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四季”系列叙事风格研究
2021-05-27沈世悦
摘 要:侯麦的电影影像独具真实、自然且诗意的风格,这与他将自己所思考的哲思性和道德性问题转化为电影语言的叙事主题、结构、风格有关。侯麦“四季”系列是他晚年的作品,具有个人风格成熟意义,对“四季”系列的整体叙事风格进行分析,以探寻侯麦个人风格背后对人本存在的思考。
关键词:侯麦;“四季”系列;叙事风格
一、叙事主题
(一)理想爱情的寻找
感情是侯麦大部分影片讨论的核心主题,“四季”系列更加明确了这一主题:对理想爱情的寻找。《春》是对朦胧和非理性情感的一種特殊表达,女主角珍妮有男朋友,但导演刻意将其隐藏,表达她的情感期望;《夏》的男主角贾斯伯到海边度假,是为了遇见自己倾慕的女生,但在三位女生中兜兜转转最终仍是孤身一人;《秋》的女主角渴望遇见理想爱情,但不愿主动迈出一步,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和彼此倾心之人相识;《冬》以传奇剧的方式让女主角错失理想爱情,她面对三位男性,几经波折最终获得理想爱情。
“四季”系列并不像传统影片那样,刻画你侬我侬的美好爱情,而是详尽体现主人公们寻找理想爱情的艰难过程,结果也不一定尽如人意。侯麦重点刻画过程的曲折,并非要讲故事或者引起矛盾,而是以主人公们的感情状态呈现出他们飘忽不定的生存状态。
同时,在《夏》《秋》《冬》中承担理想爱情对象的三个人物:蕾娜、热拉尔和夏尔,他们在影片中的戏份是极少的,形成了一种理想爱情缺失的叙事效果,拉长了感情到来的前奏,体现了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内心渴望。爱情主题体现了侯麦对城市人的观察与思考,在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中,城市人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孤独。通过对理想爱情的人物设定,隐喻人们对情感认可的内心需求,通过叙述理想爱情的寻找过程,揭露人们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和无措感。
(二)情感人生的选择
侯麦通常将主人公们置于两难的境地,使得他们不得不进一步剖析自己的内心,而促成他们的自我认知,则是通过情感人生的选择。“选择”这一主题在《夏》与《冬》两部影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夏》中贾斯伯经历了多重选择,最初选择和民族学博士玛戈成为知己,近乎恋人,但被玛戈拒绝;他又选择音乐知己索莱纳,但第二天他等待的恋人蕾娜出现了,他又选择与蕾娜成为男女朋友;但蕾娜关于郊游的想法不断改变,贾斯伯被迫不断变换选择,最终没有找到假日恋人。他的选择行为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通过多次的选择,观众也更加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被迫选择的境地中,主人公们的存在性思考被重点突出出来。
《冬》的菲利斯和夏尔错别五年后,菲利斯第一次选择带着女儿与恋人查理一起离开巴黎,但她随即发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查理并非是她内心真实的选择,所以立即与查理告别。第二次选择,菲利斯并没有做出真正的选择,而是选择一直等待,另一位追求者马桑对她和女儿十分照顾,仿佛他们就是幸福的一家人,但她内心深知自己的选择与信仰。在两次选择过程中,呈现出菲利斯对信仰的思考,也使她内心更加坚定。
通过屡次的选择,主人公们不断对自己的内心作出分析,贾思伯每一次改变选择,都会对玛戈诉说原因,菲莉斯在即将作出选择和完成选择后,也会向自己的母亲和马桑表述自己选择的原因。导演以全知视角为叙述基础,观众随着主人公们进一步的选择和叙述,更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推进叙事的作用。
(三)人际关系的相遇
相遇是侯麦电影另一个重要主题,人物出场与关系设置是通过相遇完成的:《春》中的哲学老师和女孩娜塔莎在一次聚会上相遇后,成为了朋友并认识了娜塔莎的父亲,以及父亲的情人;《夏》中贾斯伯的爱情选择是在与三位女主人公相遇中产生的,在饭店和沙滩遇见玛戈,在酒吧遇见音乐知己索莱娜,又在沙滩上遇见许久不见的倾慕女孩蕾娜;《秋》则是在制造相遇,马嘉利的朋友以女儿的婚礼让马嘉利和热拉尔在不经意间相遇;《冬》的传奇特征体现在结局时菲利斯和夏尔在公车上的偶遇。
电影中省略了人物相遇的逻辑和原因,直接呈现人物相遇的结果,使大部分人快速地成为朋友或者情人,这是彼此袒露心声的基础,亦是建立在陌生人的相识上,与原本存在的亲密关系形成对比,原亲密关系被遮挡。《春》中娜塔莎由于母亲位置的缺失,渴望父爱与父亲情人抗衡,她遇见珍妮立即袒露自己,并希望珍妮可以填补母亲的空缺;《夏》中最开始刻意制造贾斯伯倾慕女孩蕾娜不存在的桥段,在贾斯伯与玛戈、索菲亚相遇后,他甚至要立即将本来是为蕾娜做的乐曲送给索菲亚。
由相遇所建构的人际关系状态,与亲密者疏离、与陌生人亲近,是与常规叙事完全相反的。人们的相遇与对理想感情的渴望形成互补关系,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生存状态。因此,“四季”系列主题并非单纯体现侯麦对爱情的探讨,而是围绕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展开。
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四季”系列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人际关系网的建构中,以情感为基础的叙事主题为主线,辐射多个男性与女性,多重关系的重组与融合,使叙事手法丰富化,主题表达深刻化。各个影片又具有各自的关系结构特征,并且彼此形成镜像与对比关系。
(一)“春”与“秋”:线性与网状
《春》与《秋》形成结构上的对比关系,《春》为线性,《秋》为网状。《春》的故事是以线性关系呈现的,中学哲学珍妮老师最先出场,在聚会上与女孩娜塔莎成为朋友,后结识娜塔莎的父亲,父亲的情人也加入其中,珍妮与其父亲关系暧昧,四个人成为叙事核心。《秋》以马嘉利为核心,一边是她的朋友伊丽莎白,另一边是儿子的女朋友,分别给她介绍对象,形成了多线与关系网状的叙事结构。
(二)“夏”与“冬”:辐射状
《夏》与《冬》同为辐射状,分别以男、女主人公为主体,辐射三位情感关系的女生与男生,彼此成为镜像关系。《夏》与《冬》都是一对多的关系,但也有人物结构设定上的差别,《夏》中,玛戈承担着客观观察的角色,她的角度对全知视角进行了补充;蕾娜则为理想爱情对象,情感飘忽不定,她的存在对整体叙事的一以贯之起线索作用;索莱娜的出现代表着了解贾思伯的一个新角度,也是侯麦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偏爱。《冬》中,马桑和查理都是菲莉斯的追求者,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桑是书店老板,基督教徒,但对信仰不够虔诚,却对哲思滔滔不绝;查理身型宽厚,脾性也温和,具有强大的包容心。
“四季”系列形成了多元化的人际关系网,可以看出侯麦对“道德”问题的深化和探索,多角关系成为四部影片的人物基础关系,甚至在《秋》的叙事中已经达到极致。这种叙事结构与表达是常规影片难以做到的,有时容易造成世俗的表达,但侯麦一反道德对叙事的约束,将人们不敢且避讳表达的情感关系与情感状态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将人们对其选择的原因进行剖析,并融入了戏剧感和诙谐感。
三、叙事风格
(一)诗意化
“四季”系列体现了导演诗意化的敘事风格,他将电影和散文相融合:自然光的运用,片段化的叙事节奏,大段人物对话。人们的语言与思考多于行动,削弱了情节冲突和叙事起伏,在时空的流动感中呈现出思考性影像。
影片刻意呈现人们在城市街道上的行走,注重电影通常会忽略的生活部分,一些琐碎但构成生活真实的行动,如,在家里自然的行为、摆放餐具家具、收拾房屋、在道路上来回行走,自己或者与朋友在一个环境里呆着等。这些细微的日常构成了侯麦电影的内在节奏,体现着生活的真实状态和时间的流动性。
空间在影片中也独具意义,导演通常选择相对固定的场所空间,大部分都是在家里,还有一部分是城市或者海滩的街角。通过人物在这些场所中的来回移动,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在这些城市与空间性元素中,也传递着法国浪漫和诗意的属性,形成象征性文化符号与诗意情绪。
(二)哲理化
哲理风格也是“四季”系列一大特征,来源于侯麦对人物职业的设置、对理想女性的刻画和谈话内容的体现。影片主要聚焦在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身上:《秋》中的伊丽莎白与《春》中的珍妮都为哲学老师;《春》中娜塔莎的父亲为音乐教育家;《冬》中菲利斯的追求者马桑为书店老板;《夏》中男女主角都为大学生和博士生。但侯麦同时又弱化了人物的职业性特征,突出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强调哲学性的思考,聚焦到个人的本体存在意义问题上。
侯麦影片中男女角色特征明确,运用大量篇幅描绘了理想女性,和大部分男性形成鲜明对比,与常规的电影叙述形成反差。影片中的女性又具有理性、睿智的特点,同时也成为男性的理想爱情和客观视角的代替者,以一种冷静而睿智的态度对待感情。男性的思想都浮于表面,在与女性相比之下显得愚钝和无措。
对话体现人们偏爱抽象、哲理和本质的内容:哲学、存在、信仰、轮回、情感态度、存在状态的思考等。《春》中四个人在娜塔莎家里吃饭时对哲学进行讨论;《冬》中使用了大量片段化的情节讨论信仰与轮回的问题。
(三)真实化
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再现是影片的重要风格,巴赞开启了纪实主义思考,镜头语言完成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纵深与真实,在侯麦的电影中体现着比现实还要真实的叙事风格。侯麦电影叙事与好莱坞经典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去除了传统剧本中的开头、高潮与结尾,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关系的形成与变化,推动了影片的叙事。重要表达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的内心状态,以及对内心的表达。
人们的行为和情节的发生不一定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剖析内心感性与理性的逻辑才能将人们平时难以看到的、被遮盖的真实,所以人物通常会被置于多重关系之中。在一种朦胧与暧昧的情感之中,通过与不同关系的对话交流,人物的内心层面得以展现。对话是打开人物内心的重要方式,人们在个人存在的孤独性和人际关系的相互温暖中交织,对话一方面为遮蔽内心的脆弱,另一方面又从侧面展现出真情。
《夏》中贾思伯与玛戈一直保持着一种类似知己的暧昧关系,观众的视角与玛戈一致,不断深入贾思伯的内心。在贾思伯与另外两个女孩相处时,尽量让自己做到完美,努力遮蔽他不想让人知的部分,但当他回到玛戈身边又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狡辩和分析。他在对话中表达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欲求与无辜。侯麦从行为层面展现出第一层真实,再从内心层面展现出真正的真实层面,形成冷静、客观和真实的叙事风格。
四、结语
“四季”系列在叙事手法与风格上已经形成了独具侯麦特色的视听影像,与其说侯麦是睿智而真实的,不如说他是诗意而浪漫的。该系列在剖析人物真实内心的同时,侯麦也在强烈表达自己所关注和构建的生活特质:情感为叙事主题,选择与相遇为叙述主题基础,共同展现人物的存在状态;人物关系的完成形成叙事结构,也展现道德性思考;诗性、哲理和真实是影片的叙事风格,人物动作的内在节奏产生了时间延续性,固定街景和室内环境形成空间流动性;大量对话与叙事视角的结合呈现人物内心的真实景象。
参考文献:
[1]博尼策.也许并没有故事:埃里克·侯麦和他的电影[M].何家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卡杜罗.世界导演对话录[J].龚心怡,译.全国新书目,2015(3):22-23.
[4]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以女性话语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丁宁.人间四季里的人际迷网:浅析埃里克·侯麦的“四季”系列[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2):61-64.
[6]唐源.埃里克·侯麦电影时空艺术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7]路鹏飞.埃里克·侯麦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范加慧.法文传记《侯麦传》翻译实践报告[D].南京:南京大学,2016.
作者简介:沈世悦,长安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