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历史素养那畔行

2021-05-25杜翠格

南北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政热点历史素养课程标准

杜翠格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笔者从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从“解读课程标准,提炼教学立意;理出一条主线,准确解读历史;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等方面精心进行了教学设计,该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素养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时政热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150

到目前为止,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其中的表述已经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有意识地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逐步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呢?这对历史教学的设计与实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断探索和反思,下面就结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课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历史教学设计最主要的部分。在进行以课为单位的教学内容分析时,需要将课程标准与本节课的相关规定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以确定教学的基本线索和知识逻辑,从而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

一、解读课程标准,提炼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决定了教学深度与教材的整合取舍,是一节课的灵魂。它体现着任课教师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视野,也是提升学生对历史认知深度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课本按部就班地教学,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讲什么内容,课文是什么顺序就按什么顺序讲,毫无新意,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提炼教学立意首先要解读课程标准。

例如,在教学“明朝的对外交往”一课时,2011版课程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这里面涉及两件大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他们属于对外交往领域。而明朝的对外交往是伴随着中外国力的消长、皇帝政策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的。和平友好、海禁、朝贡贸易三大外交基调交织在一起。其中前期国力强盛,和平友好交往、朝贡贸易是主旋律,郑和下西洋是典范性事件。明朝中后期,隨着国力的下降,海禁政策成为主旋律,明朝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抢劫、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就是典型表现。

明朝外交政策的变化,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开启近代化的大背景下,由虚骄自满到备受冲击的历程,预示着中国逐步落伍于世界的趋势。这些无疑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本课主体教学内容是明朝的外交。在实际教学中,宜对教材子目二和子目三进行整合,力求把教材纳入“国运兴衰背景下的外交思考”的研读思考这一主题立意下,使学生整体把握明朝的外交特征的同时,映照现实,思启未来。

二、理出一条主线,准确解读历史

有了教学立意,在这一立意上必然要有一条主线,这个线索将本课的知识进行串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依据本节课大国国运兴衰的家国情怀这一立意,按照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交往的目的显示中国的富强,进行友好的对外交往;而当明朝中后期,国力下降,殖民者不断入侵,中国进行了积极反抗。对外交往由初期的友好交往变成了战争冲突的逻辑;以明朝对外交往的历程为主线,以国力兴衰为背景下的郑和和戚继光为代表的中国人为国家对外交往做出的贡献为暗线,将本课的教学线索设计为三个篇章:

第一部分·强盛国运自远航:学习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背景、概况、影响)。第二部分·国势衰微抵外侮:整合教材,学习明朝中后期的外交(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入侵澳门)。第三部分·大国国运再思考: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历史、思考现实,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正文、图片、相关史料等材料,展开与郑和和戚继光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了解历史,进而联系到现在青少年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任务,进而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了解明朝对外交往的历程,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研读教材相关史事、材料研读、图片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能力,落实“史料实证”学科素养。通过郑和下西洋与今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比较,培养学生境鉴历史、服务现实的家国情怀。

三、与时政热点相联系,增强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历史是过去与现今永无休止的对话。我们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要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通过历史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生活中遇到事情知道该如何去做,如何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本课最后将郑和下西洋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倾听中感叹明朝对外的友好和船队做出的重大贡献,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认识到如今的中国致力于区域全方位的发展,遵循合作、和平、发展、共赢的理念,体会到中国宽广的胸怀,从而让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课堂中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逐步提高。本文仅仅提到其中的几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我们集思广益,进行探索。【课题研究:本文为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11070 】

猜你喜欢

时政热点历史素养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
小组合作环境下时政课堂模式初探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