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相秋月观* 东亚语境下的禅僧画作及在当代艺术中的契合

2021-05-29吴若明

新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禅宗禅师绘画

吴若明

一 源起:圆相与禅宗

圆相,即円相[Ensō],是禅宗艺术中流行的意象之一。起源于唐代肃宗时期(711—762)中国的禅宗之南阳慧忠,发扬于沩仰宗时期,并形成九十六种圆相代替禅语。1皮朝纲,〈沩仰宗风、圆相意蕴与禅宗美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 期,第29页。《大藏经》中提到:“圆相之作,始于南阳忠国师。以授侍者躭源。源承谶记。传于仰山。遂目为沩仰宗。”2参见《大正新修大臧经》,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X65, no.1282, p.276, c10-11//Z 2:19, p.275, a17-18//R114, p.549,a17-18。何为圆相?“圆”,即圆形;“相”,则在佛教语中谓一切事物外现的形象状态。如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中,“降胎求道,宁止一相”。圆相,是一个圆形的形象状态。圆相绘画简约,笔墨于纸中绘一圆圈,常带有偈语,与圆相图相辅。它的禅意解读并没有绝对的定义,也可以说是还原自然的无相本源,这于唐代禅宗六祖在坛经中所提及的“无相”是近似的,即禅宗马祖道一(709—788)所提,“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黃华,无非般若”。3《景德传灯录》卷六,CBETA, T51, no.2076,p.247, c15-16。将圆相着墨作于画卷之上, 并做相应题跋,在日本得到极大的推崇与发展,从13世纪兴起,流行至今,并成为日本禅宗美学的典型代表之一,称之円相,円即圆。

二 无法与有法:日本禅僧圆相秋月观套式表达

日本禅僧绘圆相者众多,自13世纪以来,流行于禅师之间,影响至今。并在江户时期以来形成两次发展高峰。圆相盛行的第一阶段为江户时期,圆相多流行于禅僧的作品之中,并确定了其与书法相辅的构图形式。江户初期,禅师以“心月”书写,如从福州来到日本的禅师隐元隆琦[Ingen Ryūki, 1592—1673],在禅书中作“心月”,但仅以书法表现。4Murase, Miyeko.The Written Image, Japa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from the Sylvan Barnet and William Burto Collection.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no.44, p.146.随着禅书以心拟月及圆相的发展,图文结合的圆相秋月观开始在日本兴起。以江户时期诚拙周樗[Seisetsu Shucho, 1745—1820]为例,其作为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禅僧,同时还是书法家、画家和诗人,有数百条佛教箴言流传于世并产生重大影响。诚拙周樗的圆相体现了日本圆相艺术早期的绘制方式和蕴意表达,特别是圆相秋月观的提出。虽然此后也有其他僧人将此偈语绘于圆相上,但是诚拙周樗却是最早将其绘于圆相的僧人。在圆相盛行的第二阶段,即19—20世纪,日本禅僧在继承江户时期圆相绘画之风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如禅僧苇津石莲[Sekiren Ashizu, 1850—1921],曾任日本永源寺[Eigen-Ji Temple]住持,以绘画见长,其圆相作品不仅体现创作方式在这一阶段的丰富化,也是在象征喻意上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圆相由墨笔绘圆,构图简洁,但是却常被禅僧以不同形式绘画,成为圆相绘制特定套式。所谓套式[stereotype],即套式的语言,存在于绘画的细节之中。每个艺术家都会有意无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现重复的画面局部。5[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1页。简约的圆相图形,在圆相秋月观的表象中,不同禅僧在创作圆相时的位置经营、绘画主题和构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基本套式[Grundform]及绘画形式的共性和差异。如从顶部中间顺时针起笔,一笔勾勒是最常见的一种。或从底部中心逆向起笔,又或将一个圆分作两笔,以左逆向和右侧顺向两笔合成等。此外,用墨深浅浓淡,着墨缓急也各不相同。

在诚拙周樗的作品中,整体风格清雅静逸,多以横轴方式体现书法和绘画两部分(图1)。“圆相”在整幅作品的右边中央,圆左侧写有偈语——“谁云吾心似秋月?”“秋月”两字被选择在第一行的中间处落笔,分两行书写,偈语落款位于左侧上方,使得在简约的画面整体中,增加书法与绘画部分的构图均衡。落款下钤有诚拙周樗名“诚拙”朱文方印和其号“无用道人”白文方印。这幅作品选择了从左下方起笔,用缓慢而柔和的笔触顺时针方向一笔勾勒出一个圆形。其起笔处着力较重,墨略浓,之后整个圆用笔都很轻,笔触较细并相当均衡流畅,直至起笔之处,突出了绘画时候僧人平静的心态。起笔和落笔处的衔接自然,暗色的墨线在白色的纸面上衬托出中间的白,配合其所写的诗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之满月的柔光。然而按照禅宗圆相绘画的传统,其圆相的绘画往往是随意自发的;而并不是如同其他众多艺术作品具有主观目的性的绘制。6Stevens, John.Enso-the circle of Zen, Zenmind Zenbrush.Ary Galley NSW Press, 2006,p.129.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幅作品所要传达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表现圆月之美,而是通过圆相秋月观的比拟传达个人参禅领悟。在诚拙周樗所作的其他圆相作品中,也常附有诗句“谁云吾心似秋月”以作开悟偈语,如图2、图3 在布局上,诚拙周樗多选择横幅形式,在右侧居中绘圆,左侧书写诗句“谁云吾心似秋月”。“秋月”二字总是另起一行在第一行中部位置书写,横幅的左上方署名,字偏小。并带有自己名或号的红色印章款识。圆的起笔,用墨都非常接近,作品风格非常突出,或可以理解其对圆相所悟禅意的套式表达。

图1 诚拙周樗所绘圆相图

图2 诚拙周樗所绘圆相图

图3 诚拙周樗所绘圆相图

在后来的圆相创作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和“谁云吾心似秋月”偈语相近题款的圆相。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沿袭诚拙周樗的圆相禅意。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僧人苇津石莲[Sekiren Ashizu,1850—1924]所绘的圆相图。笔墨的起笔处以及顺时针的行笔方向和诚拙周樗的这幅一致,起笔处浓厚有力,行笔中多有变化,或笔墨渐细(图4),或近似枯竭(图5)。图4 的构图与诚拙周樗的圆相比较接近,图5 则采用了竖幅,圆在画面上部,偈语题款在下方。两幅均书,“谁云吾心似(他)秋月”。“吾心似秋月”最早在禅宗诗人寒山诗集中提及,并随诚拙周樗将其和圆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这里其表达的禅意较之前者是不同的。因为诚拙周樗是传统的禅宗僧人,而苇津石莲是一个游走到西方的积极活跃的禅师,并且他通晓新时代对传统的质疑挑战和机遇。所以尽管苇津石莲圆相题词仍与“谁云吾心似秋月”相关,僧人此处要表达的却是:“寒山的心”,或者说类似诚拙周樗其他禅师所追求的禅意心境是“似秋月”,但是你自己的心呢?7Ibid., p.134.被强调的不再仅仅是绘画者的禅悟,而是要创造他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对诚拙周樗圆相秋月观套式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禅意表达中的改变。

图4 苇津石莲所绘圆相图

图5 苇津石莲所绘圆相图

三 可读与否:东亚圆相秋月观的建立与图像学深意

禅宗源自中国,分北宗禅和南宗禅,以渐悟为主的北宗禅开始衰落,而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则兴起,特别在唐武宗灭佛后,走向山林不依托经书的禅宗渐盛,成为禅宗主流,并发展成五家七宗(五派七流),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加上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为七宗。从莲花微笑而始,禅宗各派开悟方式多样迭出,如宋朝杨岐派名僧有从诗中得机缘开悟;云门宗的开山祖曾在与其他禅师对话中顿悟;沩仰宗灵佑拨火悟道等。

“心似秋月”的禅诗偈语早期见于中国唐代高僧寒山子的诗集《寒山诗集》,“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五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8[唐]释寒山,《寒山詩不分卷》,四部丛刊景宋本,第4页。此诗文偈语在众多佛教典籍被广泛提及,如《宏智禅师广录》卷五:“寒山子道,吾心似秋月。”9同注3,CBETA,T48, no.2001, p.59, c20-21。《续传灯录》卷二十二,“上堂举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等。10同 注3,CBETA, T51, no.2077, p.615,a13-14。此偈主要用以表现禅师所追求的心净澄澈的境界。圆月常常因其圆满、澄澈、光明的特征为佛家所尚。佛像中常出现的佛光也正表现的是天上的日月之光,降临人间黑暗之处。11[日]加藤正俊、柳田圣山,《円相——禅の究極》, 毎日新闻社出版,1986年,第18页。

以圆形释禅的图像可追溯到南朝宋释普明《牧牛图颂》及宋郭庵禅师《十牛图颂》,二者意义相近,作为禅宗便于理解的常用图像形式比拟寻求本性顿悟的过程。牧童与牛之关系,亦如阿行者与六根、心识之关系。“牛”代表常人的生命、身心灵或“第八阿赖耶识”。《十牛图颂》从“寻牛”到“人牛俱忘”“返本还源”等不同过程,皆以牧牛图喻释禅修不同阶段的历程,至第八幅“人牛俱忘”的境界描绘中,与上一图颂“忘牛存人”中望月相应,以比拟内心。12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32 册,《十牛图颂》(嘉庆垫永来重刊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621页。释普明《牧牛图颂》前面众图皆绘牧童与牛的实态,以表示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等各阶段,第十境界“双泯”与郭庵《十牛图颂》中“人牛俱忘”相一致,绘图也仅以圆形示意。日本受郭庵《十牛图颂》影响更大,而在中国明清时期则以普明禅师《牧牛图赞》更为流行。13黎丽明,〈画中禅机:张穆《牧牛图册》考析〉,《美术学报》2018年第1 期,第41—42页。元代台州僧人一山一宁[IssanIchinei, 1247—1317]东渡日本,受封一山国师,曾在延庆三年(1310)应晦岩居士金刺满贞之请,为其收藏的十牛图作《牧牛图》赞。14楼筱环、张家成,《元代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82页。《十牛图颂》将禅悟逐续分解,不仅流行于中国,还引起后世禅僧的吟和,在日本产生一定影响。

圆相在禅宗中形成以来,在顿悟的表达中具有多重阐释性,既可指代一个简单的圆形实物,也可是任何无限的象征,一切跟随禅师内心绘画,表达其书写者的内心禅悟与启示[enlightenment]。15Yoshiko Seo, Audrey.Enso: ZEN Circles of Enlightenment.Weatherhill, 2007, pp.1-2.圆相在表达和理解中的多重及无定性,也符合了南禅宗六祖慧能(638—713)所提的菩提偈中关于“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的禅学哲思。16《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同注3,CBETA, T48, no.2008, p.349, a7-8。仅仅是单一的圆在绘画中可能会给人更多的遐想,然而大部分的圆相作品都是有一个相应的偈语,以禅意的题词体现参悟的过程,从而画面中的圆相可象征月亮、宇宙、完美、空寂、无限等。在诚拙周樗之前的日本禅僧中,很多人作圆相图都带有不同的偈语,如“这是什么”,并非是对图像所指的解释,而是对自生参禅的思考,也能引导观者更多的开悟。也有禅僧将圆相和佛相联,比如东岭円慈[Torei Enji, 1721—1792]常在圆相绘画中题写“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偈语将圆相与佛教教义相联。而在诚拙周樗作品中,圆相柔和的画笔和静逸的境界对应了左边的这句“谁云吾心似秋月”。将心比秋月,是佛僧修行的一种境界目标,即心静如月,澄澈无杂物。诚拙周樗此处的题词正是禅师内心所追求的目标。当诚拙周樗将“谁云吾心似秋月”和圆相在相关绘画中关联后,不仅这句话本身成为圆相题记中一个流行的偈语,而且也越来越多的禅僧将圆相和月联系起来,在圆相附诗中书写其他相关诗句。如中原南天棒(邓州全忠)[Nantenbo Nakahara, 1839—1925]在圆相中所写“此月可落 谁人可见”;山本玄峰[Genpo Yamamoto, 1866—1961]所写“坐水月道场”等,月和圆相的联系越来越多,但在表现的形式上也多变化,如将诗句写于圆相之中,或与另一种日本禅僧达摩画像[Daruma]叠加绘画,在圆相内绘以达摩。圆相绘画中表象的圆,因偈语诗词的书写而具有禅意的引向是可读的,但这样的禅悟通常又指向内心,其深意又是不同而难以解读的。

四 圆相秋月观的他者套式及当代艺术的契合

作为日本禅画之一的圆相,其秋月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圆相的盛行。

19世纪末,随着日本禅僧与海外交流,禅[Zen]及禅画[Zen painting]的理论也陆续传达到欧美等地。作为禅师的悟道和东亚艺术,圆相禅画作品走近西方视线域。日本临济宗釈宗演[Soyen Shaku, 1860—1919]是第一位在美国讲授禅宗的禅师,并曾在1893年应邀出席了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这一年也被认为东方佛教传入美国的时间。17施锜,〈西方视野中“禅画”范畴的生成与变迁〉,《美术学报》2019年第6 期,第62页。1905年釈宗演再次来到美国在旧金山附近讲授禅学达九个月,在此期间大多由其门下铃木大拙[Suzuki Teitaro Daisetz, 1870—1966]等担任翻译。18参见[日]加藤周一主编,《世界大百科事典》,改定新版名人名录,日本平凡社,2014年。铃木大拙不仅注重禅的“无心”思想,也将禅学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等相联系,进一步推动了禅学在东西方的传播。19[日]铃木大拙著、耿仁秋译,《禅风禅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第254页。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禅理在欧美的传播中得到文化的接受。在图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当一群人与其他文化相遇时,一般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是否认无视文化间的距离,潜意识的自我反映,即他者的套式反映。第二种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其他文化构建成和自己文化相对的一种文化。20同注6,第184页。尽管欧洲在19世纪开始,出现了东方主义等对他者文化奢靡、荒蛮等消极认识,21同注6,第193页。但禅在这一时期因为和哲学的对话,而被认知并接受。当禅在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相遇,对东方禅文化形成的形象成为他者的套式观,即对可视形象与心目中形象之间关系的联想。22同注6,第186页。铃木大拙也通晓相关的古希腊、英国等欧美传统哲学思想,并在他的文本中,将讲求顿悟的禅宗与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相比拟,促进了他者套式的形成。23同注20,第196页。

20世纪后,更多的日本禅师将禅宗理论在欧洲传播,和铃木大拙相近,他们已经受到欧洲的哲学理论影响,但又同时依托佛教理论。这一时期圆相以简洁的绘画方式,仍盛行于日本禅画中,并在海外通过圆相偈语和社交之仪等推进禅学传播。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 1870—1973]所著《西田哲学》中也以佛教理念为基础,并结合了西方哲学。他本人也尝试过圆相的绘画,并作偈语“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和“吾心似秋月”相比,“心月孤圆,光吞万象”继承和体现了圆相秋月观。此偈语来自于成书约1125年《碧岩录》第六十八章节。24Ledderose, Lothar.“Der Kreis des Nishida Kitaro.” Ed.Walter Schweilder.Weltbild-Bildwelt.Academia Verlag, 2007, pp.259-269.此后也见于其他相关经文,如《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第一卷等,提到“上堂举盘山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25同注3,《草堂耨云实禅师语录》卷一,嘉兴藏第37 册,CBETA, no.B370。由于战争的缘故,洛维特曾离开德国,辗转日本、美国教学,自20世纪中叶回到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任教。西田几多郎和洛维特往来甚好,他曾将自己创作的此圆相作品馈赠予德国的哲学家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 1897—1973],从而将圆相禅宗艺术传播到欧洲,并引起欧洲哲学家对亚洲佛教哲学的思考。这几幅西田几多朗的圆相作品也一直收藏于海德堡,由当代德国学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所藏,并成为当代欧洲的东亚艺术史教学实例展示。26数年前在海德堡大学学习期间,雷德侯先生曾在东亚艺术课堂中携此画讲授,引起对该问题的关注和写作,特此致谢。

随着西方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具有特定蕴意的圆相及与诗句的组合形式,不仅是禅宗哲学的禅画,也符合欧美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形式,并与西方艺术理念中“诗如画”[ut picture poesis]等概念相应。27[美]温妮g 海德g 米奈著、李建群等译,《艺术史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圆相秋月观的象征性[symbolize]表达,并不是晦涩难懂的,而又是广义可接受的,体现的是心灵上升到领悟神性的过程,也是西方相关宗教象征艺术理论中灵魂升向上帝去要通过的层次,即物质[matter]→本性[nature]→观念[opinion]→理性[reason]→智性[intellect]→神[god]过程的反映。28[英]贡布里希编选,杨思梁、范景中译,《象征的图像——贡布里希图像学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222页。这种对于象征图像的认知方式,也促进圆相的绘画形式、象征寓意、哲学思考等在欧美地区的传播与接受。在圆相相关的一些书籍中,哲学角度的自我思考也成为书中重点描述的内容,而不仅是对东亚禅宗佛理的顿悟与象征介绍。29Black, Orpheus.Ashby, Cameron.The Enso: A Philosophy of Submission.Pillow Book Publishing, 2020.

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东亚语境中形成的圆相书写不仅以纸本笔墨的方式继续出现在禅画中,同时在欧美现代艺术中也有所契合。在从传统走向当代的圆相绘画图录中,既包括具有禅学修养的东方画家,也包括部分西方艺术家。圆相的绘画书写形式也愈发多样,亦不局限于水墨,开始出现彩色圆相,或圆相叠加其他图像等多元表达方式。30Stevens, John.Enso: The Timeless Circle.Robyn Buntin of Honolulu, 2009.除了部分因接触而有主题意识绘画圆相的西方艺术家,一些具有亚洲交流背景的欧洲画家,也有创作中通过综合材料等绘画语言,形成在构图中与圆相颇为相近的作品,体现东亚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结合。如法国当代艺术家法比恩[Fabienne Verdier] ,她在二十岁时候曾于法国巴黎的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学习中文,此后来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于四川美院完成本硕[Diplom]学习,并跟随黄原(1922—2007)学习书法。31Drathen, Doris Von.“Fabienne Verdier.”Kunstler: Kritisches Lexikon der Gegenwartskunst.Ausgabe 92, Heft 28, 2010(10), p.12.她曾创作了一系列巨尺幅的圆形绘画,称之均衡之圆[Circle balance](图6)。圆形的创作结合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绘画语言,由三十五个马尾组成的巨型画笔通过黑色颜料、墨汁等综合材料在画布完成。作品视觉形式与圆相相近,而涵义更多是思考世界的本源。法比恩同时认为其形式接近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礼器——玉璧,自己在创作中也体现了中国书法和哲学思想。32Drathen, Doris Von.Fabienne Verdier:Painting Space.Charta Publisher, 2013, p.21.

图6 法比恩作品

五 总结

圆(円)相起源于中国佛教禅宗,在日本发扬并传播世界。圆相的绘画和书写有助于禅僧对于佛教禅宗的理解和分析。“吾心似秋月”的偈语可追溯到寒山子诗词中,随着禅宗的发展,以圆形拟心月的图像盛行于《十牛图赞》或《牧牛图赞》等多版本,并传播至日本。圆相绘画在日本禅画中是常见的修禅顿悟形式,江户时期诚拙周樗将“谁云吾心似秋月”和圆相的结合,影响了其后僧人们圆相秋月观的禅悟和多元表达。圆相的禅意也从与佛祖的相联关系同时转往僧人自身,反映其内心对于圆相的参禅,尤其是心、月和圆相的联系。20世纪,随着日本禅僧在欧美地区的宗教活动和社交礼仪,圆相的图像形式也在宗教对话、哲学探索中起到一定作用。圆相秋月观的表达也更为自由与思辨。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圆相不仅作为东亚传统禅画的形式,还在综合媒材的当代创作形式中与西方绘画具有形式上的契合,圆相作为一种“符号标志”[sign],又重新回归到东亚传统哲学的本体。

猜你喜欢

禅宗禅师绘画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上座何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