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活素治疗35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5-28包敬敬

中外医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活素射血顽固性

包敬敬

冠县中心医院心内科十病区,山东冠县 252500

顽固性心力衰竭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心力衰竭在经过积极治疗之后仍然无法控制症状,会发生四肢厥冷、水肿、脉压减小和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属于心力衰竭的终末期[1]。顽固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具有迁延难愈、病程长等一系列的特点,很容易引起患者死亡。目前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已经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关注[2]。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内源性多肽,新活素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心脏的负荷,提高其心输出量,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3]。对此,该文简单随机选择该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相关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病例,分析并研究了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新活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35例)和研究组(35例)。在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顺利地开展了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4],且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心力衰竭的患者;②NYHA分级处于Ⅲ~Ⅳ级,而且心功能在经过抗心力衰竭治疗后没有得到改善,甚至越来越严重的患者;③对该次研究知晓同意,且在知情同意书中签字确认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④具有相关药物禁忌证的患者。

常规组中有15例女,20例男;年龄最上限为84岁,最下限为52岁,平均年龄为(71.8±4.6)岁;按照心功能分级划分,其中有16例Ⅳ级,19例Ⅲ级。研究组中有有16例女,19例男;年龄最上限为86岁,最下限为54岁,平均年龄为(72.2±4.5)岁;按照心功能分级划分,其中有16例Ⅳ级,19例Ⅲ级。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对常规组予以治疗,主要为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吸氧治疗,同时进行β受体阻滞剂(国药准字H32025391)、利尿剂(国药准字H24971061)和洋地黄(国药准字H33021566)等抗心衰治疗。

在此基础上,采用新活素(国药准字S20050033;规格:0.5 mg)对研究组予以治疗,治疗方法为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1.5μg/kg,要确保在90 s内完成静脉注射,之后按照0.01μg/(kg·min)的剂量对患者实施持续泵注给药。

上述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7 d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患者的紫绀、心悸和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在治疗后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幅度在2级及以上;②有效:患者的紫绀、心悸和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在治疗后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幅度达到1级;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与治疗前相比更加严重。其中(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总有效。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主要包括肝肾功能不全、低血压、低血钾等。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在治疗前,常规组和研究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60.3±3.1 60.2±3.3 0.177>0.05 56.1±3.9 51.1±4.2 3.635<0.05 35.3±3.3 34.9±3.4 0.826>0.05 37.4±5.3 42.6±4.2 3.845<0.05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常规组的总有效率为80.0%,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常规组不良反应率为2.9%,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5.7%。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在临床中顽固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提高[5-6]。作为心力衰竭的终末期阶段,顽固性心力衰竭不仅具有很长的病程,容易反复发作,而且该病预后效果比较差,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保证其生活质量[7]。

在传统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中,洋地黄、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很容易引起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率[8]。新活素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其属于一种利用重组DNA技术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其具有利尿和降压等一系列的作用,还可以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机制进行有效抑制,从而进一步抑制RAAS系统,防止其被激活,具有与内源性脑利钠肽一样的效果。脑利钠肽是一种内源性多肽,其与人体心衰的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脑利钠肽在机体内的含量越高,表明其心衰的程度越严重[9]。A型利钠肽受体主要分布于患者的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中,患者在使用新活素之后,药物可以有效地结合A型利钠肽受体,并且与鸟苷酸环化酶受体进行结合,从而有效地减小全身动脉压、右心房压以及肺毛细血管压,进一步提高环单磷酸鸟苷在患者细胞内的浓度,对平滑肌细胞进行刺激,加快其舒张活动,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机制予以有效纠正,使其心力衰竭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还可以控制脑干交感神经兴奋性,对患者的醛固酮、内皮素的分泌进行抑制,改善其肾小球滤过机制,促进钠离子的排放,具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有效地降低患者心室前后负荷。与此同时,新活素还具有有效的心脏毒性拮抗效果,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不会提高患者心脏的耗氧量,也不会引起心律失常,有效地稳定患者肾脏、血管和心脏等部位的血流动力学。

在该次研究中,采用常规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对常规组予以治疗,在此基础上,采用新活素对研究组予以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1.1±4.2)mm和左室射血分数(42.6±4.2)%均明显优于常规组(56.1±3.9)mm、(37.4±5.3)%(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常规组80.0%(P<0.05)。这一研究数据与薛茫等[10]的文献报道,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常规组80.0%(P<0.05),数据基本一致。表明新活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此外,该次研究数据还显示,常规组不良反应率为2.9%,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5.7%。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新活素并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新活素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活素射血顽固性
新活素治疗瓣膜病和非瓣膜病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新活素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新活素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观察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影像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新活素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