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在慢性肾炎中的效果与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21-05-28肖振文

中外医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汀组慢性肾炎肾炎

肖振文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肾内科,山东济南 250132

因为一种或者几种病因使得肾部发生的一组疾病,临床上称其为肾炎[1]。肾炎所包含的病理类型很多,但是许多类型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肾炎患者较为明显的特点有肾脏调节酸碱平衡、血压、电解质、水的能力下降,肾小球对于细胞以及蛋白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且肾小球滤过能力降低[2]。肾炎一般可分为继发性、原发性以及遗传性三大类,原发性肾炎包括慢性、急性、肾病综合征、急进性、隐匿性,继发性肾炎包括紫癜性和狼疮性两种,遗传性主要指Alport综合征。体液免疫障碍、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是肾炎的基本病因,而重金属、镇痛药、皮肤感染、空气污染、滥用抗生素、扁桃体炎等因素会增加肾炎的患病风险[3]。慢性肾炎的病程反复,对于患病者的工作以及生活均会形成极大影响,生活质量很差,而且若不施以有效的治疗,慢性肾炎最终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极易引发患者死亡[4]。慢性肾炎经典的临床表现为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5]。缬沙坦以及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肾炎应用较多的药品,为了寻求最佳治疗效果,该文针对2018年7月—2019年7月来该院治疗的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为其开展分组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例在该院接受慢性肾炎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晓该次实验的目的与方法,且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对该次研究药物存在药物禁忌证、同期加入其他临床试验及拒绝参与该次实验的患者。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同意该次实验,根据抽签法分组为双药结合组(n=50)和阿托伐他汀组(n=50)。双药结合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3~64岁,平均(48.79±15.22)岁;阿托伐他汀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32~65岁,平均(48.47±15.6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阿托伐他汀组:应用阿托伐他汀 (国药准字J20130172;20 mg×10片)治疗,用药方法:初始剂量为半片/次,1次/d,间隔4周或以上可调节剂量,最多4片/d。

双药结合组:缬沙坦(国药准字H20103521;80 mg×7粒×2板)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缬沙坦用药方法:1粒/次,1次/d;阿托伐他汀的用药方法参照阿托伐他汀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以及药物治疗效果。①生化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氮素、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②药物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生化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生化指标有一定改善则为有效;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均未有任何变化,甚至恶化则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占比与有效例数占比的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数据变化对比(±s)

组别血清尿素氮(mmol/L)治疗前 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g/24 h)治疗前 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mL/(min·1.73 m2)]治疗前 治疗后血肌酐(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双药结合组(n=50)阿托伐他汀组(n=50)t值P值6.79±1.68 6.35±1.34 4.64±1.11 5.27±1.26 2.61±1.22 2.75±1.46 0.93±0.64 1.67±0.48 88.11±0.24 88.09±0.21 92.86±0.57 90.42±0.46 113.49±23.91 110.76±23.66 96.31±15.74 103.38±15.75 1.447 0.150 2.652 0.009 0.520 0.604 6.540<0.001 0.443 0.658 23.555<0.001 0.573 0.567 2.245 0.027

续表1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变化对比

治疗前,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尿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与阿托伐他汀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素尿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均好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对比

双药结合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慢性肾炎是引发尿毒症的一种重要因素。梗阻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最多见的几种病因。据我国的三级医院相关数据显示,慢性肾炎中最多见的是IgA肾病,约有10.6%,膜性肾病居于第2位,占比是8.8%,而统计我国行穿刺活检的患病者,发现有28.1%的患者为IgA肾病,23.4%的患者为膜性肾病。慢性肾炎患者除了几种典型症状外,部分患病者会伴随体重下降、乏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6]。

因为,治疗时多要对高血压进行控制慢性肾炎。并使得机体的尿蛋白含量减少,日常饮食上一般会限制磷和蛋白的摄入,治疗期间避免劳累、脱水,而对于肾脏有损伤的药物也不建议使用[7]。阿托伐他汀也被称为立普妥,是他汀类调脂药的一种,能够对患者机体的血脂起到调节的效果,可以抑制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长因子β的生长,使得肾小球的肥大情况得到缓解,避免肾脏发生纤维化,进而控制和减少人体尿蛋白的排泄量,并降低血液内低密度的蛋白水平,从而起到保护人体肾脏功能的效果[8-9]。缬沙坦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组织药物,可降低血压,对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抑制,从而减少尿蛋白,防止肾小球发生硬化,并使得肾小管间质发生纤维化的情况进行组织[10-11]。该研究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发现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患者各项指标恢复得更快,疗效更明显。

据该实验可知,治疗前,双药结合组与阿托伐他汀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双药结合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C反应蛋白、收缩压以及舒张压水平均好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说明将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医治慢性肾炎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双药结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优于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总有效率76.00%(P<0.05),此实验结果与关蕴华[12]的实验结果数据相近,在其实验文章中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有效性为92.86%(26/28),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炎的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也说明该次实验文章的数据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缬沙坦联合医治慢性肾炎的效果显著,患病者的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且C反应蛋白水平得到了有效的调节,对比单一用药医治,两药联合医治的模式应多加推广。

猜你喜欢

汀组慢性肾炎肾炎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及左心射血分数的影响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脂患者的效果对比研究
瑞舒伐他汀对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脂、炎症反应及肾功能的影响观察
奶牛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炎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
尿TGF-β1检测在诊断慢性肾炎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