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意识的策略

2021-05-24何飞燕

南北桥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何飞燕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意识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对阅读意识的重视。阅读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产生影响。本文浅析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67

阅读意识主要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知识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意识的培养是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作为一种活动概念,可以分为外部阅读和内部阅读。外部阅读是人的阅读姿势、眼睛动作和手部动作等方面能够观察到;内部阅读是指对阅读内容的意义识别,更加强调学生大脑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推理、分析和联想。阅读意识的存在为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相比阅读技巧而言,阅读意识更加考验能力,并且更具灵活性。学生在具备较强的阅读意识后,对文章的阅读速度加快,理解文章结构的思路更清晰,对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更强烈,换言之,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意识能够形成一种理解预知,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综合利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体验文章,领悟情感,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意识的培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常常带着不明确的目的来浏览文章,看文章的同时没有边读边进行思考,会出现看完下一段忘了上一段内容的现象,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缺乏阅读意识,同时这也与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有关。部分教师非常强调学生的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要求学生通过固定的阅读技巧去理解文章,如在阅读过程中直接寻找关键线索或特殊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用答题模板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在经过一定量的阅读总结后,就会把文章的中心思想规划为几大类,从而在之后遇到的所有文章上都套用总结好的中心思想。阅读需要学生更感性地去理解,是一种领悟的方法,由读者内心而来的感悟,但学生得出来的观点却一定是理性的。

第二,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将学生的直觉、空间连续性和“反连结”作用视为没有依据的猜测。不可否认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证实文章中给出的依据所要表达的内涵,但阅读给出的直觉往往伴随着学生对文章的独立理解和第一感受。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教给学生的不是整齐划一的观后感,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改变重视学生能否得出标准答案一般的感受,而鼓励学生尽可能发散思维去理解作为读者与文章之间的关联。

第三,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过分重视语修逻文等知识,导致学生一问到对文章概念的问题就开始在文章中寻找修辞手法和时间线索,常常进行与题目不关联的回答,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法修辞、行文逻辑等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和人格的完整塑造。

第四,阅读教学忽略了作为承鉴和涵咏人文精神的艺术性,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会导致阅读教学偏失方向,容易被应试教育左右,在教学中过分关注阅读分析和理解的科学性,如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记叙,就一定代表写作时间的连贯性吗?或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就一定是在暗示什么思想感情吗?有时过度地分析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阅读理解,认为无论什么文章必然包含国家大义或人生哲理,而忽略了文章作为情感载体所承担的抒发作用。

第五,在閱读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纠纷一直是教师难以分清的关系,一方面,阅读理解形式起到架构文章内容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文章内容又是蕴含真正情感的载体,因此教师常常会为了方便学生从某种角度理解文章而过度重视对形式的教学,还会延伸到写作上,变成一味追求写作技巧,堆砌辞藻和华丽的修辞,而忽略朴素情感的抒发。阅读教学需要抓住重点、分清次要,认清主体、分辨客体,不要为了追求统一和忽略了个性,尤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朗读的声音一致,而花费大量时间练习,避重就轻,认为阅读即朗读,而忽略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形成认知结构和心理上的“思维定势”,将不合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视作正常的经验,久而久之缺乏学习创造力,导致学生的思考脱离实际,人格发展不完整。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意识的意义

培养阅读意识包含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鉴赏意识和涵养意识。主体意识是指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进行阅读活动,教师不能剥夺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力,应给予学生更多独立阅读的机会。主体意识要求学生应运用已有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感悟,通过浏览赏析获得自身对文章的感悟,结合自己经历过的或领悟过的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情绪,达到深层共通的效果,也就是感同身受。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带着问题去读,面对一篇未知的文章,学生应该要在看到标题的时候脑中带着“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或“文章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问题去浏览。同时,问题意识应始终贯穿阅读的全过程,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这段概括出来是什么意思等,只有带着思考去阅读才能够有所收获,而不是读完就结束了,也不知道文章具体写了什么,做了无效阅读。鉴赏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以高度的审美掺杂其中,鉴赏是要学生能够分辨文章中优美的措辞、连贯的语句、有深义的比喻、充满意味的意象、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叙述方式等,鉴赏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库,学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刻表达出来,提高表达能力。涵养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外在起到对各种文化的向往之意,内在起到陶冶自身情操,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做到有深度、有广度地阅读。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意识的策略

(一)联系现实,将阅读与生活相结合

阅读与生活分不开,一方面文章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一切思想情感皆是来源于对于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文章也需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到阅读中,往往有过相同经历的话语更能让人引起共鸣。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阅读教学导入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普遍经历过的事情切入更能引起小学生的联想,从而更能体验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或要表达的感情。

(二)赏析文章,将阅读与情境相结合

教师应教授学生学会赏析一篇文章,在赏析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或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体验文章的氛围。教师要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情境式教学中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胜负欲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乐于读书和善于读书。如古代寓言故事“曹冲称象”,教师可以利用一只大象玩具来让学生对象有形象地认识;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大象的科普知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们要称象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期的思维特点,又能将现代化技术结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对象的形象有更清晰的认知;最后切入到课文中,契合故事的提问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发脑筋,主动思考,又能很好地联系上课文主旨。

(三)强化分析能力,将阅读与问题相结合

教师在教授学生分析文章的技巧时,应与问题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紧贴生活实际,逐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的设置还有必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旧知识,发挥新旧知识交替作用,在学生大脑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讲到鲁迅名篇《祝福》时,鲁迅对祥林嫂的描写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与鲁迅笔下另一篇《阿Q正传》中的阿Q相比较,学生就能体会到社会中的人生百态以及底层人物同样的悲惨命运。教师的提问方式应注意技巧的使用,在提出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采取是与否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做出判断,如提问“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否有一部分原因是她自身性格造成的?”學生只需要判断是或不是;紧接着再抛出一个需要概括的问题:“什么样的性格造成祥林嫂不幸命运的呢?”这时学生就会很乐意再从课文中寻找、归纳答案。教师提问需要张弛有度,简单与复杂结合,才能让学生时而觉得自己读懂了,时而又学到了新的知识,保持阅读理解的新鲜感。

(四)互相交流,将阅读与合作相结合

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阅读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合作的时间。相比教师与学生间的一问一答模式,小组交流更能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教师需要细化控制每个小组的交流进度,保证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对话题的思考中,避免有的学生趁机走神打闹,不能进入到学习状态。小组交流能够让学生学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思考,听取采纳他人的意见,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加强自身的合作能力。

(五)加强应用,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应用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了阅读技巧后很难将这些技巧应用到阅读实践中,由于学生对技巧的纯理论学习,而没有真正有效使用,所以缺乏阅读经验。因此,教师应加强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阅读内容方面,教师应整理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周刊,以纸质图书为主,电子书、有声书为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及时开展阅读分享,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阅读,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无效阅读。教师应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阅读,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阅读意识的缺乏是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观念落后、方法不当、轻视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将阅读与生活结合,学会联系现实;将阅读与情境结合,学会赏析文章;将阅读与问题结合,强化分析能力;将阅读与合作结合,学会相互交流;将阅读与实践结合,加强应用意识这几方面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意识。

参考文献

[1]余纯.语文阅读意识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5):79-80.

[2]张高选.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五种阅读意识[J].都市家教月刊,2014,000(001):52-53.

[3]田宝华.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64.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