸的行为上,“所有要求都应得到尊重和被敏感地处理”5Besterman, Tristram.“Disposals from Museum Collections: Ethics and Practicalities.”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vol.11, no.1, 1992, pp.29-44.。这种尊重还表现在关于重新埋葬人类遗体的主动行为上。英国司法部于2008年发表声明“考古发掘中挖掘出的人类遗体,如无特殊情况,须在两年内重新埋葬”“重新埋葬和陈列等行为需要咨询相关专业团体、文化群体及后裔”6Holm, Søren.“Removing Bodies from Display Is Nonsense.” New scientist, 9 mar.2011,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0928030-100-removing-bodies-fromdisplay-is-nonsense/.。

但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推行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美洲原住民坟墓保护和遣返法》中规定的“优先考虑文化归属的原则”,7相关法律条文转引自密苏里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网站,参见NAGPRA, Museum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https://anthromuseum.missouri.edu/nagpra/。意味着血缘和文化后代被视为首先尊重和归还对象,其他对遗体负有责任的团体被忽略,如宗教团体。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将科学主义归类法强加于另一信仰的族群,非但不尊重死者,也冒犯了相关族群和社区。1992年,史密森学会就在归还一些人类遗骸后遭到来自另一个土著族群的竞争性索取。而在其归还政策中,意味着一个人“拥有”另一个人的概念也让很多人觉得不安8King, Thomas.“Ethical Issues and Responsibilities.” Encyclopedia of Archaeology, Elsevier/Academic Press, 2008, pp.1149-1155.。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些归还和重新埋葬的实践中被不断提出和质疑,那就是代表某一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的博物馆伦理是否能适用于不同族群的文化。博物馆伦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践行方法,必然会受所在地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引导。在尊重不同文化后裔和族群的过程中,不适当的相关政策反而会成为桎梏。

英国博物馆针对人类遗骸展示的伦理性大讨论在2006年达到高峰,就如何展示遗骸展开了著名的讨论,会议的名称为“尊重古代英国人类遗骸”[Respect for Ancient British Human Remains]。在2008年,由于收到了数封建议信,曼彻斯特博物馆决定将展出的木乃伊遗骸用布覆盖以示尊重(图1)。这种特殊的展示方式引发了观众、博物馆专业人员以及学者们的讨论9Manchester Museum.“Covering the mummies.” Egypt at the Manchester Museum, 6 May 2008, https://egyptmanchester.wordpress.com/2008/05/06/covering-the-mummies/.。博物馆领域开始注意观众的参观感受,人类遗骸陈列的伦理性延伸到观展群体。一部分学者主张,博物馆和展览伦理需要关注社会反应,其有效性取决于传播广度和博物馆相关成员遵守程度10Gazi, Andromache.“Exhibition Ethics-An Overview of Major Issues.”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and Museum Studies, vol.12, no.1,2014, pp.1-10.。这意味着,博物馆的展示伦理需要遵循大多数观众的价值观与情感。人类遗骸展览过程中,一些观众可能会因为有意或无意观看死者的真实死亡状态而感到恐惧不安,从而拒绝观看整个展览。英国数字、文化、媒体和体育部门[The Department for Digital,Culture, Media & Sport,以下简称DCMS]出版的《博物馆人类遗骸护理指南》[Guidance for the Care of Human Remains in Museums]进一步强调,“那些计划展览的人应该考虑如何让参观者以最好的状态观看这些遗骸,或者警告那些可能根本不想看的人”11博物馆人类遗骸观看伦理,参见“Ethical principles.” Guidance for the Care of Human Remains in Museums, DCMS, 2005, p.14。。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人类遗骸不应该被视为考古或生物藏品,而是应该被视为不同的藏品,需要特殊的政策、程序和协议支持12Barker, Alex.“Human Remains: Guide for Museum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109, no.3, 2007,pp.551-552.。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人类遗骸藏品有退出博物馆陈列的趋势。英国早在2004年颁布了《人体组织法》[Human TissueAct of 2004]并首次允许9 个国家博物馆处理其收藏的人类遗骸13具体法律条文参见英国《人体组织法》[Human Tissue Act of 2004]。。一些博物馆也陆续决定不再展示人类遗骸和图像。

图1 曼彻斯特博物馆,“被覆盖的埃及木乃伊遗骸”

但是取消展览中的人类遗骸是否是解决遗骸陈列伦理性的良策?答案不是惟一的。相较于特殊对待人类遗骸藏品的做法,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展示人类遗骸对来访的公众具有相当大的教育潜力14Alberti, S., et al.“Should we display the dead?” Museum and Society, 2009, https://journals.le.ac.uk/ojs1/index.php/mas/article/view/144.。在展览中使用它们可以清楚地解释埋葬习俗,使博物馆观众与过去的人进行身体接触以及鼓励反思死亡等作用15参见DCMS. Guidance for the Care of Human Remains in Museums.2005。。出于正当的研究和教育等目的,超过100年且没有明确文化后裔的人类遗骸应该被允许陈列在博物馆中。许多收集人类遗骸的博物馆和工作人员仍然主张博物馆中的人类遗骸应等同于博物馆其他有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物品,并认为一般尸体的神圣性和象征性可以在博物馆空间中被消除或削弱16Giesen, Myra.“Introduction: Human Remains Cur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Curating Human Remains: Caring for the Dead in the United Kingdom, Boydell & Brewer, 2013, pp.1–12.。同样,这种观点也存在于世界其他文化地区,例如中国。在2002年颁布、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古代人类化石被视为广义文物17中国法律对人类遗骸的定义,参见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对于公众来说,因为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对死亡和尸体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一般来说,当公众意识被科学和理性主导时,死亡意义随之改变,某些观众面对尸体所承载的古代信仰和习俗的反应可能会开始减弱18Polzer, Natalie.“Ancestral bodies to universal bodies—The ‘re-enchantment’ of the mummies of the Capuchin Catacombs in Palermo, Sicily.” Cogent Arts & Humanities,vol.5, no.1, 2018.。目前在英国的博物馆语境下,相较于不支持博物馆公开展示人类遗骸的观众,绝大多数观众期望看到人类遗骸陈列,并希望它们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英国基督教墓地出土的人类遗骸处理的最佳实践指南》也总结了英国民众对待古代人类遗骸的态度——“并不强烈反对对古代人类遗骸的破坏,也不反对在北美等地大规模重新埋葬博物馆藏品的运动。但总的来说,公众对古人类遗骸的科学研究表现出高度的兴趣”19参见APABE.Guidance for Best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Remains Excavated from Christian Burial Grounds in England.2017。。这意味着,含有人类遗骸的展览仍然吸引着大量的观众,这可能也是导致不同博物馆对遗骸陈列两极化做法的原因。

二 遗骸陈列

2012年,莱斯特市议会和莱斯特大学在一座停车场中发掘出一具30 岁左右的古代男性遗骨。经过与理查德后裔的DNA比对和碳14年代测定等技术手段和历史文献的验证,该遗骸身份被认定为理查德三世[Richard III]20“Who Was Richard III - Last Plantagenet King to Die in Battl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ttps://www.le.ac.uk/richardiii/history/whowasrichard.html/.。

在英国民众的文化背景中,对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代国王理查德三世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德三世》中的描写——一个有驼背、跛足等残疾的邪恶国王,甚至为了王位杀死自己的亲侄子。他最终死于1485年玫瑰战争中的博斯沃思[Bosworth]战役,尸骨下落不详。当国王理查德三世重现世间,考古和博物馆方面的学者除了研究遗骨和归正历史外,同时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具出土遗骸和如何展示已经戏剧化的历史。

图2 国王理查德三世游客中心,展出理查德三世遗骸的3D 打印副本

依据英国司法部的要求,“在申请考古发掘许可证时,申请人必须声明遗体将被安葬在合适的地方”“在考古发现后,人类遗骸最好埋葬在尽可能靠近他们被发现的地点”21英国司法部对人类遗骸考古发掘的要求,转引自莱斯特大学网站《司法部声明》[“Ministry of Justice Statement”] 、 《关 于 重新安葬遗体的信息》[“Information on Reinterment of the Remains”] 。参 见“Ministry of Justice Statement.” University of Leicester,https://www2.le.ac.uk/offices/press/for-journalists/richard-iii/reinterment/documentation/ministry-of-justice-statement; “Information on Reinterment of the Remain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ttps://www2.le.ac.uk/offices/press/for-journalists/richard-iii/re-interment/information-on-reinterment-of-the-remains/。。所以理查德国王的重新埋葬地点定在莱斯特大教堂,一座位于遗体所在教区的天主教堂,并且与发现地相差不足一百米,希望以此做法尽可能地尊重已逝之人及其宗教信仰。2015年3月22日,国王理查德三世的遗骸根据相关法律政策被重新埋葬。但由于其国王的特殊身份,这次埋葬行为成为莱斯特市民甚至英国国民主动参与的盛大基督教仪式。国王的遗骸在环绕莱斯特游行后,进入莱斯特大教堂安葬。莱斯特大教堂的神父大卫·蒙蒂思[David Monteith]认为这个盛大的仪式不仅反映了这具遗骸的特殊身份和象征当时的基督教信仰,而且也将莱斯特和现代英格兰的多元信仰和多元文化社区包容在一起22“Information on Reinterment of the Remains.”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ttps://www2.le.ac.uk/offices/press/for-journalists/richard-iii/reinterment/information-on-reinterment-of-the-remains/.。在仪式举办的一年后,周年性的游行活动仍然在莱斯特大教堂——理查德三世埋葬地如期举行,以纪念这位国王。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重新埋葬的活动是较为成功的。

这个活动被认为是在英国埋葬考古发掘人类政策较为成熟的今天可以称道的实践。既考虑了死者的尊严和信仰,同时也考虑了作为与遗骸有深刻联系的当地居民的情感。然而,即使在这样近乎万全的准备下仍然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金雀花联盟有限公司[Plantagenet Alliance Limited]对英国司法部授予莱斯特大学的许可证提出质疑,称这违反了他们的人权。他们认为,作为远房亲属,有关方面应该咨询他们理查德国王应该被葬在哪里。但司法部回应称,作为死亡超过100年的古代人类遗骸,没有向其亲属咨询的必要。因为亲属也并不一定认识和熟悉死者本人。莱斯特大学的人类遗骸挖掘许可证和重新埋葬地点都是合法的23“Date set for Judicial Review.”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https://www2.le.ac.uk/news/blog/2014-archive-1/january/date-set-forjudicial-review/.。这个争论从一定程度上也提示考古学家,在注重血缘后裔和文化种族的伦理要求的同时,也需关注考古学实践的专业度,并非一味迁就与遗体相关的团体。

3D 复制技术运用在了这位国王的遗骨复原和展示上,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位于理查德三世的脊柱,在对其脊柱进行360°扫描后,发现其呈现明显的脊柱侧弯曲线,与大多数史料和文学著作中的描写相符。但是《理查德三世》及其他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跛足和小臂萎缩则并未在遗骨中表现出来。遗骸整体表明,国王在生前甚至战事中并未受这种疾病的过多干扰24Appleby, Jo, et al.“The scoliosis of Richard III, last Plantagenet King of England:diagno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e Lancet, vol.383, no.9932, 2014, p.1944.。

由于死者的特殊身份和遗骸学术价值,莱斯特市议会在国王理查德三世的遗骨发现处建立了一座博物馆性质的游客中心——国王理查德三世游客中心。这具3D 打印的遗骨副本代替遗骸原件陈列在陈述国王理查德三世生平的展览中(图2、图3)25Levitt, Sarah.“Displaying Replica Bones and Skeletons: Honouring the Ancient Dead.” Honouring the Ancient Dead, 2016,https://www.honour.org.uk/displaying-replica-bones-and-skeletons/.。其用灯光投影等形式向观众说明遗骨上的情况,比如战斗中所受的伤痕和所受的病痛,使得展示行为更加贴合展览的整体叙事,而不用担心其行为对遗骸本身的破坏。在完整复制历史信息和展示方式更自由的同时,3D 打印等复制品在展示过程中缺乏古代藏品所独有的敬畏感的特点,恰恰有效地削弱了展示真实遗骸时,其文化后裔或种族的死亡信仰与博物馆展示其科学价值之间的矛盾26Wilson, Paul, et al.“Evaluation of Touchable 3D-Printed Replicas in Museums.”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vol.60, no.4,2017, pp.445-465.。人类遗骸不用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展品,而是由一份完全一致的副本来承担这种“被物化”的过程。这种“不同属性”的展览品也作为观众与遗骸间的屏障,将遗骸隔离在观众所在的空间之外,也使得观展氛围更加可接受和舒适27Page, Kacey.“The Significance of Human Remains in Museum Collections Implication for Collections Management.History Theses.” Digital Commons at Buffalo State, Dec.2011, http://digitalcommons.buffalostat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2&context=history_theses/.。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完全遵循原件的遗骸复制品,理查德的面部复原并不能完全复制原来的“脸”。其面部表情和皱纹无法被复原。这也意味着复原出的理查德三世无法表现其作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并以此判断或推翻史料和传说。但至少,这次的面部复原使理查德以一种更温和友善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而非莎士比亚笔下丑陋的怪物形象。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吉尔格罗夫[Killgrove]认为,不管这个半身像是否与真实的理查德三世有着同样的面部褶皱或明确的肤色,这种重建作品可以把人们吸引到历史中,使过去变得人性化28Pappas, Stephanie.“Did Richard III Really Have A Friendly Face?” Livescience, 8 Feb.2013, Available at: https://www.livescience.com/26959-richard-iii-friendly-face.html.。面部复原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解释,使观众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死者,而非只是参观无法辨认原貌的骸骨。

3D 打印技术本身的伦理问题同样存在于对古代人类遗骸的3D 模型中。由于创作者不同和数据归属权的语焉不详,3D 数据的版权往往缺乏私密的保管。然而,在人类遗骸这一涉及宗教和文化的领域,这种版权的争论更加复杂。没有授权的打印行为有可能被视为盗窃文化遗产,被更改过数据的3D 打印模型归属权也暂时无法定义和归类29Scott, Clare.“What are the Ethics of 3D Scanned and 3D Printed Museum and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3DPrint.com, 22 Aug.2018, https://3dprint.com/223160/ethics-3d-scanned-printed-artifact/.。而现在大多数博物馆还没有针对3D 数据库制定有效的指导方针。3D 打印人类遗骸的实践仍任重而道远。

三 中国的博物馆实践

与英国博物馆状况相似,中国博物馆中绝大多数人类遗骸展览也来源于考古发掘出的本土人类遗骸。国内博物馆近年来不断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以减少观众观展的负面情绪,在人类遗骸展示区增加泥塑、蜡像等容貌复原和场景再现,希望观者可以容易理解死者时代背景或生前状态30魏东,〈三维影像技术在博物馆古代人类标本展示中的应用〉,《中国博物馆》,2007年第2 期,第48—51页。。在展览实践中,最值得关注的个案就是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墓主辛追的陈列方式。马王堆汉墓女尸自从1974年出土并进入湖南省博物馆保存和陈列,就引发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并吸引大量观众前往参观。她的特殊性在于是世界上保存时间最长、保存状态最完好的典型“湿尸”,相较于普通“木乃伊型”干尸或其他骨骼类遗骸,其遗留信息更完整,展示难度更大。而如何设计陈列方式可以满足死者尊严和观众情感两方面的需求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011年“第一届古尸保护和研究国际研讨会”对马王堆女尸陈列的伦理性进行讨论。学者大多认为,人类遗骸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必要在解释、设计和展览内容中考虑更多的伦理和情感因素31参见“生命内外——首届古尸保护和研究国际研讨会管窥”专题,《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14日第4 版。。湖南省博物馆的学者们认为,马王堆女尸的陈列需要兼顾几个方面32陈建明,〈生命内外——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保护与传承的博物馆方式〉,《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86—90页。:

图3 国王理查德三世面部复原3D 打印模型

1.符合教育和研究目的,传递文化信息。

2.人类遗骸不受损伤,保证对遗骸必要的人文关怀。

3.兼顾不同观众的情感和体验。

4.祖先象征和同源文化背景下的尊重遗骸方式。

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博物馆对遗骸陈列进行了调整。墓主的遗体被放在了展览路线最后的独立空间中,避免观众在展览中无意接触,同时这也使观众在观看人类遗骸时对同源的祖先遗骸保持应有的尊重。在考虑观众情感与体验方面,博物馆对展览文本进行了审查,在墓主遗骸之前设立入口,并在入口处的立牌上警告观众人类遗骸陈列的不适及表明观展伦理的注意事项(图4)。这些关于展览的设计和标识也确保了公众有权选择是否观看或接触遗骸33参见BABAO.Code of Practice.2019。。而对遗骸,馆方也并没有将其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遵循类似丧葬的伦理,将其躯干用白布覆盖,仅漏出头部和四肢。这也符合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要求,给死者留有尊严。以上的做法是否有效?湖南省博物馆对2010年一年的观众反馈做了整理,发现对“辛追”遗体陈列持消极态度的观众占比仅22.42%34陈建明等,〈第一届古尸保护和研究国际研讨会及访问交流〉,《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7—101页。。由此看来,大部分观众接受了馆方的展览方式,但是仍能看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大多数负面评论中,关于是否应该展示真实遗骸的质疑占了大多数,而少见其文化后裔和观众对展览方式的否定35参见陈建明对一部分观众反馈的摘录。陈建明,〈生命内外——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保护与传承的博物馆方式〉。。由于观众个体的差异化表现,不能以此否定湖南省博物馆展示方法。但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一些人类遗骸的展陈上,需要开始考虑是否使用遗骸代替物,以符合陈列的伦理性要求。另一方面,由于长久以来的风俗造成博物馆观众的恐惧心理更要求博物馆必要的宣传和指导观众参观人类遗骸。

图4 参观遗骸前的提醒标识

在这篇文章的资料查找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尚未对古代人类遗骸展览伦理性方面有较多的探讨。但同时,国内很多博物馆对如何贴近和尊重博物馆观众的观展需求所做出的努力也不能被埋没。如何面对死亡是一个永恒而无法避免的问题,而博物馆在每一项关于所藏人类遗骸的行为都需要“因地制宜”,符合不同方面的需求,以期达到平和的展示,符合文化信仰、观众和后裔的多方面需求。本文希望在博物馆语境下,人类遗骸的陈列,在不断符合世俗伦理规则的基础上,也能更深层次的考虑观众的感受和文化后裔的意愿。

猜你喜欢

莱斯特遗骸三世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生三世 仙侠奇缘
三生三世(电视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我们都是瓦尔迪”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英球迷欢呼声震天“动地”
英国理查三世国王的“复活”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
莱斯特市Reaching Out友城推广活动
《解人颐》与“李家”的三世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