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种手术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比较

2021-05-24虞俊波通讯作者刘佳佳薛建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入路

虞俊波 杨 洋(通讯作者) 刘佳佳 薛建华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急诊外科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1],其中在临床又以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最为常见[2]。多数桡骨远端骨折经保守治疗就可以恢复手部功能,但对于关节内骨折及不稳定关节外骨折,则主张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入路包括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和桡骨茎突入路,在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是掌侧入路[3]。不同的手术入路有着自身优势,也存在一定弊端。为比较掌、背侧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筛选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掌侧入路组有36例患者,男14例,女22例;年龄44-68(59.31±5.01)岁;AO分型:B型19例(B16例,B27例,B36例),C型17例(C111例,C25例,C31例)。背侧入路组有34例患者,男14例,女20例;年龄41-69(60.15±5.26)岁;AO分型:B型15例(B15例,B26例,B34例),C型19例(C19例,C29例,C31例)。2组资料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影像学证实为桡骨远端骨折,且为单侧;(2)有手术适应证;(3)AO分型为B、C型。排除标准:(1)开放性或病理性骨折;(2)身体多部位骨折;(3)凝血有异常。

2 治疗方法:掌侧入路组:麻醉成功后取腕掌侧入路,在前臂远端掌侧位置作一纵行切口,大约6-8cm,显露桡侧腕屈肌腱,分别将桡动脉牵向桡侧,桡侧腕屈肌、拇长屈肌牵向尺侧,纵行切开旋前方肌向尺侧牵拉,充分显露骨折断端,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借助克氏针辅助固定,植入掌侧钢板,透视骨折复位良好,用螺钉固定,缝合旋前方肌,冲洗手术切口后关闭。背侧入路组:于腕背侧Lister结节处向近端作一纵形切口,大约6-8cm,切开伸肌支持带,将桡侧腕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分别向两侧拉开,显露lister结节及骨折断端,骨膜下分离,随后进行复位。克氏针辅助固定,钢板塑型后置于桡骨背侧,透视复位理想,螺钉固定,冲洗切口后予以缝合。术后严密观察患肢血运、感觉,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进行功能锻炼。

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在最后1次随访时测量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评价腕关节功能,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腕关节功能采用Dienst腕关节评分标准[4]评价,优: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无外形异常及疼痛;良: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偶感疼痛;中:腕关节功能局部受限,轻度畸形,伴轻微疼痛;差:腕关节功能明显障碍,明显畸形,很疼痛。

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相关指标对比:对所记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发现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表1 2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5.2 2组影像学指标对比:随访6个月发现,2组之间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术前比较,3项指标都明显改善(P<0.05),见表2。

表2 2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比较

5.3 2组术后腕关节功能对比:术后6个月2组腕关节功能对比,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比较(n,%)

5.4 2组术后并发症对比:对术后2组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发现,差异无统计价值(p>0.05),见表4。

表4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其治疗原则为有效固定骨折端,尽量恢复原有解剖形态、力学结构和关节功能[5]。在治疗上,临床并未形成统一认识,甚至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掌、背侧入路是临床应用得比较多的手术治疗方式。掌侧入路的位置选择在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间,进入后通过切开旋前方肌使得骨折端得以暴露,直视下复位更加方便,固定也十分牢靠。而且桡骨远端掌侧面相对平坦,钢板固定对背侧软组织产生的影响更小,符合张力带效应,利于术后恢复。背侧入路位置选择在桡侧腕短伸肌与拇长伸肌间,解剖位置浅显,易显露关节面与骨折端,方便复位,也利于结构稳定。部分文献认为,手术入路选择在掌侧更符合生物力学标准[6]。但缪杰佳[7]等人研究认为这2种入路钢板内固定并不存在明显差异,都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固定效果,都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本研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2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最后1次随访测量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都较术前有了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价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证实了缪杰佳等人的结论,2种手术入路都能恢复桡骨原有的解剖结构及关节功能。有文献认为相对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掌侧入路的优势在于并发症少[8]。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有损伤正中神经的风险,但该侧较多的肌性组织保护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几率。背侧入路由于掌倾角的存在,螺钉易误入关节腔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背侧软组织浅薄,术后易发生肌腱粘连。本研究中,掌侧入路组共发生并发症4例次,背侧入路组发生5例次,2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文献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生物力学实验证实,从掌侧放置钢板治疗背侧移位骨折,同样能达到相同的力学稳定效果[9]。从解剖角度分析,掌侧骨面较平滑,肌性组织较多,利于钢板的放置及固定。因此,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选择上,如果复位和固定效果能得到保障,可以优先考虑操作方便的掌侧入路[10]。

综上所述,掌侧、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都能取得相似的临床效果。选择手术入路时要以恢复腕关节功能最大化为前提,尽量选择操作方便、风险相对较小的手术入路,确保患者安全。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入路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