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1-05-27刘丽娟

考试周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刘丽娟

摘要:通过对当下教育课程分析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重视。所以,为针对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布置,深刻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引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文化素养,然而由于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精读,阅读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遭到限制,因此,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结合“重读”“比较”及“想象”,学生能够有步骤、有序地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体验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对文字和语言的感知。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语言运用的培养又和学生的阅读量不可分割。所以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通常指的是朗读,就是通过有感情地、大声地诵读文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作者蕴含的感情,通过“读”感知作者的文字和思想,无形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阅读和感受文章内涵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下多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是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未深刻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模式更加倾向于模式化和程序化,更加注重读、听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致低迷,核心素养培养遭到限制,经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可以直观的总结为两句话,“学生是附属,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理念确实能够让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但并不利于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会极易丧失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终很难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式不科学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都喜欢采用“填充式”的强行灌注方法,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不愿意去思考、不会去思考,其核心素养培养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问题设计,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让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其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引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从题目中你能看出什么?通过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带入到文章的阅读当中去,培养出他們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燕子》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于燕子的外部特征有什么了解呢?”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出答案,学生们就会自觉地讨论,“剪刀似的尾巴,乌黑的羽毛……”然后老师抓住时机给予提示,最后在老师的侧敲旁击之下,学生就会不知不觉探究出燕子外部特征,通过这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再比如《月光启蒙》,这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在文本阅读前,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月光为什么能够给人启蒙效果?课文是不是有一种“借物喻人”的隐喻效果?同学们可以自行思考一下,学生们这时就会踊跃思考,有的学生会和教师的答案“不谋而合”,作者是想利用月光比喻母亲,也有的学生会说,月光就是对母亲的思念,在经过学生们充分的讨论之后,教师点出主旨:其实月光既有“我”对母亲怀念,也有母亲对“我”的教诲,而作者口中的“月光”,其实是想表达母亲就像月光一样,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学生们恍然大悟,通过这样一种“现实”和“虚幻”交织起来的隐喻,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并通过这类文章的整合,极大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同学们积极性大增,有的同学就会说,作者通过“茱萸”联想到自己的兄弟,也有的学生会说,“茱萸”就是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在经过学生思考之后,教师总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这首诗描绘出了作者在异乡生活的凄然,因为时刻想念亲人,每到良辰,思念的欲望更加强烈。通过问题设计、自主思考,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文本比较,培育学生的理解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能够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质”,比较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名词,它可以是比较词语、比较句式,甚至是标点符号也可以进行比较。比如在鲁迅《少年闰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试着将原文当中的“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改成“其中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这时教师再问:“你们觉得以上两种,哪一种更好,为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原文中的更好,因为它将一位英勇果敢的少年形象和狡猾的猹形象完美的勾勒了出来。”教师点点头,最后对其进行总结:“说得很好,如果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想写出这种人物和事物描写,就可以借鉴这种写法。”通过不同语境的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章,深刻领会了短句的表达,这就是比较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