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在诊断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5-24易海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压缩性椎体影像学

易海玲

(惠东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惠东 516300)

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为高空坠落导致足臀部着地,身体猛烈屈曲导致椎体前半部压缩,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导致腰椎体压缩骨折的原因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的主要是因为结核、老年骨质疏松、外伤所导致的,恶性的主要是由转移瘤所导致的,患者临床上常会出现翻身困难、难以站立、局部明显疼痛等,尤其是在活动时,疼痛更加明显[2]。临床上常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及早对其作出诊断,能够针对性的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处理措施。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上常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其具有无创、多方位扫描等优点[3-4]。但是,关于核磁共振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研究较少[5],因此本研究以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核磁共振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医治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2018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确诊,手术前患者拟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 检查。男58例,女42例,年龄25-80岁,平均(54.69±1.21)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的患者有21例,交通事故的患者有20例,摔伤的患者有41例,其他原因的患者有1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完整;(2)无手术禁忌证,均进行手术证实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者;(3)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或入院资料不全者;(2)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3)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具有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者。

2 方法:(1)CT检查。采用PHILIP公司提供的64排螺旋CT,型号为Ingenuity core,根据患者的伤处确定扫描范围,设置好扫描参数,电压为120kv,380mA,螺距设置为0.609,扫描层厚为0.625mm,1mm重建显示,将扫描数据传送至工作站,分别进行二维重建和三维重建[6]。(2)核磁共振检查。采用PHILIP Mulitva 1.5T磁共振,让患者仰卧并放置体部线圈,分别对患者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面进行扫描,T1WI矢状位的TR、TE参数分别设置为400ms、8ms;T2WI DIXON矢状位的TR、TE参数分别设置为2500ms、90ms,在进行轴位扫描时,将TR、TE分别设置为2500ms、90ms;阵距参数为180×248,层厚参数为4.0mm,层间距参数设置为0.4mm。

3 观察指标:(1)核磁共振图像分析。对同一患者的核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2)准确率。分别记录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以及手术检查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例数。

5 结果

5.1 核磁共振图像分析:图1-图4均为65岁男性患者的核磁共振图片,分别显示的是矢状位示腰1椎体压缩变扁,呈楔形变,图1所示;椎体局部骨质呈长T1长T2信号图2所示;腰3椎体稍压缩变扁,椎体局部骨质呈长T1、长T2信号,图3所示;STIR序列呈高信号,图4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5.2 不同检查方式的准确性:经研究,以手术检查为准,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100例,准确率为100%;CT检查出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86例,检查准确率为86.00%,核磁共振检查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98例,检查准确率为98.00%。检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中断,包括各种分裂类型,从细小的骨折到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以及异常活动等。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骨科常见的疾病,古时称其为“腰损断”,是以椎体纵向高度被压扁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脊柱骨折,临床上多以第11、第12胸椎和第1、2腰椎最为常见,而老年人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比例也较高[7]。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其骨组织结构变化较为明显,骨骼强度下降,增加了老年患者骨折的风险[8],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逐渐增加,腰椎骨质疏松后压缩性骨折患者在增多。临床对于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以影像学检查为首要检查方式,包括CT检查、核磁共振、X线片等,检查的方式较多,而医学上对于应用何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检查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对于影像学技术来说,属于重要的组成方式,能够对患者的骨骼冠状面、横断面以及矢状面,均进行检查,且核磁共振检查针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每一位患者的骨折位置不同且骨折的严重程度不同,其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同样不同,每位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出现多个椎体病变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新旧骨折存在同一脊柱内,但出于不同水平位置。合并椎管内血肿可较容易发现。采用CT、X线检查,可能会漏诊或分辨不出新旧骨折。而核磁共振能够根据信号改变表现情况,则可以对其进行判断。

核磁共振的原理主要是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同样具有自旋角动量。原子核在自旋的过程中,在核的周围感生出磁场,因此,自旋核必然伴有核磁矩。这些原子核的能量在强磁场中将分裂成2个,或者2个以上的量子化能级。当适当波长的电磁辐射照射这些在磁场中的核时,原子核便在这些磁诱导能级之间发生跃迁,并产生强弱不同的吸收讯号;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研究分子结构测定。人体内含有丰富的水,不同组织的会含量也各不相同,贺词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是被水分子之中的氢原子信号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MR图像。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检查,明确患者骨折的位置,且核磁共振对人体的软组织较为敏感,能够将软组织受损及椎管内血肿清晰的显示出来,同时核磁共振的压脂序列能够鉴别出新旧压缩性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常规的检查手段难以对细微的病症做出准确的判断,且压缩性骨折多累及多个椎体,新旧骨折发生不同水平,增加了X线片检查及CT 检查的困难,相比较而下,核磁共振检查具有更好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以及成像序列等,能够更好的将病情显示出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手术检查为准,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100例,准确率为100%;CT检查出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86例,检查准确率为86.00%,核磁共振检查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98例,检查准确率为98.00%。检查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对患者全方位的检查,对软组织的感分辨率以及高准确率,且核磁共振的检测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临床上行广泛的应用。虽有较多的优点,但同样存在缺点,核磁共振在观察骨折线及小骨折片时,不如CT 成像直观、清晰。两者之间各有优势,若在检查过程中,2种检查能够互相配合,检查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将核磁共振用于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指导手术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压缩性椎体影像学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