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循经刮痧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肝气郁结型浅表性胃炎的意义探讨
2021-05-24李婷婷
李婷婷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发生率高,控制率低及并发症多的常见疾病,中老年人是最常见的发病人群,主要是由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有关,为慢性病之一[1,2]。该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学中该病归于“胃痛”范畴,该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脾胃位居中焦,共主升降,肝属木,脾属土,“木土乘克”因而发生疾病。中医云:“不通则痛”,肝气郁结导致胃气郁滞从而发生疼痛。刮痧、按摩为传统的外治法,以调理肝经为主,作者对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肝经循经刮痧结合穴位按摩治疗,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患者年龄40~75岁,且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患者心、肝和肾等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糖尿病、皮肤溃疡、损伤和严重全身性水肿的患者,排除对刮痧过敏,以及不愿意继续刮痧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41.50~67.50岁,平均年龄(55.40±4.64)岁,患者浅表性胃炎病程为2~3年,平均病程(2.30±0.80)年。试验组男21例,患者女24例,年龄42.50~68.50岁,平均年龄(54.30±4.74)岁,患者浅表性胃炎病程为1~3年,平均病程为(2.50±0.9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依据西医诊疗指南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必要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及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吸烟喝酒,控制体重,适当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按时服用药物,配合完成各项检查,密切关注患者,如有病情变化,随时告知主治医生。试验组采取肝经循经刮痧结合穴位按摩疏肝法治疗:对于肝气郁结患者,舒畅肝经尤为重要,因此采取肝经循经刮痧可以有效的泄肝经实火,疏通郁滞,条畅气机。重点刮痧部位为行间穴、太冲穴进行刮痧。具体刮痧方法:操作前观察患者皮肤,如皮肤完好无破损可以进行刮痧,主要采取泻肝经。泻法刮痧,刮痧力度要重,并且频率快,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刮拭,刮痧速度慢,力度要轻柔,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刮拭。刮痧的频率每个部位15次,因此刮痧时间15 min/次,手法不可太重,尤其对于初次刮痧的患者。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穴位按摩,患者采取俯卧位,首先使用摸发对整个后背进行按摩,使后背皮肤温度升高,皮肤主要选取的穴位为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使用拇指和食指指节进行点按每个穴位3 min,之后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对中脘、天枢、足三里进行按摩,手法同前。注意力度上要以患者轻微感觉疼痛为宜,早晚各做1次,15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临床疗效;SF-36评分;症状体征以及胃镜评分。采取SAS和SDS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根据临床慢性胃炎主要症状,分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饥饿等。分为四个等级:无、轻度、中度和重度,每个等级分别为1、2、3、4分。疗效指数为患者治疗前症状与治疗后症状总分之差,与治疗前症状总分的比。痊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5%~89%;有效为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疗效指数40%~74%;无效为患者病情未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4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主要有口干、易怒、嘈杂反酸、上腹饥饿、不适或烧灼痛、隐痛、大便干燥。根据消化道疾病中医症状积分表,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分为无、中、重3个等级,积分分别为1、2、3分。胃镜检查评分:安排患者在治疗后接受胃镜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后胃镜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分数越高,患者越健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0.33±1.25)、(40.11±5.1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0.26±1.32)、(54.24±5.2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精力得分(81.74±0.22)分、社会功能得分(69.80±0.32)分、情感职能得分(89.40±0.0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6.18±0.32)、(61.21±0.43)、(75.91±0.0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胃镜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4.46±0.46)分与胃镜评分(7.13±0.1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06±0.49)、(12.12±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4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胃镜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胃镜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为临床上常见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该病随着近几年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在中医中归于“胃脘痛”范畴[3]。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失调达,肝气郁滞,从而化火,肝木克脾土,脾与胃互为表里,从而发生胃痛[4,5]。因此在治疗上主要采取疏通肝气,和胃止痛的方法[6]。肝气郁结导致的胃痛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胃脘胀闷,嗳气频繁,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在生理上肝主疏泄而喜条达,当各种原因导致肝气郁结时,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生胀疼痛,可以波及到胁肋部[7]。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胃气下降趋势保持通畅则胃安,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因此脾胃升降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肝气的调大密不可分。刮痧为治疗胃脘痛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体表与体内、经络与脏腑辩证,选择循经刮痧肝经,足厥阴肝经为肝气所主,刮痧肝经可以条畅全身气机,刺激机体血管,是局部组织充血,加速淋巴循环,从而调节血压,并且刮痧疗法的操作非常简单,整个操作过程中患者无痛苦,因此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该疗法。同时进行穴位按摩,作者选择的穴位具有和胃止痛,行气血的作用,中脘穴为任脉穴,位于腹部,为任脉上的核心穴位,是八会穴之一,对中脘穴进行按摩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内中气,疏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此外按摩中脘穴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胃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增加,正气得到提升,促进机体尽早康复[8]。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位,与机体脏腑组织之间关系密切,对该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调整脏器功能,起到扶助机体正气,强身的作用,此外按摩足三里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消散胃黏膜炎症,增强代谢,有利于损伤的康复,同时起到止痛作用[9]。天枢穴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提高胃肠功能,穴位位于胃脏附近,可以起到止胃痛的作用。胃俞、肝俞、脾俞、三焦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研究显示每个神经阶段与体内脏腑有密切关系。现代研究显示,神经管和体节有着相互联系,通过发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传导到所对应的躯体体节和内脏部分。构成“体表-神经节-内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式。
按摩以上穴位促进脏腑之间的关联,提高机体正气[10]。以上穴位合用,起到消食导滞、理气和胃、解痉止痛的作用。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与胃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刮痧与穴位按摩都均为中医外治法,对经络进行刺激,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并且无副作用,效果优于内治法。
综上所述,肝经循经刮痧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肝气郁结型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胃黏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