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分析
2021-05-24王熙万军
王熙 万军
肺癌在我国各类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位居第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危害极大。手术是目前肺癌根治的唯一手段,但肺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约70%的肺癌患者已丧失手术时机,即使行手术根治也有很高复发率[1]。因此,临床对这类肺癌多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部分肺癌存在放化疗不敏感或毒副反应高的问题。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在临床发展迅速,具有微创、易操作、疗效佳、安全性高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其有效性、安全性及易操作性已或临床证实[2]。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已成为肺癌治疗的可靠手段,能精准定位,控制局部肿瘤的发展,成为无法手术或转移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复发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肺癌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1.7±11.2)岁;肿瘤直径1.8~5.4 cm,平均肿瘤直径(3.6±1.4)cm。
1.2 方法 ①所有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使用RITA射频消融系统,工作频率480 kz,输出能量0~200 W,RITA电极针。先行西门子16 排螺旋CT平扫,设置层厚5 mm,定位肿瘤后在皮肤表面做好标记。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心电监护,调试好RITA射频消融系统及电极,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5 ml局部麻醉(局麻),在穿刺点做一0.5 cm小切口,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进入病灶内,调整针尖位置到最佳,注意进针需避开较大气管、血管等重要组织,设定消融温度90℃,一般电极射频消融12 min左右,瘤体直径<3 cm者,消融时间5~10 min,瘤体直径3~5 cm者,消融时间15 min,瘤体直径>5 cm者,消融时间15~25 min[4];期间从电极针注水孔间隙注入生理盐,以防周围组织碳化,消融范围确保超过病灶边缘0.5~1.0 cm,保证病灶完全包括在消融电极作用范围内,达到充分变性凝固肿瘤组织的目的。治疗结束后即刻复查CT,若显示为病灶区域内大片磨玻璃密度影,则结束病灶消融,对穿刺通道消融以防针道种植,拔除射频针,结束手术。术后心电监护24 h,给予对症处理。②射频消融术治疗相关处理。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禁食2 h,肌内注射吗啡10 mg以及白酶蛇毒血凝酶1 kU。术中疼痛、咳嗽者,可经注水孔向病灶内注入适量利多卡因;若发生咯血,静推白酶蛇素血凝酶1 kU。术后复查CT,观察病灶变化,确认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尽早对症处理,待患者无异常反应时送回病房,平卧2 h,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 d。根据患者病情再次射频消融术治疗,部分给予放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同期处理其他转移灶。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疗效、PFS、1年生存率;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复查CT,记录肿瘤病灶大小变化;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T值;统计有无气胸、咳血、胸痛、发热、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1年后来院复查CT,统计复发率。疗效判定标准:根据CT检查结果,了解肿瘤大小、CT值、活动性变化等进行判定。设置CT扫描图像层厚5 mm,在肺窗测量病灶大小,在纵隔窗动脉增强期观察消融灶血供情况。肿瘤完全坏死:治疗后即时CT检查表现为病灶增大,CT值降低,治疗后1~3个月CT检查显示病灶有所缩小,治疗3个月后病灶明显缩小且呈低密度改变,若病灶无明显缩小,但增强CT扫描无明显强化,也表示为病灶坏死;肿瘤进展:治疗后即刻、1~3个月及3个月后的CT检查结果均未见病灶缩小,增强扫描后可见病灶强化表现,或随访发现肿瘤增大>25%;肿瘤部分坏死:介于完全坏死和进展之间[5]。总有效率=(肿瘤完全坏死+肿瘤部分坏死)/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3个月,60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坏死17例,肿瘤部分坏死36例,肿瘤进展7例,总有效率为88.33%。PFS为3~24个月,中位PFS为16.4个月,1年生存率为80.00%(48/60)。
2.2 术后病灶大小变化 术后即刻复查CT显示,病灶阴影均增大20%~30%,病灶周围有磨玻璃样改变;术后1个月复查CT显示,病灶大小变化不大;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53例病灶体积缩小,呈部分坏死状态,5个病灶无明显变化,但内部出现空洞性坏死,2个病灶增大;术后3~12个月,共有13个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
2.3 术前术后肿瘤面积及CT值 术后3个月,患者CT值明显低于术前,病灶面积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0例患者术前术后肿瘤面积及CT值比较()
表1 60例患者术前术后肿瘤面积及CT值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aP<0.05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60例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中包括气胸8例(13.33%)、咳血4例(6.67%)、胸痛2例(3.33%)、发热14例(23.33%)、肺部感染2例(3.33%),围术期无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2例发热患者症状加重,考虑为合并肺部感染,均对症治疗后缓解。随访1年,复发7例(11.67%),其中4例为肺内近处转移,3例远处转移。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通过穿刺进入靶肿瘤,施以460~500 KHz的射频电流,促使肿瘤细胞的极性分子高速震荡摩擦产生热能,使肿瘤细胞变性、凝固、坏死,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6]。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较立体定位放疗的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好[7]。射频消融术治疗操作简单,无需在直视下做较大切口将消融针置入瘤体内,仅需微创穿刺制作孔道,即刻插入消融针,达到确切消融效果。近年来,临床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肺组织可通过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环和呼气散热起到绝缘效果,而肿瘤内部电流阻抗高,热传导不佳,局部热量聚集不易散失,从而将消融的能量集中在病灶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储热库,促使肿瘤组织的凝固坏死。因此,肺癌非常适合射频消融术治疗,但仅凭射频消融术治疗无法控制操作范围,需要影像学技术的指导。
CT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虽然大大减少了治疗创伤,但仍不可避免的发生并发症。临床报道显示,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52%。本研究中,气胸发生8例(13.33%)。气胸以合并肺大疱、肺气肿的老年患者多见,另外病变位置不易穿刺、反复穿刺者也有一定发生率,一般经胸穿抽气、胸腔穿刺置管或胸腔闭式引流等简单操作即刻恢复正常。良好的穿刺技术是避免气胸发生的关键,临床应在CT定位下一次穿刺成功,尽量避免重复穿刺,以最大限度避免气胸发生。咳血也是常见的并发症,穿刺时间越长发生咳血的几率越高。本研究共发生咳血4例(6.67%),主要与病灶部位不易穿刺,穿刺消耗时间较长有关。这就要求临床穿刺准确、快速,治疗前做好穿刺路径设计,力求一次穿刺成功。其他如胸痛、发热、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并发症。本研究中,发热的发生率较高,有14例(23.33%),其中的12例为吸收热,多因射频消融术治疗后病灶坏死吸收所致,2例发热因继发肺部感染所致,临床应分析发热类型,做好相应处理,可在治疗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大大降低术后感染几率。胸痛多由射频消融术治疗引起的热损伤所致,在CT引导下穿刺发生胸痛的几率较低,说明整体的穿刺精确性高。
总结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优缺点,本研究认为,对于无手术指征或拒绝手术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手术后复发或放化疗效果差者是治疗适应征。作为一种局部物理治疗手段,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操作简单、微创安全、对肿瘤组织的灭活效果好、且可视情况重复操作[8]。但也有一定缺点,若经皮穿刺稍有偏差,可导致穿刺失败或消融不全,或消融时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特别是邻近支气管、大血管的肿瘤,是消融的绝对禁忌,或仅能部分消融,需要结合放化疗、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段,以提升肿瘤治疗疗效。
综上所述,CT引导下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效果确切,精准定位,有助于肿瘤的完整控制,且并发症可控,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临床应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射频消融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必要时可重复治疗或辅助其他治疗方式,以提升整体抗肿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