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1-05-27唐志宏林强

考试周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高中地理

唐志宏 林强

摘要: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让我们更加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首先,归结城市中一般达标中学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其次,文章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归因。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就提出“科学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作为高中地理教学依据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就重点指出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一线地理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缺乏了解与重视

从2020年6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笔者所在一般达标高中高一、高二年段全部班级发放调查问卷,以便更全面了解不同阶段、不同性别高中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了解情况,从而完备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现实困境。

人地协调观内涵不仅仅只有正确的环境观,还包括适度的人口观,合理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调查问卷整理中显示,高二高考选考地理的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了解的比例高于高一学生及高二非選考地理科目班级的学生。这一问卷结果就显示出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水平总体偏低。因此部分高中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缺乏重视,对其真正内涵缺乏了解。

(二)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中国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特别是笔者所在的这类一般达标中学,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仅有高考的压力还有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因此这些都导致课堂上的时间就显得尤其宝贵。在调查中发现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授课模式的主流除了一些公开示范课,这样的课堂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较少参与表达。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无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三)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践行缺乏完善的外在社会条件

中国高中生目前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尤其是城市学校,缺乏接触自然,对外在环境的变化、人地关系的实际演变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比如说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现象。虽说学生课后也会从网络等途径中获取一些人地协调观的知识,但大部分还是来自课堂的授课,学生想参加环保活动却缺乏地理实践的场地和时间。

不仅如此,学生虽已学习人地协调观的内容但社会环保氛围和条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环保理念践行的态度。例如,人们都知道废旧电池污染环境不可随意丢弃或快递包裹泛滥塑料垃圾产生但目前都没有统一的处理。

三、形成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实困境的归因

(一)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功利性强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尤其一般达标中学学生要想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所有要考试的科目不仅课堂紧凑,课后还有许多的作业需要完成,让学生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部分仅流于表面或仅限于应对考试,学习功利性强。

(二)课时安排紧张,课堂时间紧凑

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吸收能力较为有限,而且课时安排紧张,因此宝贵的课堂时间能完成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典型习题的讲评就已实属不易,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过多的人地协调观等素养培养的实践活动。还有课后作业等,这些都限制了课外阅读及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机会。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授课中,笔者就发现如果要阐明其人地协调观理念仅一个课时的时间是完全不够的,书里大多阐述的是水库大坝建设对流域发展的有利方面,却缺少系统的分析大坝的建设对区域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探讨水库大坝的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两方面关于人地协调观树立的重要内容。因此只能在高三阶段对高考中有选考地理科目的学生进行系统阐明,更无法到水库实地进行相关研学践行活动。

(三)社会环境欠缺人地协调观践行培养的条件

中国环保宣传一直是非常到位的,但人们对环保的践行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例如,垃圾分类活动,政府一直在积极正面引导垃圾分类工作甚至在每个小区垃圾类点都配备了垃圾分类助理员,但仍有居民对垃圾分类主动性不强导致垃圾分类无法落到实处。不仅是社区在部分学校垃圾分类处理上的问题也是如此。在此次问卷调查和学生谈话中发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人地协调观践行的态度。

对于城市一般达标中学的孩子来说,学业压力大加之身处城市必然很少有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现存的人地协调观与实际环保问题相脱节的情况。例如,土壤板结现象,作为同城的师大附中学生却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依托师大丰富的资源,在大学教授的带领讲授下去闽侯茉莉花种植区域实地了解因大量使用化肥后茉莉花种植区土壤的土层结构,实地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做到了知行合一。而许多一般达标中学迫于时间和场地限制常常并未实施。

(四)教师自身缺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意识

调查中发现目前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依旧是一般达标中学授课模式的主流,并且教师自身也缺乏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系统培训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意识及深度不够,人地协调观知识渗透碎片化。在与多位教师之间谈话中问及对于人地协调观的贯彻情况时,教师对于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主要是在讲解课本知识和试卷分析中进行,教学中偶尔会引导学生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但不够深度全面,而人地协调理论认为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约束自身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现实困境高中地理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