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壶”的创作及评析
2021-05-24周芳军
周芳军
图1 凝香壶
一件紫砂壶的诞生离不开最初的创作构思,紫砂花货因为有着多变的造型,其构思亦带有天马行空的特点。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紫砂题材中,对于植物类的仿生器可谓是非常成功的,其中又以松、竹、梅这三种形象最为突出。引入这三者的造型,同时也就引入了传统文化中松竹梅所代表的意义及内涵,久而久之这些题材就免不了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当代创作者在重新塑造这些题材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
图1“凝香壶”的创作构思就重点突出一个“味”字。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五种感觉,眼睛让我们看见东西,耳朵让我们聆听声音,鼻子让我们嗅到气息,舌头让我们品尝到味道,触摸给予我们各种回馈,这些感觉构成了我们熟知的世界。艺术创作在本质上就是将这些普普通通的感觉加以升华,所以紫砂壶的创作不仅仅是一种外形的创作,而是通过外形延伸出更多的感觉。
1 “凝香壶”的制作
紫砂花货在创作中有着较为自由随意的一面,“凝香壶”在制作的时候并不需要严格的对称和工整,在制作身筒的时候依旧采用紫砂圆形器的做法。先打出一整块泥片,泥片的两端先不着急切平,留出足够多的余地,按照传统可以先在泥片上敲上内壁章;之后将泥片围拢,不需要围的很大,按照壶身的大小让泥片重叠卷拢在一起;再用刀切削掉多余的泥片,在边缘处涂上脂泥,这就是我们通常使用的围身筒法。
在身筒制作完成以后,再制作出壶身所需要的大致轮廓,这时候主要采用捏泥片的方法,将泥片一点一点的塑出内外线条。这个步骤很考验制作经验,不能太急亦不能太缓,要充分考虑到泥片本身的应力,由于每个人的双手都是不同的,手指用力的习惯也都带有各自的特点,所以这一步最能够体现创作者个人的风格技巧。当壶身轮廓制作好后先放一边,接着制作底片。这一步是跟壶身制作相关联的,壶身筒的底部什么形状,底片就是什么形状,也就是俗称的“画片”。这一步非常简单,制作好后同样涂抹上脂泥,同壶身筒镶接在一起。
“凝香壶”主题源自于梅花,梅树的表面肌理在过去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次第分布的瘤节和顺畅的纹理是制作的要点,在这把壶上同时采用了贴塑、镂塑、捏塑相结合的方法。在制作突出于壶体的瘤节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与壶面的线条结合在一起,这种起伏是需要在设计之初也就是壶身筒捏制的时候就制作好,这时只需添加少量的贴塑,然后镂雕出肌理。这种额外添加的仿生装饰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后续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梅树生长的节点与其本身的肌理融合在一起。
顺畅和节略是壶面肌理处理的两个重要特点,肌理的处理不需要追求极度的仿生,该省略的地方就要大胆的省略,一方面减少了制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利用这种省略使壶面凸出的部分尽量光润,同时将肌理集中的部分呈现在内凹的沟壑之中。这样一来,实际使用这把茶壶的时候,视觉的回馈带有自然丰富的肌理特点,触觉的回馈则是紫砂壶一贯的光滑和顺畅。
壶面上的梅花是整把壶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与以往一些同类题材的梅花塑造不同,这把壶上的梅花并没有紧贴壶面,而是借鉴了紫砂雕塑的表现方法,用立体的塑造将梅花的全貌展现了出来。不同泥料的色彩搭配让这样的塑造极具视觉冲击,花瓣、花芯生动逼真,仿佛真的让梅花在壶上活了过来。
传统的梅花贴塑在表现力上不足,使得“凝香壶”必须另辟蹊径,在梅花的塑造、设置上下功夫,同时,这些改动还不能影响整体使用。梅花的制作需要大胆且扎实,避开壶面的中央,利用壶把与壶身的间隙来制造梅花盛开的空间,巧妙的聚集在壶面与壶把之间的夹角,让立体的花瓣既显眼又不突兀,同时还不会凸出壶面之外,造成实际使用的不便。
2 装饰细节与彰显主题
“凝香壶”从创作主题来思考,梅花是艺术表现的核心,茶壶整体结构、表面肌理线条的变化,都是围绕梅花而展开的。壶盖上的梅、壶把上的梅本质上是一体的,它们处于壶体的不同部位,发挥着相同的作用。对于梅花的细节塑造在这把壶上达到了一种细微的极致,从花瓣的纹理到整体的褶皱,都做到了完美。其中还体现了梅花本身的多样性,从花苞到盛开各有不同,应有尽有,寥寥数朵却能够由此遐想一整片梅花。
3 结语
“凝香壶”基本承传了经典的紫砂花货制作方法,从壶身设计到装饰搭配,古朴而典雅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亦在此基础上,凝聚出新的主题,以形入味,巧妙的营造个人创作风格,用更加生动的形体语言塑造出经典题材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