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的临床研究
2021-05-24陈志权邓建国巫巧丹罗木生巫秋花
陈志权 邓建国 巫巧丹 罗木生 巫秋花
肠套叠,作为婴幼儿常见病,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90%以上肠套叠为原发性,患儿表现为腹痛、呕吐、果酱样便,查体可及腹部包块[1-3]。该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48 h容易出现肠道坏死,因此给予及时有效的诊疗尤为重要。临床强调针对病程<48 h患儿可考虑灌肠复位[4],常用方式包括X光透视下结肠空气灌肠与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此次研究收集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80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对比两种灌肠复位的应用效果,现对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肠道叠患儿进行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个月~2岁,平均年龄(1.03±0.33)岁;病程3~39 h,平均病程(25.79±7.60)h。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个月~2岁,平均年龄(1.02±0.33)岁;病程4~37 h年,平均病程(25.72±7.27)h。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经诊断及检查均确诊为肠道叠[5];②患儿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检查前均告知患儿家属,家属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③患儿发病时间<48 h。
1.2.2 排除标准 ①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患儿;②意识不清患儿;③患儿一般状况差、合并肠管缺血坏死、腹腔积液等;④对灌肠治疗不耐受患儿;⑤合并息肉、肠道肿瘤或消化道畸形患儿;⑥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患儿[6-8]。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X光透视下空气灌肠复位治疗,选择JS-628F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患儿取立卧位,对腹部予以透视,将Foley氏气囊导管插入肛门,于气囊注入空气,实施预防灌肠。注入空气时压力设置为7~8 kPa,确诊为肠套叠后,采用脉冲方式将压力提高,待整复成功后,在电视监视作用下肠套叠显示为杯口状包块影,X线下可见大量空气进入小肠,软组织影消失,患儿哭闹停止、入睡后表示成功复位。
1.3.2 观察组 给予B超引导下温盐水灌肠复位,采用自制简易灌肠器,在输液架上分别标记距离诊断床面80~130 cm刻度,先选择80 cm刻度将灌肠桶挂在该位置实施灌肠,需要加压时将灌肠袋高度提高。灌肠时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将16号尿管插入患儿肛门,尿管气囊内注入气体以20~30 ml为宜,避免生理盐水溢出肛门。采用MySono U6超声诊断仪(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择低频凸阵探头,将频率设置为7.5~10.0 MHz,对腹部予以探查,使套叠包块盲端完全显露出,将导尿管与装有温生理盐水的灌肠器相连接,将压力控制器打开,压力设置为7~8 kPa,可见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进入生理盐水达到套叠头端,并后退到盲部,水肿回盲瓣呈现出“蟹爪样”改变,小肠内可见生理盐水表示复位成功。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9],复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的体温以及CRP水平,并发症(恶心呕吐、术后腹泻、肠穿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复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肛门排气时间(18.28±2.16)h、住院时间(3.39±0.43)d均短于对照组的(23.29±2.21)h、(4.48±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体温及CRP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及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低于对照组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对比[n(%)]
表2 两组患儿复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儿复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3 两组患儿体温及CRP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儿体温及CRP水平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病因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肠管因素以及不科学添加辅食等有关[10],患儿多表现为不同程度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等,该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早期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情绪不安等。发展至晚期患儿伴随精神萎靡、脱水等[11,12],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式不当将直接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引起肠坏死、肠穿孔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传统临床针对小儿肠套叠多采用X光透视下结肠空气灌肠治疗,尽管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X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婴幼儿,会影响患儿生殖细胞发育[13],因此必须寻找一种能够在保障治疗效果基础上减少射线暴露的方法,全程不用接受X光照射,更好地保护了患儿和医护人员,更容易被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接受。此次研究观察组患儿接受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复位成功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肛门排气时间(18.28±2.16)h、住院时间(3.39±0.43)d均短于对照组的(23.29±2.21)h、(4.48±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在B超监测作用下,患儿病灶区域能够清晰显示出来,为医师精准化操作提供技术支持,能够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温生理盐水易获得,温度固定在35℃左右,能够减轻对肠道的刺激[14],有利于灌肠的顺利实施,缩短治疗时间。在灌肠治疗期间对压力进行控制,自制有刻度的灌肠装置,用可调节高度的输液架,分别标示出“80、90、100、110、120、130 cm”刻度(以肛门为基点),不超过130 cm,既能保障灌肠的压力,又避免肠管的损伤。用带球囊的尿管,插入直肠后注入空气固定,充气量20~30 ml,可防止尿管脱出并防止生理盐水漏出。作为急性反应期蛋白,CRP在机体受到创伤后会升高[15]。此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及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低于对照组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能够减轻机体刺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术,不但可以作为肠套叠的治疗手段,还可以作为诊断手段,对于肠套叠疑似患儿,也可以通过该方法确诊,确诊后一并行复位治疗。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患儿灌肠复位过程中因无典型的B超影像学特征表现,无法确认是否复位成功,建议探查盲肠末段,看有无典型的“同心圆”特征改变,以及探查中腹部小肠声像,若有“蜂窝状”的小肠积水声像,则考虑为复位成功,若仍无法明确是否复位成功,可进一步行腹部CT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是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治疗手段,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机体创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复位成功率,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全程不用接受X光照射,更好地保护了患儿和医护人员,更容易被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接受,可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