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5-24韩怀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丁苯脑血管病缺血性

韩怀志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脑血管发生闭塞或狭窄,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血供发生障碍,进而导致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也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尚未发现特效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丁苯酞为常用药物,该药物属于左旋芹菜甲素类[1],其结构单一,疗效确切,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本次研究对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双色球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61.45±13.63)岁;病程9~70 h,平均病程(38.85±10.75)h。实验组患者男26例,女13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62.16±13.65)岁;病程10~69 h,平均病程(38.96±10.80)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所有患者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相符;所选患者均在发病3d内到院就诊;对本研究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并对同意书进行签署。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或其他颅内疾病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具有过敏史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血糖、血压管理,调脂、活血化瘀治疗,脑细胞营养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康复治疗等,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0.9g氯化钠与25 mg丁苯酞)静脉滴注,100 ml/次,1次/d,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过治疗NIHSS评分降低80%以上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NIHSS评分降低30~80%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NIHSS评分降低30%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侧支循环改善情况,观察交通动脉(前、后)、脑膜吻合(前、后)动脉、眼动脉等情况,以侧支循环数量为依据,出现侧支途径用1表示,累计计算;侧支循环以下述标准进行分级:侧支血流不存在评价为0级;部分缺血区或缺血区附近存在侧支血流评价为1级,全部缺血区分布完全侧支血流评价为2级。③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应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分数为0~34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2]。应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侧支循环改善情况对比 实验组侧支循环分级0级、1级、2级例数分别为20、17、2例,比例分别为51.28%、43.59%、5.13%;对照组侧支循环分级0级、1级、2级例数分别为4、25、10例,比例分别为10.26%、64.10%、25.64%;实验组侧支循环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27,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尽早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提升治疗效果的关键,一般在72 h内为最佳治疗时机[3]。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炎症反应强烈情况下会导致瀑布效应形成,导致脑组织发生再灌注损伤,激活患者炎症因子,导致趋化因子大量出现,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对微血管造成阻塞,产生蛋白水解酶和氧自由基,因此需要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恢复缺血半暗带灌注,可将脑细胞损伤减少,保护脑神经[4]。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改善缺血区域血供为重点,改善侧支循环及脑细胞缺血情况,控制病灶进展,减轻脑水肿[5]。患者脑缺血若时间短暂,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感觉障碍或短暂性失明等,一般均可自行缓解,但是若时间较长,会严重损伤神经功能,导致脑部局部梗死,治疗及时、有效可逆转病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中予以药物改善脑循环,有效管理患者血糖、血压水平及抗血小板等,改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神经损伤,然而却无法达到满意疗效。丁苯酞作为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型药物,可改善患者微循环和脑血流,促进分泌一氧化氮,增加血流量,在血液中扩散,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形成血栓,同时丁苯酞可保护脑细胞,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反应,促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形成,增强线粒体活性(神经细胞),以此有效保护脑细胞。另外,丁苯酞可抑制炎症和氧化酶。相关研究显示[6],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阻断多个脑损伤病理环节,改善中枢神经,缩小脑部缺血梗死面积,将水肿减轻,控制神经细胞死亡速度。丁苯酞可保护线粒体功能,改善神经缺损情况,可对缺血微循环进行重构,以此提升脑组织灌注量,促进代谢功能。丁苯酞还能对血管发挥扩张作用,缓解组织痉挛,预防血小板高凝,进而改善血流动力和血液微循环,保护神经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侧支循环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丁苯酞的应用不但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而且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胡圣阳等[7]的研究中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58例进行分组研究,对比常规治疗与丁苯酞+常规治疗所得对神经功能和侧支循环的改善作用的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采用丁苯酞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其不但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还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尤其是可对侧支循环可发挥改善作用,建议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丁苯脑血管病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