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政策效果偏差现象及成因分析

2021-05-25魏晓丽

南北桥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民办学校

魏晓丽

【摘    要】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为经济社会发展选拔人才,到改善劳动力素质和服务民生,再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兼顾人口政策,党和国家更加注重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治理目标,通过调整教育政策来解决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然而,由于社会条件和教育资源等基础薄弱,教育政策实施出现效果偏差,引发了从择校费到学区房博弈、民办教育掠夺式发展和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等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理论出发,探究教育领域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政策调整方向。

【关键词】教育政策  教育获得  民办学校  校外培训机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20

目前,在教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教育获得的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却愈发明显,教育公平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国家教育投入虽然不断增长,但是与家庭教育投入增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且家庭教育投入竞争愈演愈烈,似乎只有取得优质教育资源和相对优势的教育获得的个体才能拥有前景光明的人生。在此过程中,竞争门槛不断提高,竞争程度不断升级,家庭之间为争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产生了各种社会乱象,为此国家不得不推出缓解过度竞争的教育政策,但政策效果每每都会出现偏差,治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

一、教育政策效果偏差现象

(一)从择校费到学区房博弈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因急于发展经济而无力全面发展教育,只能集中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中小学。20世纪80年代,教育发展政策为后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埋下了伏笔,教育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由此拉开序幕。市场经济开放后,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人才,一方面个体和私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愿意对家庭教育进行增加投资。20世纪90年代教育政策适时调整,允许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支付溢价学费选择重点中小学校就读或自费降低少量分数就读大学。一批学校通过额外收费获得迅速崛起的机会,校际差距进一步扩大,但是民众对此以家庭经济条件决定就读学校的不公平教育政策表达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新世纪以来,国家将教育政策调整为“按学区就近入学”,政策之初确实缓解了以家庭经济条件决定入学的社会问题,但是房地产业市场化之后,开发商可以通过出资赞助优质中小学校发展来获取购买相应房产即可入读相关学校资格。开发商既可以提高所建房屋售价,又能提升销售速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则通过购买相关房产获取入读重点中小学的机会,使该政策出现严重效果偏差,演变成家庭不得不竞逐学区房来争取优质教育资源。

(二)民办教育掠夺式发展

为了缓解教育发展资金匮乏,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行业发展,部分公办学校由民营资本参与转制或名牌高校创办中小学校。由于民办学校可以自主招生和聘用教师,还可以突破就近入学的限制,民办学校招生后由公办学校兜底,在发展过程中突破了一些限制并享受了某些优惠。民办学校的生源不但一步步赶上公办学校,发展到后期演变成了“掐尖”即择优录取,考不上民办学校的学生再回到原来的公办学校就读。民办学校初始采取聘用退休的名师方式招揽学生,见到成效后便高薪挖取公办学校在职的优质教师,通过抢夺公办学校的优质资源得到了超速发展和良性循环。但这是建立在损害公办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的,公办教育多年心血成全了民办教育,这种“走捷径”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还有些民办学校通过四处搜罗名师和许以高额奖金或奖学金抢占优质生源,集中最优力量打造少数拔尖考生,后续以此宣传吸引大量生源回收前期投入并进而营利。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严重扰乱了教育产业发展秩序和培养人才的规律。

(三)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

理想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国家允许校外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选择性教育服务,以此补充基础教育中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供给不足,以培训机构助力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实践中,音体美等素质教育的培训标准难以界定,工薪家庭大多数承担不起学费致使普通民众参与较少,校外培训机构以英语辅导机构为主。随着高校扩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就读,家长们发现可以购买教育培训服务,考入大学的机会显著增加。

早期的教育服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家教,一些成绩普通的学生通过家长购买教育培训考入大学,随后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家庭争相加入购买家教服务的行列。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和要求提高,出现了部分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培训机构,因为利润可观,渐渐有一些教师加入了教育培训队伍。随着中等生以下基本都参与教育培训,优等生也逐漸被裹挟着加入培训行列,校外培训也逐渐变成从补差到补差与培优并存的情况,近几年发展到大多数学生都不得不参加校外培训的状况。校外培训的利润渐渐被资本青睐,大量资本涌入教育培训行业。资本具有逐利性,获得资本扶持的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商业化运作手段,一边广泛宣传贩卖焦虑,将大多数家庭拖入教育领域竞争,导致许多家庭不堪重负;一边超前超纲培训,既浪费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又使教育减负政策落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进度和秩序。

二、教育政策效果偏差成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经济越发达地区,教育校际差别越大,家庭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越发激烈,要么提前备考民办学校,要么需要提前购买学区房,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能力支撑。这种不断升格的竞争引发了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甚至冲击到了国家的人口政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也明显分化,并表现出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的渴望。乡村家庭的孩子到县城读书成本很高,即便如此,多数乡村家庭还是竭尽所能让子女进县城读书,为子女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纷纷到县城购房或租房。

(二)社会流动与教育相互作用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十个社会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雏形并将持续发展变化[1]。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收入分配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鸿沟,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狭窄,中间阶层如果不能通过教育渠道保持阶层稳定则随时有向下流动的风险。家庭资本主要由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资本难以代际传承,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可以通过代际传承,文化资本主要通过教育获得来进行代际传承。中上阶层子女可以通过继承来获得父代的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网络,父代也会通过提高教育投资来提升其文化资本,所以他们很容易维持阶层或向上流动,但是中下阶层和底层只能通过教育获得来提升文化资本,实现阶层上移的愿望。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向上流动,高等教育加大了弱势群体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2],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趋势[3]。

三、教育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一)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除了极少数特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硬件条件差距已大大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主要在师资水平上。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向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日益集中的趋势,同时有向名校集中的趋势。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聚集趋势已迫在眉睫,不能让家庭经济差距延伸至教育教育领域影响竞争。推动教育资源动态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教育公平、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焦虑,以及保证社会各阶层欣然接受教育竞争结果,这既能提高民众的幸福感也能促进社会稳定度。既然教师素质是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关键,那么改善教育资源差距的最佳策略就是让教师流动起来,既要考虑到教师生活的方便性也要考虑到学生成长具有相应周期和规律的特点,教师交流可以在符合便利学生的前提下定期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间轮动教学。通过教师的同城不同校轮动教学,扭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化趋势,逐渐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动态均衡发展,把家长从择校费和学区房重担中解脱出来。

(二)规范民办基础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

发展民办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公办学校学位不足,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制机制活力增强。但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扩大和政府简政放权,教育投资主体更加多元,资本的逐利性暴露无遗。民办教育不断提高收费、追求高额营收,严重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原则,导致教育领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政府应当适度干预民办教育发展,允许民办学校营利,但是民办教育以育人为本,不能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兼具社会效益。

为避免民办基础教育过度提高收费和压缩成本,在保证教育质量和师生权益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限制民办学校利润不超过合理比例。民办教育可以营利,但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不能通过融资进行杠杆化谋利,否则就会唯利是图。从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来看,校外培训机构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主要从其运营过程、运营条件、教育服务内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等方面着手,对其过度宣传、超纲超前、预收长期学费、师资不合格等行为进行重点监督和治理。

(三)重视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中随迁子女数量为1897.45万人,教育因素越来越受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重视,迁移选择也从个体选择转向家庭[4]。深圳市政府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上很有示范性,由于基础教育发展速度跟不上流动人口增速,该地区采取政府出资补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相应比例学费的政策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因为义务教育往往按户籍人口配置,没有户籍的家庭选择就读民办学校,外来务工家庭随迁子女既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福利,又负担不起民办教育。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深圳市政府出台相关教育政策,结合外来务工家庭经济状况以政府公共财政补贴不同比例的学费来解决低收入家庭无力负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此举既能解决当地义务教育资源不足的尴尬,又能留住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在此工作,为流动人口增速过快地区解决教育问题开创了新路径。

四、结束语

科技强国、教育为本,國家应当加大教育投入,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保证底层群体的教育竞争力和对竞争结果的接受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永葆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6-09-07(002).

[2]赵红霞,王乐美.促进还是抑制: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基于CGSS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20(09):5-11.

[3]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9-25.

[4]李静娴,熊春,司月芳,曹贤忠.子女教育对进城务工人员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某民办随迁子女小学的调查[J].现代城市研究,2021(05):119-125.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民办学校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营利性民办学校中受教育权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治理高校教育政策执行性腐败新探究
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教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