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

2016-07-29郭瀛潇

2016年25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郭瀛潇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雾霾现象越发严重,媒体大都从雾霾的危害性、提前预警、防治等角度展开新闻报道,缺乏对雾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深度报道。在雾霾新闻大势平淡无奇的情况下,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一播出就脱颖而出。《穹顶之下》是柴静以个人名义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没有央视这一“砖红”后台的支持,该纪录片更敢“亮剑”,更能接近真相。

关键词: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穹顶之下;叙事视角;叙事风格;叙事结构

一、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结构

任何新闻作品都有叙事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叙事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貌和传播效果。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三个层面。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依据是否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是否符合观众的接受能力与接收习惯三个准则来选择最适宜的结构。

二、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叙事策略分析

(一)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①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可以对事件进行全景式全方位描述,能够引导受众发现事实真相和本质;内视角是指叙述者受到视域的限制,能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来,传其观感和体验;外视角是叙述者不参与事件本身,只是客观冷静记录事实。

柴静在《穹顶之下》雾霾调查中存在着四种身份:一是生活在社会上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普通人;这是第一人称内视角,柴静生活在煤炭大城临汾,很早就受到雾霾的伤害,在这件事上她更有发言权。二是在开头作为孩子的母亲出现;这属于第三人称的内视角,是以一个母亲关爱孩子的口吻表达对雾霾的憎恶。三是在调查过程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出现;柴静全程参与各种调查,混合使用全知视角和内视角。四是在直播过程中顶着主持人的帽子带着受众的身子和所有听众一样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外视角。这四种身份在恰当时机交叉出现,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强化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二)叙事风格

在直播现场,柴静穿着白色休闲衬衫和牛仔裤上阵,整个舞台上只有戴着扩音器的她和用来展示调查结果的大屏幕,灯光也是低调的暗蓝色,没有任何多余的舞台美化设施。这种极简式的场景布置营造了一种非常适合闲谈的环境和氛围。柴静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和引导人讲故事的记者。视频的开头她讲了自己爱孩子的小故事,用亲情故事开头是非常人性化和煽情化的开篇,能引起女性朋友的共鸣。虽然涉及个人情感,但柴静依然是很平静甚至是面带微笑地诉说自己经历,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让人感觉非常亲切随和。

采访中和实地调查中,柴静总能抓住那些最有冲突,最能抓人眼球的画面和情节。她的声音始终是轻柔而不失坚定的,温和而不乏冷静的,这让柴静的冷静和客观凸现出来,为其调查的可信性加分。

(三)叙事结构

1、外部结构。《穹顶之下》结构条理,层次分明,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部分。开头讲“雾霾事件”调查的动机,其次通过“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引出这部作品的中间部分,中间部分是这部作品的核心部分。结尾部分总结整部作品,把解决问题落实到行动中来。结尾展示的倡议环保动画短片,在形式和主题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2、内部结构。《穹顶之下》的内部结构是以“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为主线展开的,三个问题呈递进关系,是内部结构的主要逻辑线。

“雾霾是什么?”这一问题,柴静运用提出问、做出回答、反驳答案进一步说明的方法完成。在求证的过程中柴静巧用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象,把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表达和计量单位用人们日常接触的单位量化表达出来,方便人理解。比如,柴静用贴切的比喻把雾霾形容为“看不见的敌人”。把两克黑碳分解后等同于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外,求证过程的每一步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必不可少。求证过程中柴静不断站在受众的角度提出疑问,又举出多种证据说明问题。

“雾霾从哪里来?”柴静使用多方考究、全面论证方法说明问题。她对每一方的信息都展开了详实的论述,并步步深挖,直击每一方原因的根源所在。她用类比和对比的说明方法,不仅将中国的燃煤现状和英国雾都类比,也将中国和德国英国的洗煤技术做了对比。柴静还用外国石油制定标准与中国对比,深刻分析中国石油制定标准由中石化决定的历史原因。她巧借民营加油站老板之口,直接点出中国环保部门形同虚设的本质。最后画面配合柴静的叙述呈现出大城市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的视频,总结了雾霾产生的根源。

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较为沉重的话题随着APEC蓝转移到一些人儿时还没有被污染的北京古城的美好回忆。顺着保持APEC蓝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怎么办?”这个问题。柴静采用递进式“说理+实践可行性”方式来说明。专家倡议加实地考察构成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柴静通过采访了三位政府官员揭示中石油中石化垄断能源产业的弊端,还用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要求再次说明应该开放能源市场的重要性,并将环保的责任分担到“我们”——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

3、符号结构。《穹顶之下》同时运用声音、画面、字幕、图表四种元素,广泛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声音表达、画面样式和色彩、字幕大小、图表样式,有效避免了视频元素的单一性和重复性。

灯光、画面和音乐配合柴静的文字叙述内容和段落间的自然衔接。比如在解释雾霾是什么的时候,柴静说“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在这当中”这时后台配合关灯,并在大屏幕配出颗粒状的动态图,让人身临其境。根据采访视所处的环境以及谈话的语义和氛围搭配合适的音乐,使视频材料更具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增加视频趣味性和震撼力,使纪录片的节奏感更强,衔接更紧凑,传播效果更优化。比如2004年采访焦化厂老板和政府官员的配上的滑稽的音律。

全程用数据说话,数据搭配使用各种图表,更加清晰地阐释专业概念。比如:把抽象化学单位ug/m放在不同标准值中衡量;再如把条形图的量化结果转化成饼状图或者曲线图更恰当的说明问题。

影像资料的多样化。包括用历史记录影像资料和影视资料解释过去雾霾被忽视的原因;视角多变的纪实实地考察视频,视角有地面上的、空中的、地下的和远景、中景、近景。影像资料既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还有彩色黑白混搭。视频资料富于多变,不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

视频类型丰富化。使用卡通动画视频,使描述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把医学测试过程用动画形式进行场景还原;把抽象的专业表述转化为生动立体的动画,充满趣味性和通俗性;呼吁公众参与到大气环境保护中来的小视频;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电话采访音频、暗访偷拍视频等等。

三、结语

103分钟55秒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统计数据和采访视频却不觉枯燥,这得益于《穹顶之下》严谨的叙事结构和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是视听新闻作品的骨肉精髓,我们仍需要不断学习好和使用好这种叙事策略。(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① 魏蔚.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以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纪录片《开创》为例[J].新闻世界,2015,No.29006:51-52.

参考文献:

[1]曾梦倩.视听作品的作者及著作权归属研究——以我国《著作权法》第15条的修改为背景[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v.12;No.6703:49-54.

[2]揭勇菁.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传播技巧分析[J].视听,2015,No.9705:57-58.

[3]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v.15;No.6606:8-10.

[4]朱睿雯.《新闻调查》的叙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叙事结构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