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莲花》诗乐关系探析
2021-05-27王廷政
摘 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艺术歌曲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其众多艺术歌曲中,歌曲《莲花》极具代表性。而国内对该作品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演唱与表演方面,以“诗乐关系”为视角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从舒曼与海涅的诗乐观点出发,以歌曲《莲花》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该作品中的诗乐关系。
关键词:舒曼;莲花;诗乐关系
《桃金娘》(Myrthen Op.25)是罗伯特·舒曼创作于1840年的一部歌曲集,该歌曲集选用了7位不同风格诗人的诗歌作品。本文以歌曲集《桃金娘》中的第七首《莲花》(Der Nussbaum)为研究对象,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海涅《歌之卷》,原诗作于1827年。尽管舒曼一生采用海涅诗歌进行创作的歌曲多达42首。但两人的诗乐理念却迥然不同。在海涅及19世纪诗人们的眼中,音乐作品的音乐性及情感的表达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舒曼则说:“诗歌应该像躺在音乐家手臂中的新娘,快乐、自由、纯真。”由此可见,舒曼认为诗歌是作曲家创作艺术作品的基础,在创作时,作曲家主观性的表达更为重要。而这种不同诗乐理念的碰撞在《莲花》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诗歌简析
Die Lotosblume ngstigt
莲花在太阳的烈焰下
sich vor der Sonne Pracht,
感到害怕,
und mit gesenktem Haupte
于是低垂着头
erwartet sie trumend die Nacht.
如作梦般地等待夜晚。
Der Mond,der ist ihr Buhle,
月亮,是她的情人,
er weckt sie mit seinem Licht,
他以他的光唤醒她,
und ihm entschleiert sie freundlich
并且她愉悦地为他展现天真无邪
ihr frommes Blumengesicht.
如花般的容颜。
Sie blüht und glüht und leuchtet
她开花且发光发热
und starret stumm in die Hh,
沉默的凝视着高处,
sie duftet und weinet und zittert
她吐芳,她流泪,她颤栗
vor Liebe und Liebesweh,
为了爱情和痛苦,
vor Liebe und Liebesweh.
为了爱情和相思。
海涅受其老师的影响,对印度文化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首诗歌以拟人化手法刻画了莲花恐惧、怒放、哭泣的动人形象,将其天真无邪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海涅在诗歌中借用莲花惧怕太阳,喜爱月亮的天性,增加了莲花新的隐喻,将“莲花”转变为“爱情的田园”①的含义。但在歌曲中,舒曼却把莲花刻画成一部纯粹的爱情作品,忽略了原诗中的讽刺和新的隐喻。原诗最后一节是诗歌感情的最高潮,诗人连续使用多个动词,如blüht、glüht、leuchtet、starret、duftet、weinet、zittert等,营造了一种快节奏的氛围。
在句法方面,这首诗有三节,前两节由四行诗组成,第三节由五行诗组成。在句式上,最后一节中的两句话分别连用了4个动词和3个动词,如第一句的blüht、glüht、leuchtet和starret;第二句话中的duftet、weinet和zittert。一连串的动词使歌曲节奏明快,有递进的效果,诗歌感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舒曼创作的歌曲可分为两段,即AB两段,在结构上音乐A段与句法第一节相对应;B乐段与句法第二节和第三节对应,显然是为了突出诗歌第三节的情绪,加快节奏。
从押韵上看,诗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押韵,这是一首无韵诗。此外,这首诗还是一首不受格律限制的民歌体诗,如同歌德的诗歌《野玫瑰》那般自由②。《莲花》这首诗歌只在前两节诗的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如第一节诗中Pracht与Nacht以“acht”押韵,第二节诗中Licht和Blumengesicht以“icht”押韵。这种韵律处理方式对旋律的影响较小,仅节奏相同,為附点二分音符。
二、音乐基本要素分析
从速度、节拍、力度和织体等方面分析:歌曲一共有27小节,歌曲开始速度的要求是ziemlich langsam(很慢的);在第18至22小节,速度要求为nachundnachschneller(逐渐加快);第23小节速度转为渐慢,与前几小节形成速度上的对比;第27节以渐慢的速度结束歌曲。歌曲采用了不同寻常的6/4拍,加上速度要求是很慢的,说明舒曼希望这是一种不太快,又不失三拍子律动感的速度。
在力度方面,钢琴前奏与声乐部分均以弱(p)的力度进入,这种力度一直保持到第13小节,刻画了温柔、梦幻的莲花形象;从第14小节开始,钢琴与声乐的力度渐强,音乐张力逐渐增加,描写了莲花在夜晚盛开时的景象,在这一句结束时又出现渐弱符号;第18小节至22小节第5拍,力度连同速度、和声和音量同时逐渐变强,随后马上以弱(p)的力度进入尾声。全曲的力度变化图如下:
在织体方面,全曲仅有一种伴奏织体,即柱式和弦,这种统一的方式固定了音乐的情感与形象,原本坚定有力、气势磅礴、庄严宏伟的柱式和弦在速度、节拍、力度和调性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紧凑而宁静的风格。全曲最典型的部分便是在第1节,舒曼使用了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从而在歌曲开始时就强化了“莲花”柔弱的音乐形象。
三、音乐结构特征分析
舒曼创作的《莲花》采用了通谱体歌曲的形式写成,一共有6个乐句,调性转换频繁。这首歌曲仅用了一种伴奏织体,即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音乐可分为AB两段,在结构上音乐A段与句法第一节相对应,B乐段与句法第二节和第三节对应,显然是为了突出诗歌第三节的情绪,加快节奏,从而在音乐上处理成AB两段。尽管在曲式结构上没有与诗词结构做到完全对应,但在其他方面也能看出舒曼看待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观点。
A段,1-9小节,对应诗歌句法的第一节的1至4行。钢琴前奏与声乐部分均以弱(p)的力度进入,这种力度一直保持到第13小节,刻画了温柔、梦幻的莲花形象。前8小节钢琴右手表现了幽静的水面,左手八度缓慢地移动,代表着莲花在水面之下。第1-3小节对应的诗词是“Die Lotosblume ngstigtsich vor der Sonne Pracht,”(莲花在太阳的烈焰下感到害怕),作曲家在这一乐句中使用了旋律下行和弱(p)的力度记号,恰好印证了莲花对阳光的惧怕。第2句依然是级进下行,莲花在低垂着头等待夜晚,这时和声从第7小节的减七和弦(#F-A-C-bE)转到C大调的主音和弦,音色变得明亮、温暖,随后第9小节钢琴右手突然上升八度,左手低音也消失不见,A段在这里半终止于F大调(见谱例1)。舒曼为了更好地表达原诗的情感,在A段运用了“词语描绘”手法。即用旋律对某一词语的模拟和揭示。人声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作曲家均使用了旋律下行,以此加强了莲花对阳光惧怕的形象(见谱例1)。
B段,9-27小节,对应诗歌句法的第2节1至4行和第3节1至5行。一开始,舒曼用bA大调来描写明亮、轻柔的月亮形象,莲花被月光唤醒浮出水面。之后音乐转回F大调,焦点也从月亮回到莲花,这时钢琴以饱满的和声向前推进,声乐与钢琴一起渐强。第15小节声乐部分出现两拍休止,钢琴部分随之把C升高变成了增三和弦,音乐张力增加,并在下一乐句“ihrfrommes Blumengesicht”(如花般的容颜)达到高潮,即莲花仿佛少女一般天真无邪、如花般的容颜(见谱例2)。这一乐句结尾处要求速度渐慢、声音强度迅速减小,为后面的高潮作铺垫。
第18小节开始,舒曼营造了一种快节奏的氛围,在音乐上形成了叠加推进的感觉。此时声乐部分的每一乐句都有短暂的两拍休止,为下面的高潮进行铺垫,音乐张力越来越大,随后音乐达到全曲的最高音g2。歌曲旋即进入全曲的尾声,仅简单的重复前一乐句,且没有尾奏。
在B段,舒曼使用了第二种旋律描绘手法,即用音乐旋律来表达某一乐句情绪、气氛、情境的手法。体现在用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在配合旋律描绘歌词“Sie blüht und glüht und leuchtet und starret stumm in die H?h”(她开花且发光发热并且沉默的凝视着高处)。显然,音乐增强了原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见谱例3)。
四、结语
在《莲花》中,舒曼为了艺术歌曲的整体性,在曲式结构上没有与诗词结构完全对应,但他能在其他方面找到诗与乐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在音乐基本要素方面,舒曼采用最为合适的速度、节拍、力度、织体等因素来衬托诗歌内容的表达。在音乐结构特征方面,舒曼采用了“词语描绘”手法。例如A段,用旋律对某一词语进行模拟和揭示,体现在人声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均使用旋律下行加强诗歌中莲花对阳光惧怕的形象;B段,舒曼用音乐旋律来表达某一乐句情绪、气氛、情境,以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渐强的力度在配合旋律描绘歌词“Sie blüht und glüht und leuchtet und starret stumm in die H?h”(她开花且发光发热并且沉默的凝视着高处)。显然,在《莲花》的诗乐关系中,音乐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诗歌只是歌曲的基础,为了满足音乐的需要,舒曼时常会改變或重复诗句。可以说,在《莲花》中,音乐既是舒曼个人情感的真实体现,也是作品的灵魂。
注释:
①莲花原产于埃及和印度,在埃及古代,莲花就作为宗教中生育力和性能力的象征,蕴含着独特的情感。这种植物对德国人来说是独特而神秘的,海涅在诗歌中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莲花的隐喻,即“爱情”含义。
②《野玫瑰》,歌德创作于1770年,是根据民歌《花蕾》改编的一首诗歌。
参考文献:
[1]王廷政.舒曼歌曲集《桃金娘》(op.25)诗乐关系及演唱研究——以基于吕克特诗作的歌曲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20.
[2]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75-176.
[3]Richard Miller.Singing Schuman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钱仁康.“词语描绘”纵横谈[J].音乐艺术,1999(1):46-57.
作者简介:王廷政,山东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