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官锐园:管教孩子不要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

2021-05-23官锐园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5期
关键词:管教孩子

官锐园 贾方方

采访对象

官锐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性学会性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共情与人际沟通、压力与应对、医患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

人物观点

如果说管教孩子是在盖高楼,那么亲子关系就是地基。盖楼不能以拆除地基为代价,同样,管教孩子也不能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失去了亲子关系,也就失去了管教孩子的基本前提。而建立和维护亲子关系的核心在于,回归和守住父母角色的初心—保护孩子和支持孩子。

我在大学教书,除了授课、做心理学研究外,也做心理咨询,接触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他们学习很好,考进了名牌大学,其中不乏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们却出现了心理问题,比如抑郁、強迫、焦虑等。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很多“问题”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太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有的与父母很疏离,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考到北京,就是为了离父母远一点;有的与父母关系很紧张,甚至痛恨父母,几乎从来不打电话,寒暑假也不回家;有的在抑郁发作时,谁都可以见,就是不愿意见父母,认为见到他们会更抑郁,有的甚至认为父母就是自己抑郁的根源……

其实,不只是大学生,有些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容乐观,父母和孩子天天对着干,互不信任,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情屡见不鲜……总的来说,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和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无关系。

哪些管教方式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我相信,看到这句话很多父母会觉得特别委屈,自己做了那么多,不就是为了孩子好吗,怎么还能把孩子和自己的关系搞得一团糟呢?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管教孩子是以破坏亲子关系为代价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最常见的破坏亲子关系的管教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又是如何破坏亲子关系的。

第一种类型是威逼式教育。

父母习惯利用家长的权威、成人的权力,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威逼利诱,以此达到管教孩子的目的,结果却毁了亲子间最基本的信任和爱。

有的父母制定严苛的学习目标:“你这次必须跟以前一样考到班级前五名,要不然暑假哪儿也别想去。”有的父母用感情做砝码:“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如今你这么不争气,对得起我吗?”有的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一个依靠,如果你都不听我的,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甚至有的父母会说:“你不好好学习,我就死给你看!”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许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但因为一直在满足父母的需求,孩子有一点做得不好,就会特别自责,陷入抑郁、自我攻击。小时候,这些孩子离不开父母,只能隐忍服从,长大后有了能力,意识到情感或人格方面的伤害来源于父母时,就开始逃离父母,比如移居异国他乡等。

事实上,能在威逼利诱中达成父母要求的并不多。怎么办呢?不少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优越感,就会向其他方面寻求。比如打游戏、玩手机等,总之就是不学习。越是这样,父母就越生气,对孩子围追堵截,不许交朋友,不许打游戏,甚至摔碎孩子的手机,砸坏孩子心爱的手办。孩子也不甘示弱,半夜偷偷玩手机,砸坏家里的电视,甚至自残自伤。双方形成强烈的对抗,亲子关系愈发紧张,甚至很多孩子干脆就不上学了。

还有的孩子则完美复制了父母的威逼利诱的策略。父母许诺考好了可以玩游戏,孩子就要求必须先玩游戏才肯好好学习;父母以死相逼,孩子也效仿,要么生很严重的病,要么闹自杀,亲子间没了信任与爱,变成了交换和威胁。

第二种类型是包办式教育。

父母不惜找各种资源,把孩子送到不适合或超出他能力的地方,比如重点班、重点学校或者出国留学。父母本意是帮孩子,但孩子未必领情,彼此都觉得很委屈。

这种教育方式的结局大多会事与愿违。父母费这么大劲,就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可孩子本来能力就达不到,到了不适合的地方更是雪上加霜。父母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孩子则觉得父母不理解也不关心自己。

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方式背后还有很多被忽略的东西。表面上看,父母这么做是在替孩子承担,但这种承担本身也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很差,你必须得靠我。这类父母常常一边给孩子寻找资源,一边又天天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

父母对孩子不满意,孩子也未必觉得父母有多好。

有个被父母一路托关系上到重点高中的学生,不想上体育课,父母就去找校长疏通,特批他不用上体育课;不想上自习,父母就帮他假借各种理由请假……可以说这对父母用尽所有力气帮助孩子应付学校生活,可他非但不感恩,还对父母很不客气,经常指使他们干这干那,还经常把父母怼得直跳脚。因为担心他成绩跟不上考不上好大学,父母常批评他不争气,他就回怼:“你们不是很厉害吗,我用得着担心这个?你们有本事怎么不去托人给我找个好大学?”

父母包办越多,孩子就越难成长。父母帮孩子逃避了本该承受的挫折,剥夺了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本来学习不好,应该自己承担后果,比如只能去不太好的学校,或者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去好学校。但是,父母制造了一个假象,即使不用努力,也能去好学校;即使能力不够,也可以靠关系来摆平。

如此依赖父母的孩子会感恩吗?不会。相反,他最痛恨的可能恰恰就是父母。因为依赖越深,孩子就越觉得自己无能,也就越恨父母。他会觉得,你天天说是你把我送到这么好的地方,其实就是想证明你很厉害、我很差劲而已,我在这里被人瞧不起,过得这么不开心都是拜你所赐,你要承担一切后果。

第三种类型是跳级式教育。

这类父母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盲目热衷于智力及各种能力的提前培养,期待孩子越级生长,破坏了原本的成长节奏,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破坏了亲子关系。

这类父母认为管教孩子的重点就是掌握知识和能力,情感需求和人际成长不在父母管教之列。

有的父母只关注能力培养,忽略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有一名来访者告诉我,他妈妈认为早起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他在中学时每天必须5点起床学习,经常不得不闭着眼去上学,妈妈就在后面跟着,说再困再累也要坚持。放学回来妈妈也会时刻盯着他,杜绝一切可能偷懒的机会。尽管他成绩不错,但是慢慢出现一些强迫性行为,如经常咬指甲、不断清洗,因为一旦学习达不到要求,他就会非常焦虑。多年后再说起这些事时,依然能感到他对妈妈深深的失望和不满。他觉得妈妈没有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关心,更像是当成动物园的猴子来训练。

有的父母只在乎激励孩子去学习知识,而不顾及孩子的自尊。有个学生提到,小时候没按时完成作业或考不了100分时,妈妈会在小区大门口扇他的耳光,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还会说:“一点定力都没有,要你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而且妈妈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好:“如果不是我用这样的方法,你能一直保持这么好的成绩吗?”后来,他就很怕在公众场合讲话,甚至发展到不敢上学,怕同学取笑,对父母更是既怕又恨。这样一个时刻充满恐惧的孩子,怎能安心地与他人相处,又如何与父母保持真正的亲密关系呢?

还有的父母盲目提升能力,违背了孩子的生长规律。有一位家长为了锻炼孩子,带着年仅4岁的孩子徒步穿越沙漠,用4天走了74公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被要求不可以无理哭闹,绝对不能让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全程。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她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学会穿衣吃饭、会玩耍和了解简单的社会规则,其认知发育水平还达不到理解意志力的程度,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很可能损害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安全感。在孩子冲到终点后,这位家长被自己的“成功管教”感动得泪流满面。可是,他是否真的做到了父母该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要以其成长规律为指导。当父母过多加入自己的期待,跳级要求和培养,必然导致失去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自我放弃的想法,正所谓越努力越偏离。

父母和孩子最基本的关系是保护和支持

以上这些管教方式严重破坏了亲子关系,在我看来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像大自然的所有亲子关系一样,父母最本源的角色是保护者和支持者,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学会生存和成长,学会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可是,如果孩子与父母都不能和谐相处,不但不爱,反而有那么多疏离或仇恨,甚至连自己都失去了生活的动力,那么,父母就是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保障孩子心理安全的基本表现,而失去了亲子关系,也就失去了管教孩子的基本前提。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促进孩子为爱而努力。事实上,大部分孩子一开始没有多么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好好学习、好好表现,是基于对父母的爱。他会觉得,爸爸妈妈在为我担心,我不要让他们担心,所以我要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喜欢我这样做,我做了他们很开心,我也开心,所以我愿意这么做。父母和孩子的连接是以爱为中心的,父母爱孩子,愿意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爱父母,愿意为父母做些什么,也愿意在遇到问题时求助父母。

有人可能会说,亲子关系破坏就破坏了呗,只要成绩能提上去不就行了。但问题是,关系破坏以后,孩子常常就会出现情绪问题,他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跟父母对抗上。或讨好,或躲避,或对着干,又怎么会有精力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呢?通常来说,每个人都有向上的本性,谁也不愿意自己很差很糟糕。在咨询中,没有一个孩子说“我其实不想好好学”,都是说“我也想好好学,但是父母给的压力让我特别害怕,特别紧张”。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才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发展。只有当亲子关系平稳了,孩子的学习动力才会慢慢提上来。

所以,管教孩子的基本前提是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那么,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呢?基本上来说,父母能够提供充足的身心保护和支持应该就是比较好的亲子关系。保护孩子,顾名思义就是保护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受到伤害。这里所说的保护,不只是孩子的人身安全,还包括他的自尊。除了主动给予的保护外,父母还应该是孩子的心理安全基地,当孩子感觉到危险或遇到伤害时,可以来寻求心理安慰和支持。支持孩子,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生活需求的支持,比如衣食住行;一个是情感需求的支持,比如理解、尊重、信任、认可、欣赏等。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大部分父母都可以非常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才渐渐忘了本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知道他没能力,就能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等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父母的期待也会逐渐升级,想让孩子实现自己的各种期待。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各个家庭又有各自面临的问题。有的父母没有相关知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经常遇到一些来访者向父母反馈他们的养育方式对自己的伤害,父母会说,“是嗎?我都不知道,还觉得挺好呢。”有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伤痛,但没有处理。比如爷爷那一代只会打孩子,爸爸自然习得了这种养育方式。由于爸爸这一代的基因和个人机遇等原因,爸爸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问题,但到了孩子这儿就严重了。还有些父母本身个性有问题,比如有抑郁、焦虑等人格特点,也可能会在教育方式上出现一些偏差。

父母与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是伴随孩子成长,不断学习与孩子相处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面临的成长议题和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父母可以去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进行系统学习,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与孩子的沟通和关系问题;父母也可以通过不断了解自己原生家庭和个性,在自我疗愈的基础上,修正管教方式,在自查中或许能够逐渐回归和守住初心,看看是否真正做到了对孩子的保护和支持,是否伤害到了亲子关系。

当然,保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意味着放弃教育的责任和原则,只是在坚持原则时最好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能以牺牲关系为代价。更加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照《婚姻与家庭》杂志过往的大咖会客厅专访,每位老师分享的理念和方法都很有针对性。我相信,只要用心,每位家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愿每个人都能修好自己的功课。

猜你喜欢

管教孩子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闭门思过苦读书,功成名就显英才
美国“正面管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正面管教在家庭教育的应用研究体会
孩子的画
管教晚矣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